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市场争论的真正分歧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oguo3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学家自我调侃,说三个经济学家常会有四种观点,这说明,经济问题因涉及人这一最高级的生物体,及其由人组成的企业和社会,其复杂性远远超越研究非生命物体的纯自然科学(生物、医学除外)。但是虽然经济学作为科学可以存在不同观点,所用概念的定义还是应该一致,才能避免分歧越争越大,并避免实体经济因受误导而坠入歧途。

城市化及其永久性居民


  例如,现在大家都强调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包容性,针对的正是一段时间来,中国官学两界对城市化的定义以及对城市人口的定义采取的不严肃态度而导致的极为负面的后果。各地政府自称搞城市化,乍看起来,热火朝天,地圈得越来越多,城市的面积越来越大,马路越来越宽,广场和绿地越来越多,楼盖得越来越高。可是房价也越来越贵,适合中低收入居民、特别是农民工的廉租房和廉价房越来越少。外来农民工越来越难以在城市定居,只能蜗居于地下室、旧城区的阁楼和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中。
  即便农民工如此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各地政府仍不为所动,铁石心肠般地对地下室作定期的清理,对旧城区大拆大建,对城中村周期性地清剿。农民工被赶得越来越远,甚至被赶回老家。为各地政府拒绝帮助外来农民工定居的做法提供合法性和挡箭牌的,正是现行户口制度和土地制度。在这两大制度提供的合法性下,农民工被理所当然地认为只配自生自灭。不过,城乡收入差这个国际上很看重的指标也越来越难看,自上世纪90年代后逐年上升,最后终于名列世界前位。尽管支持现行土地制度和户口制度的人,往往对中国模式十分津津乐道,这种模式在世界上却似乎缺少东亚几个经济体当年被世行称为经济奇迹的光彩和荣耀,也使中国以社会主义作为立国之本的庄严宣示罩上浓厚的阴影。
  东亚几个经济体,例如韩国、日本和台湾当年被世行称为奇迹,并非偶然。这几个经济体在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一直比较平均。尽管它们的人口密度比大陆更高,耕地资源更少,却只用三四十年就使由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构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彻底瓦解,乃至基本消失。其成功关键在奉行自由移民(亦即允许劳动市场自由调节人口的迁居),土地改革平均地权之后又允许土地私有,自由买卖(亦即允许土地市场自由调节城乡土地的供需)。随着农业在GDP中的比重急剧下降,劳动市场和土地市场以一种润物无声、细水长流的方式,默默地发挥着配置功能,使农村人口和一部分农村土地相当和谐而自愿地转移到城市地区,大大降低了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从基尼系数的计算可以看出,随着农业在GDP中的比例下降,只要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也能相应下降,则城乡收入差就不会恶化。
  对照之下,大陆的经济增长虽然名列世界前列,但城乡收入差也高居世界前列。前30年可以将责任推给中央计划经济,但最近30多年出现这种局面,僵化的土地制度和户口制度难辞其咎。尽管中国的农业占GDP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0%左右,以真实城市化率衡量的社会转型却因两大制度的桎梏而进展迟缓,阻力重重。官方的农村人口加上无法融入城市,不得不继续持有农村户口的2亿多农民工,竟然仍占总人口的60%以上,凸显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顽固,致使社会转型大大落后于经济结构的转型。
  面对这一悖论,有的三农问题专家不是把改革的矛头指向歧视农民的现行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反而是高度赞扬现有的体制性二元结构的独特优点,竟说这个“剥削性的城乡二元结构”忽然之间已经变成了“保护性的城乡二元结构”了。换言之,政府应该继续否认农民集体和个体对土地的支配权,继续维持限制农民进城定居的现行户籍制度,农民工应该继续像候鸟一样浮游于各地,只有出力的份,而没有成为市民的权利。
