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我国现阶段就业困难形势,分析中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现状,指出应加强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实效性,发挥就业指导课在就业中的作用。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实效性;就业
自2004年以来,中职院校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毕业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就业工作已是中职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中职院校要想有一个“就业好且稳定性高”的局面,必须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笔者作为中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就如何发挥就业指导课的实效性,实现高质量就业做一些探讨。
一、中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的现状
1.中职院校对就业指导学科不重视,课程设置不科学
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起步晚,未引起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足够的重视。教材版本少、内容缺少职业适应性、可操作性内容。课程的设置、安排没有经过认真科学的研究,缺乏系统性。例如,中职院校就业指导课一般都在学生即将毕业时才开设10课时或20课时。还有的院校企业到校面试时,临时集中训练几节,包装一下学生。虽然近几年就业指导课对学生的就业观的转变、面试技巧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适应学生当前就业的需要,不利于院校办学的发展。
2.就业指导课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目前,很多中职院校担任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大多是基础课教师和就业办人员。基础课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职业指导培训,又没有实践经验,只能按课本传授一些就业政策和就业面试的技巧等基础知识。而就业办教师虽有企业工作经验,但要应付各种闲杂事务,不能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就业知识,他们只是简单地介绍企业的情况和企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关于学生的就业观、就业技巧、职业适应力等知识不能系统传授,导致学生就业稳定率低。
3.就业指导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就业指导课教师多采用传统一支粉笔一堂课灌输式的理论教学方法和脱离实际的案例,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学生没兴趣,也没有成为教学主体。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远远不能满足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咨询和就业指导的需要,不符合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要求。
二、发挥就业指导课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1.重视就业指导学科,培养职业指导师资队伍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新设课程,需要教师掌握或熟悉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求教师了解企业,了解国家政策及当地就业情况,能够运用科学职业指导方法,还要有指导学生就业的工作经验。因此,学校首先应建立一支校内外互补、专兼职相结合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利用校企合作,就业指导教师深入企业实践,积累就业实战素材。教师“走出去”不仅可以搭建与社会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相互交流的平台,拓宽教学思维与视野,而且还能丰富他们的教学经验与知识。其次,通过多种形式对就业指导课的教师进行职业指导培训,提高教师就业指导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管理,完善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考核制度,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
2.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全程化
三年制的中职学生两年或两年半在校内学习,剩下的时间安排校外顶岗实习和大生产实习,就业指导课从学生入校到离校应全程化,这样有利于就业。我校是中职国家示范校,就业指导课作为文化基础课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刚入校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认识性实习,此时就安排就业指导课,在认识性实习中对学生进行规范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等职业意识训练,为以后就业打好基础。二年级学生教学安排有20周校内实习及校外顶岗实习和大生产实习,这是加强就业指导的最好时机,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和岗位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就业指导,加强职业意识训练,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另外,学生在校期间要进行德育“训练营”三次,每次都可结合“训练营”训练项目进行就业指导内容训练,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就業观、择业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和积累。因此,就业指导课的安排不能只限即将毕业的学生,应该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并在不同年级开设有针对性的就业课程。
3.转变观念,改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法
新的形势要求就业指导课堂教学更加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和课程的实践性。例如,我校采取的方法:学生工作责任意识训练。
阶段一:案例分析法。根据训练内容和要求,对所举案例造成的影响及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正确处理案例的行为和方法。可选择本项训练提供的案例,也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或个人所掌握的材料加以补充。操作程序:教师备课选案例—拟提出的问题—打印案例—教师上课发给学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教师介绍第二阶段活动要求。
阶段二:情境模拟。教师事先要设计活动内容,讲清操作规则,提出注意事项,安排好操作程序,最后做好师生的总结、体验。通过一个尽可能接近真实工作情境的环境,要求学生完成某项任务,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行为过程及行为结果进行观察、评估,让学生体验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对人、对事认真负责的态度,体验不负责行为带来的后果。这种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教学效果好。此外,还可以结合心理咨询、各学科教学渗透、校园文化生活和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等各种方式和手段,进行职业指导,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保证就业指导课程顺利开展,取得实效,提高就业指导教学效果。
4.就业指导课内容紧密结合专业课内容
紧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可以大大弥补就业指导课程的不足。传统的就业指导内容不考虑专业的差别,导致所学的专业教材内容与就业指导课知识内容脱节。同时,授课教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缺乏,也使得授课内容针对性不强,学生的兴趣不高,因此就业指导课没有达到最佳效果。所以,就业指导课教师要跟上时代脉搏,了解各专业课涉及的专业知识,从中挖掘有用的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弥补单纯就业指导课的枯燥和内容的局限。
5.利用校企合作办学,夯实就业指导教学
中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学生一进入企业,就进行全方位体验:接受企业文化教育,适应企业环境,通过岗位实际操作训练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同时强化职业适应能力。教师应抓住这一机会夯实就业指导效果。同时还可邀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企业家、企业一线的管理人员等到校参与学生就业方面知识的讲解,对学生做系统的、全面的指导,使学校、用人单位精诚合作,有机结合,共同参与,给学生传授更多的实战、实用的就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要紧跟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主导作用。同时院校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贴近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和确定就业指导的方向和内容,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大就业教育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就业指导课开设得名副其实,使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实效性;就业
