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热带牧草真菌病害调查(Ⅱ)

来源 :热带作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h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热带牧草病害是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次在海南调查了10种禾本科和豆科牧草,共鉴定出了12种真菌性病害,其中国内新记录寄主病害9种,海南省新记录寄主病害3种。为害较重的有灰梨孢[Pyricularia grisea(Cke.)Sacc.]引起的双花草梨孢灰斑病、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ijn]引起的雀稗或鼠尾粟弯孢菌叶斑病、球黑孢霉[Nigrospora zimmerman(Sacc.)Mason]引起的热研11号黑籽雀稗叶枯病以及蝴蝶豆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centrosematicola)引起的蝴蝶豆褐斑病。
  关键词 海南;热带牧草;真菌病害;鉴定
  中图分类号 S432 文献标识码 A
  草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世界上第二草业大国,但草业产值在中国仅占农业总产值的1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海南草地资源丰富,天然草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27.93%,发展热带牧草对调整海南热带农业结构、带动海南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草业的认识不断提高和重视,中国草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随着热带牧草的不断引种和繁育推广,加之南方适宜病害流行的气候条件,潜在的牧草病害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影响热带牧草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2-8]。国外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重视牧草病害研究,对热带牧草病害的发生情况有较为详细的描述[9]。我国对北方牧草病害也有较详细的记录[10-11],但一直以来对热带牧草病害关注不够。近几年,国内外热带牧草新病害不断出现[6-8,12-14],为明确海南热带牧草病害的发生情况,本研究对海南部分热带牧草的真菌性病害进行了初步调查鉴定,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为今后热带牧草的抗病育种和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采集
  采自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品资所热带牧草种质圃及其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周边。
  1.2 病害鉴定
  将采回的样本首先描述症状,然后一部分根据寄主编号保存,一部分依据文献[2-11,15-17],采用常规病害研究技术[18]进行鉴定。对病征明显的常见病害,直接制片或以徒手切片镜检鉴定;对没有产生病征、直接镜检有一定困难的标本,进行病原菌常规组织分离,获得病原菌的纯培养后,再进一步鉴定并做致病性测定。每种病原菌每个性状测量100个。对已鉴定的病原菌,用LEICA DM LS2显微摄像系统在10×40倍下拍照保存。
  2 结果与分析
  2.1 国内新记录寄主病害
  2.1.1 台湾甜草纹枯病 症状:主要为害近基部叶片叶鞘。病斑不规则形或云纹形,边缘暗褐色,中部草黄色或灰白色。严重时,叶鞘变黄枯死、脱落。湿度大时,病健交界处产生白色菌丝体。
  病原:幼嫩菌丝无色,后变为黄褐色,直径7~10 μm;分枝处呈锐角,明显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1个横隔膜,细胞内有颗粒状内含物(图1)。
  寄主:台湾甜草(Oldenlandia cantonensis How)。
  国内[8]对禾本科牧草纹枯病有详细的介绍,但未见为害台湾甜草的记录。根据上述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文献[8],初步确定引起台湾甜草纹枯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2.1.2 珍珠茅刀孢褐斑病 寄主:珍珠茅(Scleria berg)。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初期在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点,扩展后大多数病斑呈梭形,中部淡褐色至黄褐色,边缘暗褐色,有些病斑外缘有明显的黄色晕圈。后期病斑上隐约出现同心轮纹(图2)。
  病原:分生孢子梗单生,直立,不分枝,褐色至深褐色,有5~6个隔膜;分生孢子棍棒状或近圆柱形,顶端喙细长,具3~7个隔膜,直立或稍弯曲,褐色至深褐色,表面光滑,大小28.0~58.0 μm×6.0~7.0 μm。