  幸好,城市化是有公认的定义的。根据联合国的定义,指的是来自农村,进城定居,成为永久性居民(permanent residents)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的升高。按照这一定义,各地政府搞的所谓“城市化”,只是排外性的城市自我现代化而已。
  要特别指出的是,联合国人居署将城市正式人口定义为城市的permanent residents,也即永久性居民。然而,这个术语在中文中被巧妙地译成“常住人口”,因而各地政府只要有显示自己的城市化成绩之需,便可以自说自话地将高达2.6亿外来打工者一律列为城市人口。然而在讨论本地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就业、教育、住房等社会福利的时候,各地政府又悄悄将他们排斥出去。这些农民工长期外出,不但夫妇长期分居,和自己的子女也难以团聚,造成高达6000万的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可说举世罕见。可是,为了某些“贵人”视野之内没有所谓的贫民窟(其实到处都有),几亿农民工及其家属子女的这种妻离子散的局面不知要何年何月才能结束,令人扼腕叹息。
  联合国有一个机构,英文全名叫United Nations Human Settlements Program,如果正确译为汉语,自然应该是联合国人类定居署。但是,在否认农村居民在城市自由定居权利的中国,这个英文名字在各处都被巧妙地缩写成联合国人居署,“定居”两字已不见任何踪影。细读联合国这个机构的宗旨,强调的正是要促进社会和环境方面可永续性的人类定居发展,以达到所有人都有合适居所的目标。其目前的主要工作目标也很有意思,一个是安全的土地保有权全球运动(Global Campaign for Secure Tenure),一个是城市管理全球运动(Global Campaign On Urban Governance)。不知中国何时可以将世界通用的permanent residents改译为永久居民,而不是常住人口,将United Nations Human Settlements Program改译为联合国人类定居署,简称定居署,并将农民工的定居问题纳入城市的管理,而不要再玩弄只会被某些地方官员用来作为排斥农民工的遁词的文字游戏。   中国最富的企业家大多是地产商,最大的贪官大多涉及土地腐败,而不幸沦为城市新贫民的却正是几千万失地农民,根源正在于这种土地制度对各种所有制之间所规定的极不平等的关系。根据现有土地制度,集体所有的土地低于国有的土地,民间则完全禁止拥有自己的土地。这种规定完全违反市场经济中各种所有权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交换的本质要求。不改革这种土地制度,又如何纠正现有的种种结构性扭曲,使土地配置有效而公正呢?
  第三,真正的市场经济中,所有的经济组织都是基于自愿而组成的,成员也都有进退的自由。如果现行的土地集体真正基于农民的自愿,则农民自然有退出自由。不准农民退出,不正说明这种集体所有必然是强制性的,因而是违反党的自愿原则的吗?在自愿的原则下,如果农民愿意维持现有集体,或另组新的集体,甚至退出单干,都是应该允许的。没有人要搞强制性的私有化,但是坚持现有的集体所有,不正是在继续实施强制性的集体化吗?这种明显的错误为何就不能结束?
  第四,按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生产关系必须符合生产力。即使在生产力最发达的城市,也因生产力太低,全民所有作为生产关系过于超前,必须退回去的理由,将50万家国营企业私有化了。那么,在生产力最为落后的农村,为何必须维持强制性的土地公有制呢?难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对农民要特别加以歧视和强制?况且,中国的耕地只占领土的很小部分,即使农地私有了,土地所有还是以公有为主,有担心的必要吗?
  第五,如果没有土地市场上的自由交易产生的土地均衡价格作为基准, 又如何确定征地时的公平补偿呢?以后征收物业税和房产税,以及资本增值税(capital gains tax)的时候, 又以什么作为征税的基准呢?对大力提倡涨价归公的学者和官员来说,连作为基准的均衡价格都不存在,又如何确定涨价的部分而加以征收呢?

