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新媒体时代,各大传统媒体纷纷寻找转型出路,《西藏日报》也不例外。大型系列采访报道正是《西藏日报》战略转型的重大举措之一。“雪域边线行”记者深入农牧区,以极具特色的视角,报道西藏地区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变迁和巨大变化,不仅为《西藏日报》的转型探索出一条坚定的道路,也为其他少数民族新闻报刊提供了转型经验。
【关键词】《西藏日报》战略转型 采访报道
一、“雪域边线行”采访背景
在21世纪,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传播形式的出现和普及,虽然给传媒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给传统媒体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报纸发行量急剧下降,广告商撤资,媒体行业裁员,这些现状都令传统媒体的发展越来越窘迫,于此,各大传统媒体纷纷伺机转型,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的机关报——《西藏日報》也不例外。
为了能在传播媒介发展洪流中稳住阵脚,《西藏日报》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不断加强改革力度以适应新媒体环境。在西藏率先发展新媒体,逐渐发展形成了《西藏日报》汉藏文报、《人民日报》藏文版、《高原新农村》杂志、中国西藏新闻网、快搜西藏网的“七报一刊两网”和以快搜西藏客户端为龙头的16个新媒体集群。①初步形成了以报纸、网络、刊物、视频、客户端等全媒体融合的发展格局。
在加强建设新媒体矩阵的同时也加紧对《西藏日报》的转型。一是进行报社新闻整体改革。在对汉文报与藏文报两次扩版后,第三次改版以提高报纸的可读性与导向性为目的,将新闻性放在首位;二是设立地方新闻版扩大新闻采编队伍。这一举措扩大了《西藏日报》的影响力,同时报社开始构建全媒体的采编结构;三是印刷技术更新,保证了报纸的出版质量;四是采编分离,加强了对内部人员的管理;五是进行大型采访报道,这是报社主动提升水平和树立地位的一个重大举措。笔者此次以《西藏日报》在转型期所采取的大型采访报道举措为切入点,选取其在2009年获得第19届中国新闻奖的一等奖作品“雪域边线行”,从采写特点等方面来分析《西藏日报》在转型时期的举措,在这一特殊时期的发展价值和意义,从而为其他少数民族新闻报刊的转型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西藏日报社在思索如何以寻常的采访形式做出不一样的改革成绩汇报时,“雪域边线行”应运而生。报社以祖国西藏边境地区为采访目的地,用最偏远地区30年的巨大变迁来力证改革开放这一正确的历史决策,从而达到更好的报道目的,提高报社影响力。在开始采访时,报社派出20多名记者分为5组,以林芝、山南、日喀则、阿里、那曲、昌都等六个地区共33个县(区)为采访地点,从林芝察隅县开始顺时针方向采访,到昌都地区的左贡县结束,历时3个月左右,采写出各个地区最具特色的特产、风景名胜、民俗风情、传奇人物等,用图文并茂、极其生动的语言多角度地展示边境地区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全面地反映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雪域边线行”采写特色
“雪域边线行”以改革开放30年来西藏边境地区人民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来印证改革开放这一正确历史决策,其采访角度和稿件形式等都有所突破。
(一)采访地点的特殊性
此次大型采访活动“雪域边线行”从林芝察隅县开始,深入到西藏边境最深、最偏、最远的乡村部落,采访祖国最边远地区的农牧民,用双眼去见证改革开放为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像林芝地区的墨脱县,被世人称为“隐藏在云雾、雪山、密林中的人间绝域”“地球上的最后秘境”。墨脱曾经因为地质条件复杂、气候恶劣等原因,是全国唯一一个不通公路的县,进出墨脱的道路属于非等级建议公路,每年仅开通3个月,各乡镇间仅靠骡马驿道相通。经记者采访了解到,2008年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准墨脱公路建设,拨款9.5亿元打通墨脱与外界联系的道路。这些采访地点的选择无不是祖国最偏远最易被改革的春风绕过的地方,而正是这些最易被忽视之地的发展才是此次报道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二)选取最具特色与价值的角度
