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赏析题在高考中已出现多年,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也纷纷尝试,我们扬州市2004年首次出现诗词赏析题,笔者曾参加了中考阅卷工作,在古诗词赏析题的判卷过程中,发现考生得分不太理想,原因是不少考生不了解古诗词赏析题的特点,没有掌握有关解题技巧,再加上是主观题而不是选择题,所以一下子找不到思路。其实,这类题仍然有很多规律可循,赏析古诗词一般要从字句、层次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感情抒发、意境创设、艺术风格等方面入手,有时还要结合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目的进行理解分析。
首先,要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诗歌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
其次,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常见类型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去年中考诗歌赏析题扬州卷针对杜甫的《春望》提问,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南通卷针对龚自珍《己亥杂诗》提问:这首诗后两句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怎样的积极思考?所以,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牢记名家名篇的思想内容,明确诗词体现的思想感情,做到整体把握全篇。
然后,要把握诗歌塑造的形象(意象)。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味诗歌中创设的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鉴赏重点在于把握诗中的意象,进而领悟诗歌的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交融,从而表现出来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诗人创造意境,常用“寓情于景”和“即景生情”的方式,读者领悟诗歌意境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与体味。诗人把抽象的情绪寄寓于具体可感的事物之中,这个事物即诗歌中作者所塑造的形象——“意象”。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中的“鹤”这一形象矫健凌厉、顽强奋发、积极向上,具有象征意义,是诗人自身意念的化身。诗人选取在万里晴空之上一鹤排云冲霄这一景象,再加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一高远的情怀,使得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为我们创造了一种半虚半实超出空间实距的开阔景象,诗歌的境界开阔疏朗,诗人的情感乐观昂扬,诗歌的格调清峻爽朗。
再次,要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中常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借代是为了含蓄表达(应是绿肥红瘦),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古典诗歌中还常常运用到赋比兴、象征等手法。描写方式有细节描写(何当共剪西窗烛)、动静结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虚实结合(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借景抒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寓情于景(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情景交融(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等。有时还运用其它技巧,如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动衬静”(“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托物言志(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联想想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用典(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等。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仔细分析诗歌的语言。王安石称诗歌之语言为“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尤其是讲究炼字,经典的例子就是“僧敲月下门”,作者“推”“敲”难定,韩退之曰“敲字佳”。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认为:“就这首诗看,敲的该是李凝幽居的门,这个僧可能是作者自指,因作家出家为僧,法名无本。那他在晚上去找李凝,应该敲门,才和幽居相应。从音节上说,敲字也较为响亮。”还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用得好,第一,“绿”比其他的字色彩鲜明。读到此,能在我们面前唤起一片江南春色。其他各字都比较抽象,没有这种作用。第二,用“又绿”唤起我们联想,让我们想到春草绿时容易引起思归的念头,这就跟下文“明月何时照我还”密切呼应。(周振甫《诗词例话》)所以,在赏析诗歌时特别要注意关键字的作用。
另外,还要大致了解名家的语言特点,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总之,赏析古诗词时,既要从局部入手,又要从整体把握,既要抓住主题,又要关照形式,既要掌握诗内,又要了解诗外。这样才会得心应手,达到最佳效果。
单位:江苏扬州市施桥中学
首先,要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诗歌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
其次,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常见类型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去年中考诗歌赏析题扬州卷针对杜甫的《春望》提问,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南通卷针对龚自珍《己亥杂诗》提问:这首诗后两句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怎样的积极思考?所以,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牢记名家名篇的思想内容,明确诗词体现的思想感情,做到整体把握全篇。
然后,要把握诗歌塑造的形象(意象)。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味诗歌中创设的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鉴赏重点在于把握诗中的意象,进而领悟诗歌的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交融,从而表现出来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诗人创造意境,常用“寓情于景”和“即景生情”的方式,读者领悟诗歌意境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与体味。诗人把抽象的情绪寄寓于具体可感的事物之中,这个事物即诗歌中作者所塑造的形象——“意象”。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中的“鹤”这一形象矫健凌厉、顽强奋发、积极向上,具有象征意义,是诗人自身意念的化身。诗人选取在万里晴空之上一鹤排云冲霄这一景象,再加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一高远的情怀,使得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为我们创造了一种半虚半实超出空间实距的开阔景象,诗歌的境界开阔疏朗,诗人的情感乐观昂扬,诗歌的格调清峻爽朗。
再次,要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中常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借代是为了含蓄表达(应是绿肥红瘦),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古典诗歌中还常常运用到赋比兴、象征等手法。描写方式有细节描写(何当共剪西窗烛)、动静结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虚实结合(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借景抒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寓情于景(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情景交融(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等。有时还运用其它技巧,如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动衬静”(“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托物言志(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联想想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用典(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等。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仔细分析诗歌的语言。王安石称诗歌之语言为“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尤其是讲究炼字,经典的例子就是“僧敲月下门”,作者“推”“敲”难定,韩退之曰“敲字佳”。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认为:“就这首诗看,敲的该是李凝幽居的门,这个僧可能是作者自指,因作家出家为僧,法名无本。那他在晚上去找李凝,应该敲门,才和幽居相应。从音节上说,敲字也较为响亮。”还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用得好,第一,“绿”比其他的字色彩鲜明。读到此,能在我们面前唤起一片江南春色。其他各字都比较抽象,没有这种作用。第二,用“又绿”唤起我们联想,让我们想到春草绿时容易引起思归的念头,这就跟下文“明月何时照我还”密切呼应。(周振甫《诗词例话》)所以,在赏析诗歌时特别要注意关键字的作用。
另外,还要大致了解名家的语言特点,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总之,赏析古诗词时,既要从局部入手,又要从整体把握,既要抓住主题,又要关照形式,既要掌握诗内,又要了解诗外。这样才会得心应手,达到最佳效果。
单位:江苏扬州市施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