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是当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大课题。“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随着全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德育地位正在得到改善。但如何使德育工作能够切实有效的开展起来呢?作为兼“教”与“育”一身的一线教师,走出教学管理误区,开展正确、有效、多元的德育评价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一手遮天;一棍打死;一门关进;多元评价;宽容赏识;评价合体
一、研究背景
德育是当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大课题。“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随着全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德育地位正在得到改善。但如何使德育工作能够切实有效地开展起来呢?且看平时在我们的教学管理中,传统德育评价方式又是怎样实施的呢?
(一)一手遮天
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权威和唯一的评价主体地位。在这种评价模式下,老师培养出来的乖学生没有丝毫的创新精神,他们被动的听从养成了他们事事等命令,处处靠老师,时时要帮助的依赖性。
(二)一棍打死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分数成了各校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所以也就有了“考考考,老师的宝;分分分,学生的命”之说。这点在农村中学尤其突出。
(三)一门关进
记得以前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极少走出办公室去了解学生的另一生活层面,家访也极少,而作为普通的课任老师,更是认为管理好本门课即可。
显然,我们已经发觉以上种种传统管理和评价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学校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妨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寻找一种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制度势在必行。
二、理论基础
(一)全面发展理论
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因此,“为了每个学生发展”应该是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的共同的出发点。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因此,在德育评价过程中,我们也应注意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关注学生主体,拒绝机械式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德育舞台上的主角。
(三)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的作用大于各个成员个人行为的简单相加,这一理论与我们借助集体的力量来影响每个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优良学风的想法不谋而合。
三、研究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要求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会,去实践,去反思,多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的机会,真正有效的德育评价应该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充分遵循学生主体。
(二)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全面开放。例如可以积极发言,可以在受到委屈时为自己辩解,甚至可以向老师提出宝贵的班级建设意见。因此,班规的制定也不一定要班主任亲力亲为,干脆给学生提供一次集思广益的机会和平台。
四、策略研究
(一)改“一言堂”为“群言堂”,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自我认识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是多元智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个学生的评价分别由来自教师、家长、学生同伴、学生本人甚至包括社区成员等几方面的评价共同组成。这也是德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
(二)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注重评价内容多元化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项智能,只是九项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
(三)公平、公正,发现、发展,弱势群体评价赏识化
新课程教导我们要尊重个人的发展,要宽容乐观,民主平等。作为班主任,不应该一味指责后进孩子的不足,而应该找出孩子的优点,沙里淘金,放大他们的优点,宽容他们的错误并且发自内心的赞扬他们。
(四)走出校门,注重建立家校评价联合体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需要我们走出办公室,走进学生另外的生活,特别是他们的家庭生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
五、研究效果
“自古成功在尝试”,在德育评价中尝试新的方法,新的途径,某种程度上改善了以往学生不自觉,教师管得累的状况,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德育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学生的变化
实践证明,运用动态生成的、形式多样的德育评价模式,作为主体的学生,他们有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学生的心态变化:学生的心态开始放松。对学生而言,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而这些真诚的鼓励和赞美也许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在经历每次这样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德育评价后,他们变得更加认认真真,一丝不苟。
2.学生的行为变化:学生在听取正确的合理的德育评价后,开始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愿意和同学老师一起合作和共勉,彼此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和谐。
(二)教师的变化
1.教师教育观念的变化:通过对传统德育评价模式的改变,教师突破了传统德育观念的束缚,在尝试中尝到了甜头,教师的积极性也就更加高涨了。
2.教师的教育质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德育评价生动起来后,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成绩自然也有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班级中的后进生,成绩进步显著。
六、反思
总之,素质教育必须以德育为首,以学生发展为本。所以,提高德育工作的时代性、主动性,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而切实有效的德育评价制度恰是实现此目的的重要保障。当然,德育评价机制改革成败的关键还在于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作为一名教师,应想方设法,用情用心,认真负责地把每一位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真正做到“简单的事情认真做,认真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创造性做。”
参考文献:
霍華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10
钟启泉.《班级管理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8
关键词:一手遮天;一棍打死;一门关进;多元评价;宽容赏识;评价合体
一、研究背景
德育是当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大课题。“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随着全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德育地位正在得到改善。但如何使德育工作能够切实有效地开展起来呢?且看平时在我们的教学管理中,传统德育评价方式又是怎样实施的呢?