“雪域边线行”共采写稿件50余篇,每一篇都写出了最具当地特色的风土人情。像林芝地区山高林密,药材分布十分广泛、种类多质量好,尤以米林地区为盛。而米林的藏语意思即为“药州”。在这篇《“药州”叩开现代之门》的新闻稿中,记者从地理位置、气候等方面介绍米林何以成为“药州”发祥地的原因后,引出上个世纪80年代生产自由村民采药补贴家用,到近几年虫草价格上涨村民竞相采摘,其他药材被忽视,药农渐渐消失的现状。到目前随着科技发展,米林县形成以科技为基础进行药材驯化、规模种植发展的现代化药业,逐渐建立起藏药品牌。那曲地区的双湖特别区地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被称为“野生动物的乐园”,这里也有号称世界第三级的普若冈日冰川,是许多旅游探险者探险的乐园。记者以《趣说“双湖”的野牦牛》为题,讲述改革开放30年来当地村民从追求经济利益大肆捕杀野牦牛、藏羚羊等野生动物,到环境保护意识增强,野牦牛数量激增甚至影响牧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可谓是“喜忧参半”。每一个地方都有它无法被复制的特点和优势,这些独一无二正是此次报道的亮点和点睛之处。
(三)配发言论,附以相关链接
在此次系列新闻报道中,从报道文体上看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在于每一篇新闻报道之后都会紧跟一小段简短的言论,以相关链接的形式出现,这些多数都是报社编辑在后期排版时,针对每篇通讯稿而配发,或是当地风景特色,或是采访内容的相关知识,亦或是某种文化风俗的介绍等等,无一不满足读者的好奇心,极大地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例如在林芝米林县采写的题为《大峡谷:山水的名片》新闻稿后,就将所采写对象位于林芝地区世界上最深、最宽、最长的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貌景观及其科研价值以相关链接形式呈现。又如在日喀则吉隆县采写的《三代夏尔巴人眼中的30年巨变》,将夏尔巴人的住所等情况向读者做以简单介绍。再有阿里地区札达县《古格遗址:千年之谜述说今日新生》,在相关链接中附有古格政权的建立及其历史价值。在这次新闻报道中,记者编辑力往一处使,共同挖掘材料最有价值的部分,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新闻呈现给读者,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 三、“雪域边线行”对西藏传统媒体转型与发展的借鉴意义
(一)抓住机遇,通力合作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在报道速度和数量上已大不如新媒体,人们也更倾向于短、平、快的浏览模式,传统媒体专业采编队伍的优势和自身的公信力得不到发挥。改革开放30年是举国欢庆的重要时刻,这不仅是检验改革开放成果的时刻,也是我们媒体难得一遇的重大报道主题。在这一时刻来临之际,《西藏日报》开辟专版用于此次系列报道,派出的20多名记者奔赴一线,不畏艰辛,走进边境地区,传递出边境最真实、最显著的生活变化,同时报社编辑精心编辑排版,在前方记者传回通讯稿件后,针对每篇稿件配以简短言论,满足读者的求知欲,与报道主题遥相呼应。西藏传统媒体要想在传媒发展变革中稳住阵脚,就要抓住机遇,做好新闻报道策划,采编通力合作,全社上下拧成一股绳,做出“有深度”“有温度”的报道。
(二)重视内容,提高影响力
对于速度与报道面远不及新媒体的传统媒体而言,“内容为王”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西藏日报社领导班子正是深谙此道,早前报社改革时,就将新闻性放在首位,以提高报纸的可读性。此次“雪域边线行”大型系列采访报道,记者深入到人民内部,着眼于当地特色,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或是讲述人物故事,或是描绘当地风土人情,生动、细致地刻画出边境地区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变化,以此印证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西藏也才能更加繁荣进步。而此次报道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获得第19届中国新闻奖“报纸系列报道”一等奖,这是《西藏日报》首次获得中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极大地提高了报社影响力。这也给处于发展困难之际的其他少数民族传统媒体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加强新闻报道的深度,用内容吸引读者,提高报社影响力与公信力。
(三)深入基层,做最真实的报道
