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转变观点看待高校发展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_j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问题出在速度快了一些、投入少了一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超越了国际上其他国家相同时期、相同阶段上的发展速度,但政府的投入却没有和扩招的规模同比例增长。
  中国高校原有基础条件比较薄弱,上世纪70年代前,几乎没有一所万人大学,校园面积大多只有几百亩,校舍比办学经费更加紧缺。现在短短几年间,学生规模扩张四五倍之多,必须要有新的空间、新的校舍来容纳学生。目前有近千所高校不得不建设新的校区,面临多校区的管理模式。
  这种“低投入、超快速”的发展必然会引发一些问题,正如近年来社会舆论关注的扩招后高校教学质量问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高校的巨额贷款问题和多校区管理问题,以及由于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兴起,引发的中国民办教育的定位问题等等。议论多多、批评多多,教育部门和高校领导感到很大的压力,也有很多的无奈和委屈。
  其实,中国能这么平稳、快速地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是件坏事,甚至是件很了不起的奇迹。上世纪50-70年代,欧美许多国家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甚至“普及高等教育”的时代,同样遇到两个问题:一是教育经费问题,二是教育质量问题。
  在笔者看来,前者是办学的物质基础,政府公共财政即便有很大投入,也难承受高校教育经费的巨额增长。詹姆斯.杜德斯在《21世纪的大学》一书中指出:教育走到这一步,非变革不可,要么给足经费,要么寻求新的支持和发展思路。而后者则是精神层面的问题,从精英教育阶段过渡到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决不仅仅是“量”的增长,更是“质”的变化。高等教育观、高等教育功能、学校管理模式、领导与决策等方面都要引发根本性的转变,其中“多渠道、多模式、多层次”的多样化形式及分类指导原则等是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基本特征,其核心问题是传统的教育观念必须有大的变化和调整。
  当前毕业生的“就业率”问题牵动着高校领导和学生的神经,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2004年,“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报道喧闹一时,2006年“大学生重读技校”又成了热点新闻。其实,在国外的自费留学生有几个不是从餐馆打工开始的呢?为什么在美国能做这些工作,在中国就觉得不合适呢?
  笔者认为,大学毕业生应当有做任何工作的思想准备,社会舆论也要给大学生更多的宽容、理解和支持,如果将来农村基层干部、城市街道管理人员都具有大学学历,我们这个社会可能会更加和谐。
  当然,在现阶段,高校和政府都要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改变社会上传统的“就业”观念。
  (李延保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主任)
其他文献
以学习为核心整合远程教育结构中的学生、教师及教学内容,沟通教学的分离时空,是现代远程教育的必然选择.以KAQ培养目标为导向,整合学员、课程、教师、媒体技术、网络环境及评价反馈等教学活动中基本要素的综合教学功能,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规范教学信息管理流程,是实施我国医学终身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必由之路.
目前,医学院校毕业生去基层就业难,这其中既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外在的客观原因。医学生去基层就业是社会的需要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必须建立相应的政策、制度进行引导和
[摘要]社会性道德教育论和主体性道德教育论在揭示道德教育本质问题时都割裂了社会性和主体性的关系,要么强调社会性而忽视甚至排斥主体性,要么相反,都将其强调的方面视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实质上,社会性和主体性是道德教育本质的两个方面,不体现社会性或不体现主体性的道德教育都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必须超越主体性本质观点和社会性本质观点的狭隘理解,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和把握道德教育的本质。  [关键
这份《卫生政策与管理》短期培训班教学规划对我们组织卫生管理干部的培训,对大学本科卫生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卫生管理干部自修,都有一定参考价值。
<正> 宇航材料是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中最活跃、最前沿的一个领域。人们普遍认为,宇航材料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材料科学和基础
当前,与就业难并存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多数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偏低。特别是在企业单位,这个问题更加严重。2006年在广州的人才招聘会上,一个单位开出了每月工资500人民币的招聘价格招聘大学生,此工资水平还没有达到广州官方规定的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574元,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2006年11月中国英才网公布了“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个人最高与最低工资相差悬殊。毕业生起点工资最低为1
“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原因有很多,破解“三技”难题是问题的关键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中国的制造业仅占全球制造业6%的份额,而德国的份额是30%,为我国制造业份额的5倍,真正处于全球市场领先者的位置。“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原因可以找出很多,但“三技”(技术、技能、技工)软肋是最主要的。  “中国制造”遭遇“三技”软肋,如何使“中国制造”强筋壮骨,如何破解 “三技”难题,如何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