  寄主:珍珠茅(Scleria berg)。
  该病害在国内外[2-17]未见报道,病原菌形态特征与文献[13]报道的刀孢霉属特征接近,所以初定为刀孢霉属(Clasterosporium sp.)。
  2.1.3 鼠尾粟、雀稗弯孢叶斑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初期为褐色小点,扩展后大多数呈椭圆形或梭形,病斑中部灰白色,边缘褐色,长约3~6 mm,宽多受叶脉限制;有时数个病斑可愈合成大斑(图3)。
  病原:在PDA培养基上菌落褐色,絮状。分生孢子梗深褐色,不分枝,有隔膜;分生孢子不等短弓形,常向一侧弯曲,3个隔膜,中间隔膜常位于中央偏下处,弯向一侧,基部起第三个细胞膨大,褐色或深褐色,两端细胞淡褐色,壁光滑,大小18.0~32.0 μm×8.0~16.0 μm。
  寄主:鼠尾粟[Sporobolus fertilis(Steud.)W. D. Glayt]、雀稗[Paspalum thunbergii Kunth.]。
  国内文献[10,17]报道,为害禾本科牧草的弯孢霉有8种: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ijn)、近缘弯孢(C. affins Boed.)、短孢弯孢(C. brachyspora Boed.)、画眉草弯孢(C. eragrostidis J.A.Meyer)、膝曲弯孢霉(C. geniculata Boed.)、间型弯孢(C. intermedia Baedijn)、不等弯孢(C. inaequalis)和棒状弯孢(C.clavata),但寄主范围未见记录鼠尾粟和雀稗,除新月弯孢外,其它弯孢的中隔位于中央。所以根据上述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初步确定引起鼠尾粟和雀稗弯孢叶斑病病原菌为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ijn]。   2.1.4 双花草梨孢灰斑病 症状:主要为害中下层叶片;病斑梭形,边缘紫红色,中部灰白色,两端有与叶脉平行的紫红色纵向坏死线(图4)。
  病原:分生孢子梗2~5根成束从寄主气孔伸出,灰色,有隔,略弯曲,大小55.0~95.0 μm×4.0~5.0 μm;分生孢子洋梨形或卵形,具2个隔膜,顶细胞锥形或成缘状,孢子在分隔处最宽,基细胞外有脐点,大小为17.0~24.0 μm×8.0~10.0 μm。
  寄主:双花草[Dichanthium annulatum(Forsk.)Stapf]。
  国内外[7-9]尚无报道灰梨孢为害双花草的记载。上述观测到的病原菌形态特征和文献[10]记录的灰梨孢(Pyricularia grisea(Cke.)Sacc.)特征极为接近,故确定双花草梨孢灰斑病的病原菌为灰梨孢(Pyricularia grisea(Cke.)Sacc.)。
  2.1.5 热研11号黑籽雀稗叶枯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大多自叶尖开始发病,沿叶缘向下蔓延呈倒“V”字形,受害部位淡褐色或草黄色,病斑边缘有黄色晕圈(图5)。
  病原:分生孢子梗屈曲状、淡褐色、有隔膜;分生孢子单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初期淡褐色,成熟后呈亮黑色,广椭圆形至近球形,单胞,光滑,直径17.4~21.1 μm。
  寄主:热研11号黑籽雀稗[Paspalua atratum cv. Reyan No.11]。
  国内外[2-11,15-17]尚无报道,依据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形态、颜色、大小等,其特征与文献[19]记载的球黑孢霉相近,据此初步确定热研11号黑籽雀稗叶枯病的病原菌为球黑孢霉[Nigrospora zimmerman(Sacc.)Mason]。
  2.1.6 孔颖草窄条斑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鞘也可受害,染病初为褐色小点,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病斑与叶脉平行,窄长条形,四周呈红褐色,长约11.0~39.0 mm,大多数长20.0~25.0 mm(图6)。
  病原:分生孢子梗束生,基部深褐色,往上呈膝状弯曲且颜色变淡,孢痕明显加厚,6~7个隔膜,大小75.0~110.0 μm×4.0~5.0 μm;分生孢子细鞭状,微弯,有5~7个隔膜,近无色透明,大小14.0~25.0 μm×2.0~5.0 μm。
  寄主:孔颖草[Bothriochloa pertusa(L.)A.Camus]。
  国内外[4-17]尚无报道由尾孢为害孔颖草的记录,根据上述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初步确定孔颖草窄条斑病的病原菌为尾孢属(Cercospora sp.)。
  2.1.7 高粱煤烟病 症状:主要为害中下层叶片、叶鞘。也可为害穗部。被害部位被薄膜状黑色霉状物所覆盖,外观如被煤烟薰过一般(图7)。
  病原:菌丝黑褐色,有分隔。分生孢子星状,无色至淡褐色,多为4分叉,每个分叉具多个隔膜,分隔处略缢缩,分叉顶端色淡,大小48.6~68.3 μm×4.2~8.7 μm。
  寄主:高粱(Sorghum vulgare)。
  从病原菌形态来判断,与引起芒果煤烟病的三叉孢菌[19]特征基本一致,因此初步确定引起高粱煤烟病的病原菌为三叉孢菌[Tripospermun acerium(Syd.)Speg.],在国内外未见报道[4-17]。