结束语


  60多年来实践土地公有制的结果,已使中国陷于各种结构性扭曲,也使经济发展,特别是城市化缺乏包容性。如果中国的土地制度和世界接轨,世界各国所积累的土地典籍和法规立即可为中国借鉴,避免巨大的浪费和弯路。如果死守现行独一无二的、完全违背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土地制度,中国就只能继续在黑暗中摸索,继续目前的化地不化人、房价高度泡沫化的城市化道路。为了纠偏而制定出来的政策效果却越来越差,例如调控房价基本失效,新旧三农问题挥之不去,城乡二元结构顽固存在。这些硬伤使中国模式因缺乏包容性,而遭人质疑,无以自辩。
  为了使中国真正建立土地市场,笔者在介绍一些基本概念的定义之后,归纳出上述问题。若国内的学者、官员能拨冗赐教,则幸甚。以上问题虽然笔者十多年来在各种场合执着地提出,却始终未能得到系统的回答。笔者坚信,只要这些问题得不到圆满的解答,中国的真正的土地市场必然依旧无法发育,今日困扰中国的诸多问题依旧会继续困扰中国。
  作者为美国三一学院经济系终身教授
其他文献
经济学的演化复杂多元。廓清传统经济学和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地位、功用、限度、分类、创新以及贡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周围的世界,并帮助我们在经济学方法应用下,促进我们的生活福祉。传统经济学是“沉闷的科学”  把经济学视作“沉闷的科学”(dismal science),有其较为久远的历史,马尔萨斯(1766—1834)在其1798年发表的《人口学原理》中曾作出一个著名预言:人口增长超越食物供应,会导致
期刊
今年9月底,围绕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一系列官方纪念活动隆重高调,再次引发了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热议。  其实,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文化就开始逐渐升温。不过,对于传统文化往往出现两极化的评价。赞成者认为,传统文化可以救当代中国社会之弊,因此必须继承;反对者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进步的障碍,所以只能抛弃。  著名华人学者、(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历史学系荣誉教授、(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院士林
期刊
我国最近部分经济增长指标再度走低引发广泛关注。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三季度GDP缓至7.3%,创下近六年以来新低。前三季度增速分别为7.4%、7.5%和7.3%,呈现总体放缓态势。  笔者认为,目前经济下行走势与压力,不仅源自潜在增速回落与外部环境变化等新常态条件,而且与调整早先宏观经济失衡的阶段性非常态因素有关。结合十年宏调史实践经验全面认识目前经济减速成因,直面全面深化改革与调整宏观失衡的双
期刊
19岁定下人生战略  中国知名度最高的财经作家吴晓波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他始终能够把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人文理想平衡得恰到好处,并实现了相互促进。在中国出版传媒界,理想和市场一直是对突出的矛盾。在这个瑟瑟的秋天,有一大批财经传媒人士挫败于这对矛盾之下。  很多人认为他这种独特的平衡能力来自于天赋。但他从未承认过,他认为天赋并不可靠。“可靠的是方向、战略以及精确、彻底的执行。”E.B.怀特曾写道:我清早
期刊
北京,月坛南街38号,主楼7楼,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所在地。2014年,这里往来了许多巨头企业的高管和中外政府官员,这里发起的高通案、汽车业反垄断调查,也让“中国反垄断”成为了全球话题。   作为反垄断“三马车”之一的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在过去一年中频频出招,声势夺人。同时,面对力度越来越大的反垄断执法,也出现了是否针对外企的疑问。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个神秘而
期刊
移动互联网时代无疑是颠覆、革新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也面临着被颠覆的命运——出租车行业就是其中之一。  2012年出现的打车软件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就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从出租车司机到乘客,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习惯用打车软件出行。而在成功抓住用户后,打车软件们还推出了自己的专车服务,进军商务约车市场。  然而,要彻底改变一个传统垄断行业不可能一帆风顺。事实上,打车软件从开始就争议不断,而出租车作为准公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以来,我国地方债急剧膨胀,已经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地方债既涉及财税体制,也涉及金融体制,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也是社会和政治问题。  地方债究竟有没有风险、有多大风险?如何化解地方债风险、防范引发各种危机?这一切问题,都需要我们给出回答。地方债存在的问题  过分依赖融资平台。  在现有法律禁止性规定下,中国的地方政府不能编列赤字、不能发行债券、不能为融资提供担保
期刊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这是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新要求、新部署。  目前,各界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认识还不统一,各地对改革的诉求也不一致,这就需要深入研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从理论上和实
期刊
2014年12月31 日的外滩跨年,没能给参与者带来太多喜悦,反而成了受害者的生命倒计时。至 2015 年 1 月 10 日,上海踩踏事故共造成 36 人死亡、47 人受伤。  三三两两的游人、四处散落的保安、间或开过的巡逻车……上海,踩踏事故“头七”过后的外滩,又恢复了平静,家属摆上的遗像、市民进献的鲜花,此时已不见踪影,只有用以隔开人群的铁马,以及偶尔的小声议论,提醒着人们一周前发生的惨剧。 
期刊
传统文化热气冲天。合理的、极端的,纷纷出场。如何看待这一文化现象?从19世纪争吵到现在,该有一个清醒的小结了。为此必须纵看历史,横观世界,俯览现实,冷静思考几个基本问题。纵看历史:震撼心灵的三大景象  检视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三大景象:  第一,耀眼的辉煌。  从商代起算至道光年间,3000多年的岁月形成了一个人口高达4亿多——世界第一、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二的共同体,其思想文化的主要支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