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2月28日,查干湖北岸渔港码头,“2014吉林松原查干湖第十三届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暨首届光雕艺术节”拉开大幕,本届冬捕旅游节主题为“冬捕光雕夜,欢乐查干行”,继续秉承“传承古老渔猎文化、展示冰上鱼舞奇观”的办节宗旨,通过举办内容丰富的各种活动增强查干湖冬捕的观赏性、娱乐性、互动性和体验性。
查干湖冬捕,即查干湖冬季冰雪捕鱼,是一种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早在辽金时期,查干湖冬捕就享有盛名。为传承这一古老的捕鱼方式,拉动旅游经济发展,吉林省查干湖旅游开发区每年都在12月份举办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
冬捕
冬季的查干湖一望无际,寒气逼人,捕鱼一般在12点~2点之间进行。在捕鱼的前一两天,渔民们就已经确定了入网地点、捕鱼的区域和出网地点。为了保证能在中午前后结束捕鱼,渔民们必须在凌晨三四点就从驻地出发前往作业现场。
冬季水面冰封后冰下的水温通常保持在零上4度左右,在这样的温度下鱼会扎堆在一个地方不动。而扎堆的鱼群究竟呆在什么地方则要完全凭渔民的经验了。如果捕鱼地点、区域选不准的话,忙活半天捕不到鱼的情况也是有的。
冬捕是多人集体的劳作项目。人员的组成为:鱼把头1名,二下手1名,跟网人12人,打镩8人,扭矛、走钩各4人,送旗(灯)4人,打更2人,车老板3人,其他杂活等共40人左右。捕鱼人中的鱼把头是冬捕中的领头人和主心骨,鱼把头按人员技能、素质及体力等情况进行严格细致的分工,以求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确定人员组成后,就要准备车马。一趟冬捕必须选三挂马车、三副爬犁,骏马12匹,在开网之前半个月用精细草料喂养,确保冬捕时马能经受住严寒和超负荷劳动的考验。过去捕鱼按股子分成,一人一股,一匹马也算一股。
每年入冬后,鱼把头会根据冰层厚度决定开捕时机。在冰冻40公分厚时,鱼把头会请来喇嘛确定黄道吉日,举行“祭湖醒网”仪式。这一千百年来沿袭下来的、带有宗教色彩的“祭湖醒网”仪式流传至今天,是当地人对大自然慷慨恩赐的感激。
仪式开始,鱼把头举起酒杯开始唱神歌,他身后站着40多位与他同样打扮、端着酒碗的捕鱼人。唱完神歌,两位年轻人起身,将祭坛上的贡品全都倒进冰洞里。老人吆喝着端酒碗的捕鱼人,大家将碗中酒一饮而尽,随着鱼把头一声“上冰”,所有参加冬捕人员,跳上拉网车或爬犁,三挂大马车,40多号人,浩浩荡荡开赴冰上作业。
捕鱼,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下网。这种网长达几十米至2000米不等,要先在一米左右的冰层上每隔八九米凿一个冰眼,一网要凿几百个冰窟窿,然后再穿杆引线。下网时,由于网太长,每隔一定的距离,渔民都需使用马拉绞盘拉动大网,才能将大网逐步下到位,仅下网的过程就需要八九个小时。
长长的大网需要几匹马的三挂马车运输到湖面上,拉网时需要几匹马拉动绞盘。当天这样的捕鱼作业有三个地方,每挂网每天要出一网鱼,一般在下午两点左右出网。
情况好的时候,一网能捕的鱼有上万斤甚至十几万斤,这种情况下光靠人力起网是不可能的,所以多数要用到马拉绞盘。
起网是整个“冬捕”中最振奋人心的时刻,也有可能是最令人垂头丧气的时刻。如果遇上满网,整个现场的气氛就会相当热烈。拉网的时候也是最紧张的时刻,因为没人知道到底会出多少鱼。头鱼出网的时候,人群肯定是一片欢呼,每年的头鱼都能拍卖出不菲的价格。