“好新闻是跑出来的”,这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熟记于心的工作法条。“雪域邊线行”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除了报社领导班子抓住机遇做出正确的决策外,也与报社记者不畏艰难,深入农牧民群众当中息息相关。林芝市被称为“地球上最后的秘境”的墨脱县曾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进出时仍依靠属于非等级的简易公路,路况差、临时性桥涵多,并且常出现塌方和泥石流。报社记者克服困难,采写出墨脱县从马帮到拖拉机再到小轿车的变化。珠峰是游客们魂牵梦绕的圣地,定日县改革开放30年来也以珠峰旅游业带动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可谓是“一座大山带动一大片,一粒棋子搞活一盘棋”,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日喀则市的定日县平均海拔5000米,高寒缺氧的环境并没有吓退前来采访的记者,他们用最真实、最直观的数据展示了定日县旅游业的发展为农牧民带来的收入变化,用最有说服力的事实证实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由此可见,我们传统新闻媒体应该扩大新闻采编队伍,培养专业的新闻采编人员,用专业的态度和不畏艰难的职业精神采写出最有价值的新闻。
四、结语
改革开放30年之际,《西藏日报》大型系列采访报道不仅为西藏的发展变化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而且赢得了业内的一致好评,也为《西藏日报》赢得了第19届中国新闻奖“报纸系列报道”的一等奖,极大地提高了《西藏日报》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也为少数民族传统媒体转型提供了经验,用事实诠释了好的新闻报道不仅需要报社领导独具慧眼抓住机遇,同时需要采编队伍的通力合作,以“内容为王”,做“有深度”“有温度”的报道,只有这样才能走稳传统媒体转型之路。
注释:
① 孟晓林.西藏日报60年[M].西藏人民出版社,2016.197.
【本文系2016年度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实践与科研创新课题“新媒体时代《西藏日报》战略转型下大型系列采访报道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6mdyjs005】
作者简介:梁亚鹏,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研究生
编辑:孟凌霄
【关键词】《西藏日报》战略转型 采访报道
一、“雪域边线行”采访背景
在21世纪,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传播形式的出现和普及,虽然给传媒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给传统媒体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报纸发行量急剧下降,广告商撤资,媒体行业裁员,这些现状都令传统媒体的发展越来越窘迫,于此,各大传统媒体纷纷伺机转型,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的机关报——《西藏日報》也不例外。
为了能在传播媒介发展洪流中稳住阵脚,《西藏日报》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不断加强改革力度以适应新媒体环境。在西藏率先发展新媒体,逐渐发展形成了《西藏日报》汉藏文报、《人民日报》藏文版、《高原新农村》杂志、中国西藏新闻网、快搜西藏网的“七报一刊两网”和以快搜西藏客户端为龙头的16个新媒体集群。①初步形成了以报纸、网络、刊物、视频、客户端等全媒体融合的发展格局。
在加强建设新媒体矩阵的同时也加紧对《西藏日报》的转型。一是进行报社新闻整体改革。在对汉文报与藏文报两次扩版后,第三次改版以提高报纸的可读性与导向性为目的,将新闻性放在首位;二是设立地方新闻版扩大新闻采编队伍。这一举措扩大了《西藏日报》的影响力,同时报社开始构建全媒体的采编结构;三是印刷技术更新,保证了报纸的出版质量;四是采编分离,加强了对内部人员的管理;五是进行大型采访报道,这是报社主动提升水平和树立地位的一个重大举措。笔者此次以《西藏日报》在转型期所采取的大型采访报道举措为切入点,选取其在2009年获得第19届中国新闻奖的一等奖作品“雪域边线行”,从采写特点等方面来分析《西藏日报》在转型时期的举措,在这一特殊时期的发展价值和意义,从而为其他少数民族新闻报刊的转型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西藏日报社在思索如何以寻常的采访形式做出不一样的改革成绩汇报时,“雪域边线行”应运而生。报社以祖国西藏边境地区为采访目的地,用最偏远地区30年的巨大变迁来力证改革开放这一正确的历史决策,从而达到更好的报道目的,提高报社影响力。在开始采访时,报社派出20多名记者分为5组,以林芝、山南、日喀则、阿里、那曲、昌都等六个地区共33个县(区)为采访地点,从林芝察隅县开始顺时针方向采访,到昌都地区的左贡县结束,历时3个月左右,采写出各个地区最具特色的特产、风景名胜、民俗风情、传奇人物等,用图文并茂、极其生动的语言多角度地展示边境地区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全面地反映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雪域边线行”采写特色
