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教师确定了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方向,因此,教师围绕核心素养这一内容进行深度研究。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示例,在课堂上,教师需要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并身体力行,践行正确观念,然而就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状况而言,与理想中存在一定出入。基于此,本文将着重探究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具体构建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
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养成以及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在小学阶段需要进行合理的引导,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让学生走上健康的成长之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只是简单地为学生阐述基础的道德与法治理念,没有突出这一学科的实际作用,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没有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念和行为,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在当前的课堂上,教师需要转换教学思维,深入研究教学问题,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后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没有选择适宜的教导模式
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已经涵盖了许多抽象的理论性知识,但是教师在课堂上仍然会大量地分析理论,并要求学生能够将理论深深地印入脑海之中,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只会把道德与法治课堂当作一门枯燥的理论学科,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教师的教学模式较为空
教师只是从表面上来论述相应的基础概念,阐述道德与法治行为准则的实用,但是教师并没有辅以具体的现实生活案例进行分析,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结合自己的个人经验来理解教材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或者是现象,在这种情形下,就会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度。
(三)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停留在机械背诵
教师并没有关注学生是否已经透彻地掌握了相应的道德与法治理念,或者是说学生是否能够根据自己所学的理念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如有的学生虽然掌握了教师所讲的内容,但是他们在生活中仍然没有改变自己的错误行为,在这种情形下,无法让学生将正确道德或者法治理念付诸于行动,应用意识相对薄弱。
二、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推翻抽象理论模式,构建灵动课堂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理论对于学生所起到的具体影响,在一堂课上,教师会将教学重心放在理论知识的分析上,但教师的这一想法存在思维误区,因为教师讲的多并不意味着学生学的多,小学生由于自身的认知不够充分,他们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注意力涣散的情况,所以这就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不一定能够全盘掌握教师所讲的内容。因此,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习得大量知识,教师需要推翻陈旧的抽象理论模式,构建更加灵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二)沿用现实生活案例,学会分析教材知识
教师可以选择小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些案例来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提取案例中的现象,并针对这些不同的现象发表看法,分析正确的言行或者是不良的言行。例如,在学习《做聪明的消费者》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个现实案例,案例中提到,a同学为了赢得更多同学的关注,忽视了自身的实际状况,盲目购买奢侈品,甚至还由于缺乏消费资金在网上进行网贷。针对这一案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的发表看法,有的学生认为a同学在消费时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家庭情况,用父母的钱大量购买奢侈品,存在明显的盲目消费现象;还有的同学认为a同学不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当缺乏资金时,a同学在网上完成相应的借款行为,容易遭受诈骗。通过这一具体案例,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一些错误的行为,也能够让学生引以为戒,不断约束自我,在这种情形下,就能够把抽象的理论性知识变得更加具象化,有效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设置体验性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為了有效增强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需要选择体验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设置更多的体验性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够产生心灵的触动,不断改变自己的错误思想观念。例如,在学习《家是最温暖的地方》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去完成“对父母表达爱”的这一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需要选择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如给父母一个吻,或者是给父母洗一次脚,在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必须要记录活动内容,并且在结束之后谈谈自己的体会。通过这一活动的设置,可以让学生与父母之间有更加亲密的接触,如有的学生在为父母洗头时发现父母有了斑斑白发,母亲的手掌已不再细嫩,长出了茧。在这种情形下,学生会产生更加深刻的情感体会,他们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与不易,学会认真地倾听父母的想法,在父母给予自身爱的同时,也回馈给父母更多的爱。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全面的引导,让他们能够在成长过程中接触更多正能量的思想,自觉地抵制负能量,对一些违法的行为说不,自觉地守护爱与正义。
参考文献:
[1]冯倩.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实践[J].教育(周刊),2020(14):38.
[2]叶亚红.思辨课堂智慧闪光——核心素养导向下《道德与法治》思辨式课堂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0(2):80—81.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
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养成以及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在小学阶段需要进行合理的引导,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让学生走上健康的成长之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只是简单地为学生阐述基础的道德与法治理念,没有突出这一学科的实际作用,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没有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念和行为,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在当前的课堂上,教师需要转换教学思维,深入研究教学问题,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后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没有选择适宜的教导模式
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已经涵盖了许多抽象的理论性知识,但是教师在课堂上仍然会大量地分析理论,并要求学生能够将理论深深地印入脑海之中,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只会把道德与法治课堂当作一门枯燥的理论学科,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教师的教学模式较为空
教师只是从表面上来论述相应的基础概念,阐述道德与法治行为准则的实用,但是教师并没有辅以具体的现实生活案例进行分析,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结合自己的个人经验来理解教材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或者是现象,在这种情形下,就会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度。
(三)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停留在机械背诵
教师并没有关注学生是否已经透彻地掌握了相应的道德与法治理念,或者是说学生是否能够根据自己所学的理念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如有的学生虽然掌握了教师所讲的内容,但是他们在生活中仍然没有改变自己的错误行为,在这种情形下,无法让学生将正确道德或者法治理念付诸于行动,应用意识相对薄弱。
二、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推翻抽象理论模式,构建灵动课堂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理论对于学生所起到的具体影响,在一堂课上,教师会将教学重心放在理论知识的分析上,但教师的这一想法存在思维误区,因为教师讲的多并不意味着学生学的多,小学生由于自身的认知不够充分,他们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注意力涣散的情况,所以这就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不一定能够全盘掌握教师所讲的内容。因此,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习得大量知识,教师需要推翻陈旧的抽象理论模式,构建更加灵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二)沿用现实生活案例,学会分析教材知识
教师可以选择小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些案例来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提取案例中的现象,并针对这些不同的现象发表看法,分析正确的言行或者是不良的言行。例如,在学习《做聪明的消费者》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个现实案例,案例中提到,a同学为了赢得更多同学的关注,忽视了自身的实际状况,盲目购买奢侈品,甚至还由于缺乏消费资金在网上进行网贷。针对这一案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的发表看法,有的学生认为a同学在消费时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家庭情况,用父母的钱大量购买奢侈品,存在明显的盲目消费现象;还有的同学认为a同学不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当缺乏资金时,a同学在网上完成相应的借款行为,容易遭受诈骗。通过这一具体案例,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一些错误的行为,也能够让学生引以为戒,不断约束自我,在这种情形下,就能够把抽象的理论性知识变得更加具象化,有效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设置体验性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為了有效增强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需要选择体验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设置更多的体验性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够产生心灵的触动,不断改变自己的错误思想观念。例如,在学习《家是最温暖的地方》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去完成“对父母表达爱”的这一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需要选择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如给父母一个吻,或者是给父母洗一次脚,在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必须要记录活动内容,并且在结束之后谈谈自己的体会。通过这一活动的设置,可以让学生与父母之间有更加亲密的接触,如有的学生在为父母洗头时发现父母有了斑斑白发,母亲的手掌已不再细嫩,长出了茧。在这种情形下,学生会产生更加深刻的情感体会,他们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与不易,学会认真地倾听父母的想法,在父母给予自身爱的同时,也回馈给父母更多的爱。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全面的引导,让他们能够在成长过程中接触更多正能量的思想,自觉地抵制负能量,对一些违法的行为说不,自觉地守护爱与正义。
参考文献:
[1]冯倩.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实践[J].教育(周刊),2020(14):38.
[2]叶亚红.思辨课堂智慧闪光——核心素养导向下《道德与法治》思辨式课堂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0(2):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