在严冬极低的气温下,鱼出水后很快就会冻硬了,因此为了防止鱼冻成大冰块,鱼出水后渔民要不停地用木杈翻动,待鱼冻硬后装麻袋或直接装车运走。
捕鱼人
午后,劳累了大半天的渔民们赶着马车去更房吃饭。五六十年前,当地渔民多用湖里的苇草做更房子,更房有专人看管,以保证房内的火炉昼夜不熄。看房人白天给渔民们热饭、做汤、烧水,晚上在里面看护网具。
饭桌上有渔民带来的饺子和米饭,还有方便面和火腿肠,大家围坐在炉子边取暖,从皮袄里掏出小酒壶喝几口。鱼把头白忠实说,冬捕很辛苦,酒是不可缺的,渔民将它揣在怀里焐热,冷了累了就掏出来喝几口,不仅御寒,干活也更有劲。
40岁的白忠实是湖上最有经验的鱼把头之一,他从15岁开始捕鱼。从拉套、走钩、打镩、跟网等干起,二十来岁当上了鱼把头,至今已有近30年的冬捕经历。
据他说,查干湖冰面最厚的时候能有近两米,作为合格的鱼把头,首先要学会识冰。冬天,鱼群喜欢在冰下群居,这使湖水涌动,冰面上的雪便微微隆起。鱼把头有时要把耳朵贴在冰面上,通过水流声音判断鱼群的位置。
鱼把头选好入网地点后,渔民们先凿一个直径约3米的冰口子。开凿的第一个冰口子是“下网眼”,由此向周围布阵,插上翅旗和圆滩旗,规划出冰面的捕鱼范围,再沿着确定的捕鱼范围每隔15米凿一个小冰眼,大概凿400多个。
之后,渔民们将2米宽、2000米长的条形大渔网自“下网眼”放入冰面以下,通过400多个小冰眼,用传杆、扭矛和走钩在冰层下,慢慢舒展成一个硕大的“包鱼圈”。渔民们把渔网前端的粗绳挂在马拉的绞盘上,带动冰下的长渔网前进。
表面冰雪覆盖的查干湖,仍然存在着危险,据说前几天有一辆马车掉进湖里,人虽然没有生命危险,可惜死了一匹马。
白忠实说,只有见过冬捕,才能体会到东北这片土地的魅力。这片大地是如此诚实又纯白,无论是积雪的深处,还是肥沃的黑土地里,都潜藏着无限的可能和激情。
查干湖
查干湖,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处于嫩江与霍林河交汇的水网地区,南北长37公里,东西平均宽17公里,总面积500平方公里,是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
相传1211年,成吉思汗到科尔沁草原征服金国的时候曾在查干湖边焚香祭拜,从此查干湖就被传扬为“圣湖”。所以直到现在,查干湖在冬捕开始之前,都要举行祭湖醒网仪式,一方面是渔民对查干湖的敬重,一方面也是祈求捕鱼丰收。
据说清朝末期,由于大量人口流亡到松原地区,带来了农耕和渔猎的生存方式,原本属于蒙古族游牧部落世居的查干湖热闹起来。每年冬捕季节来临,很多当地蒙古部落首领和汉人商户生意人看重冬捕的头鱼,就差人买回开网的头鱼,图个好彩头,希望能给自己的家族和生意带来吉祥平安。
每年冬季,在鱼把头的祭湖词中、在喇嘛的诵经声中,渔民在这里奉拜天父地母,保佑万物生灵永续繁衍,祈求百姓生活幸福安康。
祭湖醒网仪式结束后,冰面上一辆辆爬犁往来穿梭,高亢激越的劳动号子驱散了严冬的寒冷,沉甸甸的大网捞出鳞光闪闪的鲜鱼,勾勒出一幅冬日查干湖的壮观图景。
为了将查干湖冬捕的传统流传下来,2011年,查干湖渔猎文化博物馆暨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博物馆落成。这是集文物收藏、展览、文化研究、开发于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主要介绍了从原始时期至今查干湖的历史以及查干湖的渔猎文化,展示了查干湖一万多年的渔猎历史。游人能从中了解到查干湖的自然资源、自然历史,并依其文化的同源性。