“雪域边线行”以改革开放30年来西藏边境地区人民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来印证改革开放这一正确历史决策,其采访角度和稿件形式等都有所突破。
(一)采访地点的特殊性
此次大型采访活动“雪域边线行”从林芝察隅县开始,深入到西藏边境最深、最偏、最远的乡村部落,采访祖国最边远地区的农牧民,用双眼去见证改革开放为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像林芝地区的墨脱县,被世人称为“隐藏在云雾、雪山、密林中的人间绝域”“地球上的最后秘境”。墨脱曾经因为地质条件复杂、气候恶劣等原因,是全国唯一一个不通公路的县,进出墨脱的道路属于非等级建议公路,每年仅开通3个月,各乡镇间仅靠骡马驿道相通。经记者采访了解到,2008年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准墨脱公路建设,拨款9.5亿元打通墨脱与外界联系的道路。这些采访地点的选择无不是祖国最偏远最易被改革的春风绕过的地方,而正是这些最易被忽视之地的发展才是此次报道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二)选取最具特色与价值的角度
“雪域边线行”共采写稿件50余篇,每一篇都写出了最具当地特色的风土人情。像林芝地区山高林密,药材分布十分广泛、种类多质量好,尤以米林地区为盛。而米林的藏语意思即为“药州”。在这篇《“药州”叩开现代之门》的新闻稿中,记者从地理位置、气候等方面介绍米林何以成为“药州”发祥地的原因后,引出上个世纪80年代生产自由村民采药补贴家用,到近几年虫草价格上涨村民竞相采摘,其他药材被忽视,药农渐渐消失的现状。到目前随着科技发展,米林县形成以科技为基础进行药材驯化、规模种植发展的现代化药业,逐渐建立起藏药品牌。那曲地区的双湖特别区地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被称为“野生动物的乐园”,这里也有号称世界第三级的普若冈日冰川,是许多旅游探险者探险的乐园。记者以《趣说“双湖”的野牦牛》为题,讲述改革开放30年来当地村民从追求经济利益大肆捕杀野牦牛、藏羚羊等野生动物,到环境保护意识增强,野牦牛数量激增甚至影响牧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可谓是“喜忧参半”。每一个地方都有它无法被复制的特点和优势,这些独一无二正是此次报道的亮点和点睛之处。
(三)配发言论,附以相关链接
在此次系列新闻报道中,从报道文体上看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在于每一篇新闻报道之后都会紧跟一小段简短的言论,以相关链接的形式出现,这些多数都是报社编辑在后期排版时,针对每篇通讯稿而配发,或是当地风景特色,或是采访内容的相关知识,亦或是某种文化风俗的介绍等等,无一不满足读者的好奇心,极大地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例如在林芝米林县采写的题为《大峡谷:山水的名片》新闻稿后,就将所采写对象位于林芝地区世界上最深、最宽、最长的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貌景观及其科研价值以相关链接形式呈现。又如在日喀则吉隆县采写的《三代夏尔巴人眼中的30年巨变》,将夏尔巴人的住所等情况向读者做以简单介绍。再有阿里地区札达县《古格遗址:千年之谜述说今日新生》,在相关链接中附有古格政权的建立及其历史价值。在这次新闻报道中,记者编辑力往一处使,共同挖掘材料最有价值的部分,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新闻呈现给读者,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 三、“雪域边线行”对西藏传统媒体转型与发展的借鉴意义