  2.1.8 蝴蝶豆叶斑病 症状:主要为害中下层叶片。初期病斑呈褪绿小点,扩展后病斑近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边缘褐色至暗褐色,外围有明显的黄色晕圈,后期个别病斑中心呈灰白色。湿度大时,病斑两面生灰黑色霉层(图8)。
  病原:分生孢子梗单生或4~6个束生,基部深褐色,往上呈膝状弯曲且颜色渐淡,孢痕不明显,3~6个隔膜,大小45.0~100.0 μm×2.0~4.0 μm;分生孢子细鞭状,无色,直立,有5~7隔膜,大小15.0~40.0 μm×1.1~2.3 μm,脐点不明显。
  寄主:蝴蝶豆(Centrosema pubescens Benth),别名:距瓣豆。
  国外[9]报道引起蝴蝶豆叶斑病的病原有变灰尾孢(Cercospora canescens)、蝴蝶豆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centrosematicola)、P. bradburyae、C. cetrosematis和C. cylindrospora 5个种。根据上述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初步确定引起蝴蝶豆褐斑病病原菌为蝴蝶豆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centrosematicola)。
  2.2 海南省新记录寄主病害
  2.2.1 猪屎豆褐斑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多从叶缘开始发病,病斑呈“V”字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健交界明显,边缘有不明显的黄晕。湿度大时,病斑上生一层灰黑色霉层。
  病原:分生孢子梗4~6个束生,具3~7个隔膜,孢痕较明显,大小40~90 μm×2.0~5.0 μm;分生孢子鼠尾状,无色透明,有3~7个隔膜,大小20.0~30.0 μm×2.0~4.0 μm。
  寄主:猪屎豆(Crotalaria sp.)。
  病原特征与文献[15]报道的猪屎豆尾孢(Cercospora crotalariae Sacc.)相似。
  2.2.2 高粱紫斑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叶片染病初生椭圆形至长圆形紫红色斑块,边缘不明显,有时产生淡紫色晕圈。
  病原:分生孢子倒棒形或圆柱形,无色,直或稍弯,顶端较尖,基部截形,具3~9个隔膜,大小28~116 μm×3.7~5.8 μm,脐点明显。
  寄主:高粱(Sorghum vulgare)。
  病原特征与文献[15]报道的高粱尾孢(Cercospora sorghi Ellis & Everhart)相似。   2.2.3 双花草锈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在叶背产生红褐色夏孢子堆,黄色晕圈不明显,后期孢子堆破裂,散出红褐色粉末(夏孢子),严重时叶片枯黄。
  病原:夏孢子椭圆形、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形,红褐色,单胞,表面密生细刺,大小13.0~34.0 μm×16.0~32.0 μm。
  寄主:双花草[Dichanthium annulatum(Forsk.)Stapf]。
  文献[11]报道引起双花草锈病的病原在国内有毛蕊草柄锈菌(Puccinia duthiae Ell.et Tracy)和白羊草柄锈菌(P. cesatii Schroet.)两个种,但在海南未观察到冬孢子阶段,故暂时不能确定到种。
  3 讨论与结论
  本次对海南10种禾本科和豆科牧草调查共鉴定出12种真菌性病害,其中半知菌11种,担子菌1种;国内新记录寄主病害9种,海南省新记录寄主病害3种。为害较重的有灰梨孢[Pyricularia grisea(Cke.)Sacc.]引起的双花草梨孢灰斑病、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ijn]引起的雀稗或鼠尾粟弯孢菌叶斑病、球黑孢霉[Nigrospora zimmerman(Sacc.)Mason]引起的热研11号黑籽雀稗叶枯病以及蝴蝶豆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centrosematicola)引起的蝴蝶豆褐斑病。结合分析本文结果和文献[3-8],可以看出在热带禾本科牧草普遍发生较为普遍的病害是梨孢灰斑病、锈病和弯孢霉叶斑病,而在豆科牧草上由炭疽菌、尾孢、假尾孢引起的叶斑病较为常见。
  本次调查是在7~9月份开展的,这个季节的海南天气炎热、雨水多,有利于高温高湿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但不利于偏低温高湿或适温干湿交替条件下易流行病害的发生,如霜霉病、灰霉病、白粉病等,所以在此次调查中未发现这些病害。其次,本次调查主要检查了叶、茎、穗部,但文献表明根腐病[Drechslera sorokininana(Sacc.)Subram.et Jain,Curr.,Fusarium sp.][4,9]、根结线虫病(Meloidogyne javanica,M. incognita,M. acronea,M. arenaria)[2,9]对热带牧草根部的为害也很严重,值得注意。
  参考文献
  [1] 陈燕羽. 热带海岛旅游草业与海南经济发展[J]. 中国农业信息, 2013(15): 268-270.
