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长久以来,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寻求高效课堂的方法途径,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模式正在被我们接受,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实践,摸索運用。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我把小组合作这种教学模式反复的运用到教学中,不断改进,征求意见,及时总结得出结论,形成连贯的合作“三步走”体系。
关键词: 合作;预习;交流;总结
一直以来,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寻求高效课堂的方法途径,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模式正在被我们接受,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实践,摸索运用。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我把小组合作这种教学模式反复的运用到教学中,不断改进,形成连贯的合作“三步走”体系。下面具体谈一谈我个人的一点小小的做法:
一步走:课前预习,搜集资料
预习课文可以培养学生质疑、搜集、整理的意识。预习操作起来一定要细致,通过搜集、朗读、学习字词、质疑等四个步骤来完成。
首先是搜集。在小组合作中,可分工完成,每人负责一项。例如:一个负责搜集课文背景资料的同学,下次可以负责对生词的理解。
其次是朗读。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高年级课文往往篇幅较长,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项简单又重要的事就要放在课前完成。例如:《故宫》这一课,提前预习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认会生字新词,读通顺课文;第二层认会生字新词,能流利地读课文;第三层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再者是学习字、词。通过看拼音、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的生字、新词。也可以把字词放在优美的语句中抄写在积累本上。如:划出含有生字的词语;圈出好词。
最后是质疑。只有会思考的预习,才是真正深入的预习。读课文时的思考,查阅时的思考,对心中疑惑的思考都是“思”。例如,看到课题,我们能想到文章的大致内容或能产生什么疑问。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思考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自己明白的问题等。让学生参考课后的习题,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种瓜得豆》这一课,可预设的问题有:课文讲的是什么事?种瓜怎么会得豆呢?怎么种?
每个学生们在课前就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抓到重点,淘到所需的知识。
二步走:课堂交流,小组交流讨论
首先交流预习情况,包括预习的内容及方法。如:我在(哪里)查找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我是用(怎样)的方法学习生字、生词的;我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等。我在教学《左公柳》这一课时,选择了对左公权语言描写的三句话,让学生充分阅读,并结合插图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从中感受到这位铁骨铮铮的六旬老将军的爱国热忱。从抬棺出征这件事中体会出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作者以物喻人写法的妙用。再例如:六年级下册重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讲《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作者眼中的伯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组讨论:①借谈《水浒传》,教育“我”好好读书。②笑谈“碰壁”。③热情救助车夫。④关心女佣阿三。引导学生从这四件事入手,学习作者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读中体会,在交流中感悟。每个小组选一件事情讨论。
集体讨论。挑一件事重点交流。以“碰壁”这件事为例。问:你是怎么理解“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的?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理解,相互补充。然后我再介绍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学生充分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最后,用一句话总结:鲁迅先生是一个( )的人。有了前面的充分交流,加深了认识,自然就会有感而发:鲁迅先生是一个关心晚辈的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人。
三步走:课后复习,小组安排任务
复习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一定要讲究方法,抓住课文重点。小组长提议自行安排本课作业。作业分层布置能达到各有所得的效果。我把课后复习分为基础型和拓展型。
(1)基础型指对本课基础知识的巩固。如:听写生字生词,总结中心思想,交流收获体会。讲完《古诗三首》,就要求学生会默写。一首写完自己用修改符号修改,这样学生不仅养成了自我检查的好习惯,同时也练习了修改符号的运用。
(2)拓展型对课文的续写、扩写、仿写获选读作者的其它作品。如《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叙述事情的文言文,它篇幅短小,论点明确,语言简练。我就设计让学生扩写。因为这两个小孩谈论的话题学生也很感兴趣,于是,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加入了优美的环境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形象的动作描写、恰当的心理描写,顿时使两个聪明活泼、善于思考的小孩形象跃然于纸上。学习了《鲧禹治水》后,课外拓展可以读一读《鲧王治水》、《三过家门》的故事。学习过《商鞅南门立木》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理解。
总之,小组合作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运用,要经常征求学生的意见,对教学效果要进行定期测试,不断地总结——实践——整理,这样就能朝着高效课堂的方向迈进,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完美的,在此也希望和大家交流探讨,以便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优质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后劲》.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0