(一)一手遮天
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权威和唯一的评价主体地位。在这种评价模式下,老师培养出来的乖学生没有丝毫的创新精神,他们被动的听从养成了他们事事等命令,处处靠老师,时时要帮助的依赖性。
(二)一棍打死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分数成了各校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所以也就有了“考考考,老师的宝;分分分,学生的命”之说。这点在农村中学尤其突出。
(三)一门关进
记得以前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极少走出办公室去了解学生的另一生活层面,家访也极少,而作为普通的课任老师,更是认为管理好本门课即可。
显然,我们已经发觉以上种种传统管理和评价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学校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妨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寻找一种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制度势在必行。
二、理论基础
(一)全面发展理论
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因此,“为了每个学生发展”应该是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的共同的出发点。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因此,在德育评价过程中,我们也应注意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关注学生主体,拒绝机械式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德育舞台上的主角。
(三)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的作用大于各个成员个人行为的简单相加,这一理论与我们借助集体的力量来影响每个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优良学风的想法不谋而合。
三、研究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要求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会,去实践,去反思,多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的机会,真正有效的德育评价应该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充分遵循学生主体。
(二)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全面开放。例如可以积极发言,可以在受到委屈时为自己辩解,甚至可以向老师提出宝贵的班级建设意见。因此,班规的制定也不一定要班主任亲力亲为,干脆给学生提供一次集思广益的机会和平台。
四、策略研究
(一)改“一言堂”为“群言堂”,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自我认识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是多元智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个学生的评价分别由来自教师、家长、学生同伴、学生本人甚至包括社区成员等几方面的评价共同组成。这也是德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
(二)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注重评价内容多元化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项智能,只是九项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
(三)公平、公正,发现、发展,弱势群体评价赏识化
新课程教导我们要尊重个人的发展,要宽容乐观,民主平等。作为班主任,不应该一味指责后进孩子的不足,而应该找出孩子的优点,沙里淘金,放大他们的优点,宽容他们的错误并且发自内心的赞扬他们。
(四)走出校门,注重建立家校评价联合体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需要我们走出办公室,走进学生另外的生活,特别是他们的家庭生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
五、研究效果
“自古成功在尝试”,在德育评价中尝试新的方法,新的途径,某种程度上改善了以往学生不自觉,教师管得累的状况,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德育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学生的变化
实践证明,运用动态生成的、形式多样的德育评价模式,作为主体的学生,他们有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学生的心态变化:学生的心态开始放松。对学生而言,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而这些真诚的鼓励和赞美也许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在经历每次这样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德育评价后,他们变得更加认认真真,一丝不苟。
2.学生的行为变化:学生在听取正确的合理的德育评价后,开始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愿意和同学老师一起合作和共勉,彼此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和谐。
(二)教师的变化
1.教师教育观念的变化:通过对传统德育评价模式的改变,教师突破了传统德育观念的束缚,在尝试中尝到了甜头,教师的积极性也就更加高涨了。
2.教师的教育质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德育评价生动起来后,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成绩自然也有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班级中的后进生,成绩进步显著。
六、反思
总之,素质教育必须以德育为首,以学生发展为本。所以,提高德育工作的时代性、主动性,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而切实有效的德育评价制度恰是实现此目的的重要保障。当然,德育评价机制改革成败的关键还在于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作为一名教师,应想方设法,用情用心,认真负责地把每一位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真正做到“简单的事情认真做,认真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创造性做。”
参考文献:
霍華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10
钟启泉.《班级管理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