  [2] 易小平, 邓泽明, 文衍堂. 白花灰叶根结线虫病症状及病原鉴定[J]. 热带农业科学, 2002, (6): 20-23.
  [3] 易克贤. 柱花草炭疽病及其抗病育种进展[J]. 中国草地, 2001, 23(4): 59-65.
  [4] 张 陶, 张中义, 刘云龙, 等. 云南省国外引种牧草、草坪病害研究Ⅱ、 禾本科牧草、 草坪真菌病害[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8, 13(1): 78-83.
  [5] 刘晓妹, 蒲金基, 零 羽. 海南热带牧草真菌性病害的调查(Ⅰ)[J]. 热带作物学报, 2006, 27(3): 81-84.
  [6] 张 利, 康晓慧, 周 俗, 等. 四川地区禾本科牧草真菌病害调查及综合防治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29): 17 899-17 901.
  [7] 蔡 明, 张美艳, 牟 兰, 等. 云南主要牧草常见病害种类及防治对策[J]. 家畜生态学报, 2014, 35(2): 83-87.
  [8] 郑 丽, 易小平, 文衍堂, 等.海南省热带牧草病害调查及病原菌初步鉴定[J]. 热带作物学报, 2014, 35(5): 967-973.
  [9] Jillian M, Lenne, Peter Trutmann. Disease of tropical pasture plants[M]. UK, CABIand CIAT, 1994.
  [10] 薛福祥. 草地保护学(三)牧草病理学(第三版)[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11] 南志标, 李春杰. 中国牧草真菌病害名录[J]. 草业科学, 1994(增刊): 1-160.
  [12] Jones P, Devonshire B J, Holman T J, et al. Napier grass stunt: a new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a 16SrXI group phytoplasma in Kenya[J]. Plant Pathology, 2004, 53(4): 519.
  [13] Obura E, Masiga D, Midega C A O, et al. First report of a phytoplasma associated with Bermuda grass white leaf disease in Kenya[J]. New Disease Reports, 2010, 21: 23.
  [14] Thomas J E, Steele V. First report of Panicum mosaic virus in buffalo grass(Stenotaphrum secundatum)from Australia[J]. Australasian Plant Disease Notes, 2011, 6(1): 16-17.