[2]《高效课堂案例与解析·小学版》.北京东方影音公司,2012
[3]《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 合作;预习;交流;总结
一直以来,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寻求高效课堂的方法途径,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模式正在被我们接受,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实践,摸索运用。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我把小组合作这种教学模式反复的运用到教学中,不断改进,形成连贯的合作“三步走”体系。下面具体谈一谈我个人的一点小小的做法:
一步走:课前预习,搜集资料
预习课文可以培养学生质疑、搜集、整理的意识。预习操作起来一定要细致,通过搜集、朗读、学习字词、质疑等四个步骤来完成。
首先是搜集。在小组合作中,可分工完成,每人负责一项。例如:一个负责搜集课文背景资料的同学,下次可以负责对生词的理解。
其次是朗读。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高年级课文往往篇幅较长,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项简单又重要的事就要放在课前完成。例如:《故宫》这一课,提前预习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认会生字新词,读通顺课文;第二层认会生字新词,能流利地读课文;第三层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再者是学习字、词。通过看拼音、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的生字、新词。也可以把字词放在优美的语句中抄写在积累本上。如:划出含有生字的词语;圈出好词。
最后是质疑。只有会思考的预习,才是真正深入的预习。读课文时的思考,查阅时的思考,对心中疑惑的思考都是“思”。例如,看到课题,我们能想到文章的大致内容或能产生什么疑问。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思考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自己明白的问题等。让学生参考课后的习题,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种瓜得豆》这一课,可预设的问题有:课文讲的是什么事?种瓜怎么会得豆呢?怎么种?
每个学生们在课前就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抓到重点,淘到所需的知识。
二步走:课堂交流,小组交流讨论
首先交流预习情况,包括预习的内容及方法。如:我在(哪里)查找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我是用(怎样)的方法学习生字、生词的;我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等。我在教学《左公柳》这一课时,选择了对左公权语言描写的三句话,让学生充分阅读,并结合插图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从中感受到这位铁骨铮铮的六旬老将军的爱国热忱。从抬棺出征这件事中体会出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作者以物喻人写法的妙用。再例如:六年级下册重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讲《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作者眼中的伯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组讨论:①借谈《水浒传》,教育“我”好好读书。②笑谈“碰壁”。③热情救助车夫。④关心女佣阿三。引导学生从这四件事入手,学习作者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读中体会,在交流中感悟。每个小组选一件事情讨论。
集体讨论。挑一件事重点交流。以“碰壁”这件事为例。问:你是怎么理解“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的?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理解,相互补充。然后我再介绍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学生充分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最后,用一句话总结:鲁迅先生是一个( )的人。有了前面的充分交流,加深了认识,自然就会有感而发:鲁迅先生是一个关心晚辈的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人。
三步走:课后复习,小组安排任务
复习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一定要讲究方法,抓住课文重点。小组长提议自行安排本课作业。作业分层布置能达到各有所得的效果。我把课后复习分为基础型和拓展型。
(1)基础型指对本课基础知识的巩固。如:听写生字生词,总结中心思想,交流收获体会。讲完《古诗三首》,就要求学生会默写。一首写完自己用修改符号修改,这样学生不仅养成了自我检查的好习惯,同时也练习了修改符号的运用。
(2)拓展型对课文的续写、扩写、仿写获选读作者的其它作品。如《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叙述事情的文言文,它篇幅短小,论点明确,语言简练。我就设计让学生扩写。因为这两个小孩谈论的话题学生也很感兴趣,于是,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加入了优美的环境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形象的动作描写、恰当的心理描写,顿时使两个聪明活泼、善于思考的小孩形象跃然于纸上。学习了《鲧禹治水》后,课外拓展可以读一读《鲧王治水》、《三过家门》的故事。学习过《商鞅南门立木》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理解。
总之,小组合作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运用,要经常征求学生的意见,对教学效果要进行定期测试,不断地总结——实践——整理,这样就能朝着高效课堂的方向迈进,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完美的,在此也希望和大家交流探讨,以便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优质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后劲》.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0
[2]《高效课堂案例与解析·小学版》.北京东方影音公司,2012
[3]《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