据了解,查干湖本届旅游节活动共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是开幕及祭湖醒网仪式,第二部分是首届光雕艺术节。
查干湖冬捕,即查干湖冬季冰雪捕鱼,是一种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早在辽金时期,查干湖冬捕就享有盛名。为传承这一古老的捕鱼方式,拉动旅游经济发展,吉林省查干湖旅游开发区每年都在12月份举办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
冬捕
冬季的查干湖一望无际,寒气逼人,捕鱼一般在12点~2点之间进行。在捕鱼的前一两天,渔民们就已经确定了入网地点、捕鱼的区域和出网地点。为了保证能在中午前后结束捕鱼,渔民们必须在凌晨三四点就从驻地出发前往作业现场。
冬季水面冰封后冰下的水温通常保持在零上4度左右,在这样的温度下鱼会扎堆在一个地方不动。而扎堆的鱼群究竟呆在什么地方则要完全凭渔民的经验了。如果捕鱼地点、区域选不准的话,忙活半天捕不到鱼的情况也是有的。
冬捕是多人集体的劳作项目。人员的组成为:鱼把头1名,二下手1名,跟网人12人,打镩8人,扭矛、走钩各4人,送旗(灯)4人,打更2人,车老板3人,其他杂活等共40人左右。捕鱼人中的鱼把头是冬捕中的领头人和主心骨,鱼把头按人员技能、素质及体力等情况进行严格细致的分工,以求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确定人员组成后,就要准备车马。一趟冬捕必须选三挂马车、三副爬犁,骏马12匹,在开网之前半个月用精细草料喂养,确保冬捕时马能经受住严寒和超负荷劳动的考验。过去捕鱼按股子分成,一人一股,一匹马也算一股。
每年入冬后,鱼把头会根据冰层厚度决定开捕时机。在冰冻40公分厚时,鱼把头会请来喇嘛确定黄道吉日,举行“祭湖醒网”仪式。这一千百年来沿袭下来的、带有宗教色彩的“祭湖醒网”仪式流传至今天,是当地人对大自然慷慨恩赐的感激。
仪式开始,鱼把头举起酒杯开始唱神歌,他身后站着40多位与他同样打扮、端着酒碗的捕鱼人。唱完神歌,两位年轻人起身,将祭坛上的贡品全都倒进冰洞里。老人吆喝着端酒碗的捕鱼人,大家将碗中酒一饮而尽,随着鱼把头一声“上冰”,所有参加冬捕人员,跳上拉网车或爬犁,三挂大马车,40多号人,浩浩荡荡开赴冰上作业。
捕鱼,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下网。这种网长达几十米至2000米不等,要先在一米左右的冰层上每隔八九米凿一个冰眼,一网要凿几百个冰窟窿,然后再穿杆引线。下网时,由于网太长,每隔一定的距离,渔民都需使用马拉绞盘拉动大网,才能将大网逐步下到位,仅下网的过程就需要八九个小时。
长长的大网需要几匹马的三挂马车运输到湖面上,拉网时需要几匹马拉动绞盘。当天这样的捕鱼作业有三个地方,每挂网每天要出一网鱼,一般在下午两点左右出网。
情况好的时候,一网能捕的鱼有上万斤甚至十几万斤,这种情况下光靠人力起网是不可能的,所以多数要用到马拉绞盘。
起网是整个“冬捕”中最振奋人心的时刻,也有可能是最令人垂头丧气的时刻。如果遇上满网,整个现场的气氛就会相当热烈。拉网的时候也是最紧张的时刻,因为没人知道到底会出多少鱼。头鱼出网的时候,人群肯定是一片欢呼,每年的头鱼都能拍卖出不菲的价格。
在严冬极低的气温下,鱼出水后很快就会冻硬了,因此为了防止鱼冻成大冰块,鱼出水后渔民要不停地用木杈翻动,待鱼冻硬后装麻袋或直接装车运走。
捕鱼人