  [15] 郭兰英, 刘锡琎. 中国真菌志(第二十四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16] 张中义, 冷怀琼, 张志铭, 等.植物病原真菌学[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17] 刘荣堂主编.草坪有害生物及其防治[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18] 方中达. 植病研究方法[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19] 李增平, 郑服丛.热区植物常见病害诊断图谱[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责任编辑:叶庆亮
其他文献
十几年前的京城里,也许你曾撞见过一位骑着自行车的年轻人,你当然不会留意,他正满世界寻摸一处演出剧场:也许你还曾接到过一通莫名其妙的电话,邀请你到中央戏剧学院的四楼礼堂观看一出莫名其妙的话剧《等待戈多》,这是年轻人和他的创作团队在票卖不出去的情况下采取的招数;甚至在大学校园里,说不定你还有幸聆听过一次激情澎湃、深得人心的演讲,但演讲者还只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导演。这个时候,你会重复一遍他的名字——孟京
期刊
位于四川大渡河大峡谷北岸,海拔3236米的大瓦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孤峰状平顶山,山顶面积2400多亩;由古生代火山喷发堆积而成的玄武岩、白云岩构成整个山体。尽管通往大瓦山的路途艰险,但沿途风光却十分迷人,从天而降的瀑布、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登上山顶,峨眉山、贡嘎山、瓦屋山尽收眼底,更有朝晖落霞、云海雾涛:南岸即为大渡河大峡谷——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  这是一篇来自一个七十年代生人关于大瓦山的半私
期刊
劫是万物生息的时间段;  劫是经历生死的过程;  劫是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  劫是发生关系的瞬间。
期刊
青年时那个煊赫一时的政界新星刘德扬,如今以书画家这样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继续着人生同样的精彩。他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文追求与心境相接,在越来越浮躁的现代社会里孤独而固执地捍卫着一种正在逐渐消失的美。    错位的命运    把画面倒回四十多年前的成都,头上扣着“黑五类”帽子的“流浪痕”牵着年幼的六儿子。漫步在夕照中的小天竺。拥挤的街巷和错落的瓦房,用一种诡异的苍凉感拖慢了两人的脚步。在一排房屋前面,流
期刊
第一次与荔枝的“艳遇”还要追溯到15年前。冰水里泡着一堆或红或褐的圆球,全然没有想象中那种与“一骑红尘妃子笑”相称的高贵。至于味道,就像拼命加糖的汤圆,除了甜味惊人,无一可取之处。关于“水果之王”的遐想在一瞬间被击得粉碎。以至于,后来每每看到咏叹荔枝美味的词藻,都怀疑它们有广告之嫌。直到半个月前,第一次在荔枝林中品尝了新鲜果实,这种想法才有了改观——原来荔枝真的是香的!  转瞬之间,又开始同情北京
期刊
2008年,台湾爵士歌手王若琳凭借《Starf From Here》横空出世,到其第二张专辑《Joanna&王若琳》在内地各大城市热卖,似乎标志着爵士乐在华语主流乐坛已初露峥嵘。反观内地,刘元、孔宏伟等一批爵士乐领头人物,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便开始年复一年、孜孜不倦地在京城的小圈子里默默输出着本土最好的爵士乐,并试图慢慢培养、引导国人的审美习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的二十年之功,却抵不上这个小姑娘在
期刊
中国养生方面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开篇即有养生秘诀:黄帝问歧伯:“上古之人都能活到超过百岁而不衰老,现在的人刚过五十就衰弱无力,这是因为时代不同昵,还是人们不懂得养生呢?”。歧伯回答:“上古之人都懂得养生之道,他们效法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活到百年才离开人世。”中国活到年数最大的彭祖,据说有七百多岁,夫人有四十余人,子女有五六十之多,一生的养生
期刊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同时拥有着触目惊心的纷乱和不可思议的财富,动荡不安和纸醉金迷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老上海的复杂文化。也许上海的魅力就在这里:尽管正经历着时局动荡,这个世界级的城市还是伴随时代的脚步“肆无忌惮”地现代化和洋化起来。  十里洋场的娱乐事业在上世纪30年代获得了空前发展,伴着灯红酒绿的,是彻夜不辍的弦歌。被誉为“亚洲爵士乐之都”(Jazz Mecca of Asia)的上海,受当时走红
期刊
天方国古有神鸟名菲尼克斯,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鲜美异常,不再死。不知道他是否也听说过这个关于涅槃的神话,更不知道他是否相信这正是自己的命运。  1993年10月31日深夜,那个孩子将自己驱入了绝境。他最后看了一眼好莱坞的灯红酒绿一这一切都将不再属于他。其实这一切又何尝属于过他呢?他微微一笑,软倒在比弗利山人行道上,就像一片颤抖的枯叶,或如电影结尾那个昏睡病发作后躺倒在一望无际公
期刊
摘 要 研究不同时期斑茅产量及其化学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斑茅生物质产量在11月达到最高,其后开始下降;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茎叶生物质产量比呈现上升趋势;含水量随生长发育的进行显著降低;叶片灰分含量全年最低为5月,从10月份开始显著增加,至12月份达到最高。茎秆灰分含量略低于叶片,全年最低为10月,最高为7月,变化幅度不大。叶片中木质素含量全年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12月>11月>9月>10月>7月>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