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导入采用的一些策略方法,做好课堂导入环节,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积极思维,切实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导入;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091-01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也是如此。讲究导课艺术,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劲头十足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就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就是教师通过实物、图片、图表、模型或幻灯形式来导人新课,这一导入是建立在直观的基础上,既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可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讲到电解池一课时。教师向大家展示一款精美的手机,“手机是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大家看我手里这款手机,银白色的金属机身,一看就很有质感,有一种典雅高贵的品质。那么大家可知道,这么有质感的机身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你将得到答案。”手机,现在的学生们几乎人手一部,是学生熟悉的物品,但是学生并不了解手机的金属外壳是通过电镀制造出来。教师通过展示手机,简单明了,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学生,激发同学思考,从而很自然的过渡到电解池内容的学习。
展示模型导入课堂,在高一和高二的有机化学教学时,是一个实用性很高的方法。在讲到简单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单纯的语言解释是很空洞的,也很难让学生想象出有机物的空间结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可以借助于观察实物球棍模型所呈现的三维空间结构。这些球棍模型清晰直观,可以把有机物结构从平面的书本和投影片中生动地竖立在学生眼前。同时,也可以准备学生分组活动,进行拼接和组装有机物的球棍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带领学生进入从三维角度观察有机物的知识领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学习方法。
这种直观导入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客观存在的事物,提出新问题,从解决问题入手,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学习;同时,这种方法还有利于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许多课型中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二、实验导入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用科学实验也是化学课堂导入的一种重要方法。所谓“实验导入”就是指运用科学实验导人新课,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获得课题意识,明确学习目的,动员必要的已有经验和认识,进入探究与学习的状态。探究式教学是现代教育的新方法,学生的各种能力是以探究思维能力为核心发展起来的。质疑、引趣、争辩等是引发学生进行探究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应根据需要在探究教学活动中灵活掌握,恰当引导,以达到引发学生探究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例如,必修1讲到《氨和铵盐》一节时,可以在新课前做一个“空瓶生白烟”的实验。其实,就是事先收集好的一瓶HCl气体和一瓶NH3气体,打开两瓶塞,立刻将装有HCI的集气瓶倒过来,紧扣在装有NH3的集气瓶上,口对口后,学生立刻观察到瓶中出现了大量白烟的现象,不禁会想“白烟”到底是什么呢?急于弄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带着这样的问题再进入氨气的学习。学生的注意力一定是高度集中的,学习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当然教师在后面讲到氨气和酸反应这条性质时,还要呼应一下开始做的“空瓶生白烟”实验,使问题得到完满的解决。
三、旧知识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旧知识导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巩固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新的知识的讲授作好铺垫。通过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从已有的旧知识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要学的知识,教授新课的效果也就更好了。例如,在学习氨气的制备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回忆初中学过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总结出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①化学反应原理;②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所制备气体的性质选择收集装置;③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取的气体。接下来,我们就运用上面所总结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共同探讨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并让同学画出整套制备氨气的实验装置。这样不会使学生觉得新知识的出现很突兀。让课堂有的放矢。教师可以在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知识或已有的经验,新旧联系,承上启下,以旧引新,自然地导人新课。
四、生活现象导入法
化学这门学科与生活的关系非常的密切,故身边的某些生活现象都可以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较熟悉的生活现象,来进行导课,如:在讲钠的化合物中NaHCO3和Na2CO3的性质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联想馒头的制作过程,并提出问题:小面团是怎样变成疏松多孔的馒头?为什么要加泡打粉?为什么不发酵直接加小苏打也可以做馒头?在做馒头的时候,碱和小苏打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体现了它们的哪些化学性质?学生越听疑问越多,教师故布疑阵,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究动机,顺其自然的切入了正题。
五、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指教师讲述一个故事或者预设一个情景,让学生对将要学到的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教学作更好的铺垫。例如,在选修1化学与生活“维生素C的作用”一节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讲述了一个科学家的探险故事:“几百年前,远洋轮船上没有冷藏设备,船员们只能吃面包、饼干、咸肉等食物,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吃不上新鲜蔬菜和水果。航行期间船员们经常病倒,症状是脸色暗黑、牙龈不断渗血、浑身出现青斑,许多船员甚至因此而死亡。探险家哥伦布的船队在航行途中也有船员患上这种病。患病的船员留在了途经的一个荒岛上,他们采摘了红红绿绿的野果调节口味并用以充饥。过了几日,奇迹出现了,这些船员不但没有死去,反而恢复了健康。同学们知道这些船员患了什么病吗?野果为什么能够使他们的身体恢复健康?”上述教学情景的设计,引起学生对野果成分的好奇,引导学生对维生素C的结构、功能及对人体健康有何益处探究的好奇心。从故事或其他途径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好奇心,而学生的认知好奇心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当然,作为课堂导入的故事首先必须和课堂内容相关,同时要求教师的语言讲求艺术性,生动活泼,简练,避免冗长拖沓。只有这样,才会在实际教学中取得应有的效果。