午后,劳累了大半天的渔民们赶着马车去更房吃饭。五六十年前,当地渔民多用湖里的苇草做更房子,更房有专人看管,以保证房内的火炉昼夜不熄。看房人白天给渔民们热饭、做汤、烧水,晚上在里面看护网具。
饭桌上有渔民带来的饺子和米饭,还有方便面和火腿肠,大家围坐在炉子边取暖,从皮袄里掏出小酒壶喝几口。鱼把头白忠实说,冬捕很辛苦,酒是不可缺的,渔民将它揣在怀里焐热,冷了累了就掏出来喝几口,不仅御寒,干活也更有劲。
40岁的白忠实是湖上最有经验的鱼把头之一,他从15岁开始捕鱼。从拉套、走钩、打镩、跟网等干起,二十来岁当上了鱼把头,至今已有近30年的冬捕经历。
据他说,查干湖冰面最厚的时候能有近两米,作为合格的鱼把头,首先要学会识冰。冬天,鱼群喜欢在冰下群居,这使湖水涌动,冰面上的雪便微微隆起。鱼把头有时要把耳朵贴在冰面上,通过水流声音判断鱼群的位置。
鱼把头选好入网地点后,渔民们先凿一个直径约3米的冰口子。开凿的第一个冰口子是“下网眼”,由此向周围布阵,插上翅旗和圆滩旗,规划出冰面的捕鱼范围,再沿着确定的捕鱼范围每隔15米凿一个小冰眼,大概凿400多个。
之后,渔民们将2米宽、2000米长的条形大渔网自“下网眼”放入冰面以下,通过400多个小冰眼,用传杆、扭矛和走钩在冰层下,慢慢舒展成一个硕大的“包鱼圈”。渔民们把渔网前端的粗绳挂在马拉的绞盘上,带动冰下的长渔网前进。
表面冰雪覆盖的查干湖,仍然存在着危险,据说前几天有一辆马车掉进湖里,人虽然没有生命危险,可惜死了一匹马。
白忠实说,只有见过冬捕,才能体会到东北这片土地的魅力。这片大地是如此诚实又纯白,无论是积雪的深处,还是肥沃的黑土地里,都潜藏着无限的可能和激情。
查干湖
查干湖,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处于嫩江与霍林河交汇的水网地区,南北长37公里,东西平均宽17公里,总面积500平方公里,是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
相传1211年,成吉思汗到科尔沁草原征服金国的时候曾在查干湖边焚香祭拜,从此查干湖就被传扬为“圣湖”。所以直到现在,查干湖在冬捕开始之前,都要举行祭湖醒网仪式,一方面是渔民对查干湖的敬重,一方面也是祈求捕鱼丰收。
据说清朝末期,由于大量人口流亡到松原地区,带来了农耕和渔猎的生存方式,原本属于蒙古族游牧部落世居的查干湖热闹起来。每年冬捕季节来临,很多当地蒙古部落首领和汉人商户生意人看重冬捕的头鱼,就差人买回开网的头鱼,图个好彩头,希望能给自己的家族和生意带来吉祥平安。
每年冬季,在鱼把头的祭湖词中、在喇嘛的诵经声中,渔民在这里奉拜天父地母,保佑万物生灵永续繁衍,祈求百姓生活幸福安康。
祭湖醒网仪式结束后,冰面上一辆辆爬犁往来穿梭,高亢激越的劳动号子驱散了严冬的寒冷,沉甸甸的大网捞出鳞光闪闪的鲜鱼,勾勒出一幅冬日查干湖的壮观图景。
为了将查干湖冬捕的传统流传下来,2011年,查干湖渔猎文化博物馆暨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博物馆落成。这是集文物收藏、展览、文化研究、开发于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主要介绍了从原始时期至今查干湖的历史以及查干湖的渔猎文化,展示了查干湖一万多年的渔猎历史。游人能从中了解到查干湖的自然资源、自然历史,并依其文化的同源性。
据了解,查干湖本届旅游节活动共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是开幕及祭湖醒网仪式,第二部分是首届光雕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