自2004年以来,中职院校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毕业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就业工作已是中职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中职院校要想有一个“就业好且稳定性高”的局面,必须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笔者作为中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就如何发挥就业指导课的实效性,实现高质量就业做一些探讨。
一、中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的现状
1.中职院校对就业指导学科不重视,课程设置不科学
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起步晚,未引起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足够的重视。教材版本少、内容缺少职业适应性、可操作性内容。课程的设置、安排没有经过认真科学的研究,缺乏系统性。例如,中职院校就业指导课一般都在学生即将毕业时才开设10课时或20课时。还有的院校企业到校面试时,临时集中训练几节,包装一下学生。虽然近几年就业指导课对学生的就业观的转变、面试技巧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适应学生当前就业的需要,不利于院校办学的发展。
2.就业指导课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目前,很多中职院校担任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大多是基础课教师和就业办人员。基础课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职业指导培训,又没有实践经验,只能按课本传授一些就业政策和就业面试的技巧等基础知识。而就业办教师虽有企业工作经验,但要应付各种闲杂事务,不能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就业知识,他们只是简单地介绍企业的情况和企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关于学生的就业观、就业技巧、职业适应力等知识不能系统传授,导致学生就业稳定率低。
3.就业指导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就业指导课教师多采用传统一支粉笔一堂课灌输式的理论教学方法和脱离实际的案例,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学生没兴趣,也没有成为教学主体。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远远不能满足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咨询和就业指导的需要,不符合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要求。
二、发挥就业指导课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1.重视就业指导学科,培养职业指导师资队伍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新设课程,需要教师掌握或熟悉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求教师了解企业,了解国家政策及当地就业情况,能够运用科学职业指导方法,还要有指导学生就业的工作经验。因此,学校首先应建立一支校内外互补、专兼职相结合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利用校企合作,就业指导教师深入企业实践,积累就业实战素材。教师“走出去”不仅可以搭建与社会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相互交流的平台,拓宽教学思维与视野,而且还能丰富他们的教学经验与知识。其次,通过多种形式对就业指导课的教师进行职业指导培训,提高教师就业指导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管理,完善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考核制度,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
2.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全程化
三年制的中职学生两年或两年半在校内学习,剩下的时间安排校外顶岗实习和大生产实习,就业指导课从学生入校到离校应全程化,这样有利于就业。我校是中职国家示范校,就业指导课作为文化基础课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刚入校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认识性实习,此时就安排就业指导课,在认识性实习中对学生进行规范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等职业意识训练,为以后就业打好基础。二年级学生教学安排有20周校内实习及校外顶岗实习和大生产实习,这是加强就业指导的最好时机,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和岗位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就业指导,加强职业意识训练,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另外,学生在校期间要进行德育“训练营”三次,每次都可结合“训练营”训练项目进行就业指导内容训练,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就業观、择业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和积累。因此,就业指导课的安排不能只限即将毕业的学生,应该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并在不同年级开设有针对性的就业课程。
3.转变观念,改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法
新的形势要求就业指导课堂教学更加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和课程的实践性。例如,我校采取的方法:学生工作责任意识训练。
阶段一:案例分析法。根据训练内容和要求,对所举案例造成的影响及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正确处理案例的行为和方法。可选择本项训练提供的案例,也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或个人所掌握的材料加以补充。操作程序:教师备课选案例—拟提出的问题—打印案例—教师上课发给学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教师介绍第二阶段活动要求。
阶段二:情境模拟。教师事先要设计活动内容,讲清操作规则,提出注意事项,安排好操作程序,最后做好师生的总结、体验。通过一个尽可能接近真实工作情境的环境,要求学生完成某项任务,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行为过程及行为结果进行观察、评估,让学生体验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对人、对事认真负责的态度,体验不负责行为带来的后果。这种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教学效果好。此外,还可以结合心理咨询、各学科教学渗透、校园文化生活和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等各种方式和手段,进行职业指导,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保证就业指导课程顺利开展,取得实效,提高就业指导教学效果。
4.就业指导课内容紧密结合专业课内容
紧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可以大大弥补就业指导课程的不足。传统的就业指导内容不考虑专业的差别,导致所学的专业教材内容与就业指导课知识内容脱节。同时,授课教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缺乏,也使得授课内容针对性不强,学生的兴趣不高,因此就业指导课没有达到最佳效果。所以,就业指导课教师要跟上时代脉搏,了解各专业课涉及的专业知识,从中挖掘有用的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弥补单纯就业指导课的枯燥和内容的局限。
5.利用校企合作办学,夯实就业指导教学
中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学生一进入企业,就进行全方位体验:接受企业文化教育,适应企业环境,通过岗位实际操作训练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同时强化职业适应能力。教师应抓住这一机会夯实就业指导效果。同时还可邀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企业家、企业一线的管理人员等到校参与学生就业方面知识的讲解,对学生做系统的、全面的指导,使学校、用人单位精诚合作,有机结合,共同参与,给学生传授更多的实战、实用的就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要紧跟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主导作用。同时院校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贴近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和确定就业指导的方向和内容,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大就业教育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就业指导课开设得名副其实,使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