总之,在导课过程中,老师应紧紧的抓住趣味性、概括性、启发性,只有确定了导课在一节课中“抛砖引玉”的地位,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导入;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091-01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也是如此。讲究导课艺术,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劲头十足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就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就是教师通过实物、图片、图表、模型或幻灯形式来导人新课,这一导入是建立在直观的基础上,既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可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讲到电解池一课时。教师向大家展示一款精美的手机,“手机是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大家看我手里这款手机,银白色的金属机身,一看就很有质感,有一种典雅高贵的品质。那么大家可知道,这么有质感的机身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你将得到答案。”手机,现在的学生们几乎人手一部,是学生熟悉的物品,但是学生并不了解手机的金属外壳是通过电镀制造出来。教师通过展示手机,简单明了,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学生,激发同学思考,从而很自然的过渡到电解池内容的学习。
展示模型导入课堂,在高一和高二的有机化学教学时,是一个实用性很高的方法。在讲到简单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单纯的语言解释是很空洞的,也很难让学生想象出有机物的空间结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可以借助于观察实物球棍模型所呈现的三维空间结构。这些球棍模型清晰直观,可以把有机物结构从平面的书本和投影片中生动地竖立在学生眼前。同时,也可以准备学生分组活动,进行拼接和组装有机物的球棍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带领学生进入从三维角度观察有机物的知识领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学习方法。
这种直观导入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客观存在的事物,提出新问题,从解决问题入手,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学习;同时,这种方法还有利于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许多课型中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二、实验导入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用科学实验也是化学课堂导入的一种重要方法。所谓“实验导入”就是指运用科学实验导人新课,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获得课题意识,明确学习目的,动员必要的已有经验和认识,进入探究与学习的状态。探究式教学是现代教育的新方法,学生的各种能力是以探究思维能力为核心发展起来的。质疑、引趣、争辩等是引发学生进行探究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应根据需要在探究教学活动中灵活掌握,恰当引导,以达到引发学生探究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例如,必修1讲到《氨和铵盐》一节时,可以在新课前做一个“空瓶生白烟”的实验。其实,就是事先收集好的一瓶HCl气体和一瓶NH3气体,打开两瓶塞,立刻将装有HCI的集气瓶倒过来,紧扣在装有NH3的集气瓶上,口对口后,学生立刻观察到瓶中出现了大量白烟的现象,不禁会想“白烟”到底是什么呢?急于弄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带着这样的问题再进入氨气的学习。学生的注意力一定是高度集中的,学习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当然教师在后面讲到氨气和酸反应这条性质时,还要呼应一下开始做的“空瓶生白烟”实验,使问题得到完满的解决。
三、旧知识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旧知识导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巩固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新的知识的讲授作好铺垫。通过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从已有的旧知识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要学的知识,教授新课的效果也就更好了。例如,在学习氨气的制备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回忆初中学过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总结出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①化学反应原理;②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所制备气体的性质选择收集装置;③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取的气体。接下来,我们就运用上面所总结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共同探讨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并让同学画出整套制备氨气的实验装置。这样不会使学生觉得新知识的出现很突兀。让课堂有的放矢。教师可以在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知识或已有的经验,新旧联系,承上启下,以旧引新,自然地导人新课。
四、生活现象导入法
化学这门学科与生活的关系非常的密切,故身边的某些生活现象都可以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较熟悉的生活现象,来进行导课,如:在讲钠的化合物中NaHCO3和Na2CO3的性质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联想馒头的制作过程,并提出问题:小面团是怎样变成疏松多孔的馒头?为什么要加泡打粉?为什么不发酵直接加小苏打也可以做馒头?在做馒头的时候,碱和小苏打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体现了它们的哪些化学性质?学生越听疑问越多,教师故布疑阵,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究动机,顺其自然的切入了正题。
五、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指教师讲述一个故事或者预设一个情景,让学生对将要学到的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教学作更好的铺垫。例如,在选修1化学与生活“维生素C的作用”一节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讲述了一个科学家的探险故事:“几百年前,远洋轮船上没有冷藏设备,船员们只能吃面包、饼干、咸肉等食物,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吃不上新鲜蔬菜和水果。航行期间船员们经常病倒,症状是脸色暗黑、牙龈不断渗血、浑身出现青斑,许多船员甚至因此而死亡。探险家哥伦布的船队在航行途中也有船员患上这种病。患病的船员留在了途经的一个荒岛上,他们采摘了红红绿绿的野果调节口味并用以充饥。过了几日,奇迹出现了,这些船员不但没有死去,反而恢复了健康。同学们知道这些船员患了什么病吗?野果为什么能够使他们的身体恢复健康?”上述教学情景的设计,引起学生对野果成分的好奇,引导学生对维生素C的结构、功能及对人体健康有何益处探究的好奇心。从故事或其他途径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好奇心,而学生的认知好奇心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当然,作为课堂导入的故事首先必须和课堂内容相关,同时要求教师的语言讲求艺术性,生动活泼,简练,避免冗长拖沓。只有这样,才会在实际教学中取得应有的效果。
总之,在导课过程中,老师应紧紧的抓住趣味性、概括性、启发性,只有确定了导课在一节课中“抛砖引玉”的地位,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