(一)抓住机遇,通力合作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在报道速度和数量上已大不如新媒体,人们也更倾向于短、平、快的浏览模式,传统媒体专业采编队伍的优势和自身的公信力得不到发挥。改革开放30年是举国欢庆的重要时刻,这不仅是检验改革开放成果的时刻,也是我们媒体难得一遇的重大报道主题。在这一时刻来临之际,《西藏日报》开辟专版用于此次系列报道,派出的20多名记者奔赴一线,不畏艰辛,走进边境地区,传递出边境最真实、最显著的生活变化,同时报社编辑精心编辑排版,在前方记者传回通讯稿件后,针对每篇稿件配以简短言论,满足读者的求知欲,与报道主题遥相呼应。西藏传统媒体要想在传媒发展变革中稳住阵脚,就要抓住机遇,做好新闻报道策划,采编通力合作,全社上下拧成一股绳,做出“有深度”“有温度”的报道。
(二)重视内容,提高影响力
对于速度与报道面远不及新媒体的传统媒体而言,“内容为王”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西藏日报社领导班子正是深谙此道,早前报社改革时,就将新闻性放在首位,以提高报纸的可读性。此次“雪域边线行”大型系列采访报道,记者深入到人民内部,着眼于当地特色,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或是讲述人物故事,或是描绘当地风土人情,生动、细致地刻画出边境地区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变化,以此印证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西藏也才能更加繁荣进步。而此次报道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获得第19届中国新闻奖“报纸系列报道”一等奖,这是《西藏日报》首次获得中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极大地提高了报社影响力。这也给处于发展困难之际的其他少数民族传统媒体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加强新闻报道的深度,用内容吸引读者,提高报社影响力与公信力。
(三)深入基层,做最真实的报道
“好新闻是跑出来的”,这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熟记于心的工作法条。“雪域邊线行”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除了报社领导班子抓住机遇做出正确的决策外,也与报社记者不畏艰难,深入农牧民群众当中息息相关。林芝市被称为“地球上最后的秘境”的墨脱县曾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进出时仍依靠属于非等级的简易公路,路况差、临时性桥涵多,并且常出现塌方和泥石流。报社记者克服困难,采写出墨脱县从马帮到拖拉机再到小轿车的变化。珠峰是游客们魂牵梦绕的圣地,定日县改革开放30年来也以珠峰旅游业带动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可谓是“一座大山带动一大片,一粒棋子搞活一盘棋”,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日喀则市的定日县平均海拔5000米,高寒缺氧的环境并没有吓退前来采访的记者,他们用最真实、最直观的数据展示了定日县旅游业的发展为农牧民带来的收入变化,用最有说服力的事实证实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由此可见,我们传统新闻媒体应该扩大新闻采编队伍,培养专业的新闻采编人员,用专业的态度和不畏艰难的职业精神采写出最有价值的新闻。
四、结语
改革开放30年之际,《西藏日报》大型系列采访报道不仅为西藏的发展变化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而且赢得了业内的一致好评,也为《西藏日报》赢得了第19届中国新闻奖“报纸系列报道”的一等奖,极大地提高了《西藏日报》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也为少数民族传统媒体转型提供了经验,用事实诠释了好的新闻报道不仅需要报社领导独具慧眼抓住机遇,同时需要采编队伍的通力合作,以“内容为王”,做“有深度”“有温度”的报道,只有这样才能走稳传统媒体转型之路。
注释:
① 孟晓林.西藏日报60年[M].西藏人民出版社,2016.197.
【本文系2016年度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实践与科研创新课题“新媒体时代《西藏日报》战略转型下大型系列采访报道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6mdyjs005】
作者简介:梁亚鹏,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研究生
编辑:孟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