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上流通的钱多了,原因究竟是货币超发、外来资金的流入?还是别的原因?
在影视作品中,提到通胀,镜头里总是呈现出印钞机印钞票的镜头,“又开动印钞机了”是人们谈到中国经济最常说的一句话,于是购买固定资产成了中国人口袋里有点钱后的首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感性思维为主,他们的理解很简单,眼看着印了那么多的钱出来,总不会凭空变没有了吧!所以通胀永远是主旋律,就如他们坚信房价永远是上涨的。
想知道人民币究竟印了多少,中国人喜欢眼见为实,我有一个简单的办法来做出一个基本判断:大家可以去观察你口袋里的人民币编码,在钞票的左下方,有10位数字,后6位都是阿拉伯数字,前面4位有两类组合,一类是字母、数字、字母、数字模式,另一类是字母、字母、数字、数字模式,目前的人民币只有这两个组合模式。那么这两种模式排列组合以后,最多能印出多少的人民币来呢?我曾计算过,大约是13万亿元,如果所有的组合都印出来,将是160万亿元,所以社会上关于要印500元的钞票的传闻大致是靠不住的,眼下实在没有必要去印500元一张的钞票。
既然印出来的人民币不会超过13万亿元,(实际印出来的货币数量约为8万亿元)同时我们又知道,我们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达到了90万亿元,那么多出来的这些货币就不可能是印出来的,而是凭空变出来的。印出来的钱是不会减少的,但凭空变出来的那部分钱,会不会减少呢?想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了解钱究竟是怎么“变”出来的。
最早的一种方式是财政部门向央行借钱, 1995年后,《人民银行法》废除了这种方式。
第二种“变钱”的模式是,只要央行嫌市场上钱不够多,他们会凭空在市场上“买债务”或者借钱给金融机构,只要他们“买”,市场上就有钱了。比如我们常谈的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和近期我们常听到的逆回购,就是“买”的动作,说明央行在向市场放钱。但这种方式是可逆的,金额不可能太大,而且也有期限的,属于微调的范畴。
第三种“变钱”的方式,是我们国家比较独特的,就是我们的强制结汇。因为我们国家过去缺美元等外币,只要有外币流进来,都必须交给国家,变成国家的外汇储备,然后央行把人民币给你,但央行并没有去印钱,所以给你的人民币是凭空“变”出来的,于是市场上人民币变多了。这些钱是人民币凭空“变”出来的一大主要源泉,我们有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按照6.3汇率计算,则意味着我们的央行在市场上凭空“变”出了相当于20万亿的基础人民币。20万亿基础人民币也是可逆的,一旦中国经济恶化,人民币升值预期彻底扭转,外资获利出逃,央行就会被迫归还美元,同时就会从市场上抽走相应的基础人民币。
第四种“变钱”的方式是最重要的一种:就是基础货币放出来以后,会通过银行的贷款活动而放大。举个例子:我们用100万元存款买了一套200万元的房子,于是我们欠了银行100万元,而开发商获得了200万元,存入银行。开发商存入银行的200万元扣除被央行控制的准备金20%(假设准备金为20%)后,剩下的80%,即160万元的钱又能拿出來贷款,于是又有人借了这些钱买房,这个人又欠了银行的钱,而开发商又把钱存入银行,这个过程中,银行里的储蓄就增加了160万元,我们也可以解读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加了160万元。这样银行又能把这160万元钱的80%再拿出来贷款,如此反复,贷款的频率越高,M2也就变得越大。
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狭义货币供应量M1为28万亿元(8万亿元印出来的钱和20万亿元的外汇储备),这些是基础货币,通过银行的放贷活动放大,变成了90万亿元,市场上又凭空变出了72万亿元的钱。这些凭空变出来的钱与基础货币数量和银行借贷活动的频率相关,一旦基础货币减少,或者借贷活动减缓,那么这些凭空来的钱也会凭空消失。
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平常所说的印钞票并不是制造钱的主要方式,之所以前几年我们感觉社会上钱多了,除了社会上所说的货币超发,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外来资金的流入,一个是活跃的市场所制造出来的货币假象。
(摘自《新商务周刊》)
在影视作品中,提到通胀,镜头里总是呈现出印钞机印钞票的镜头,“又开动印钞机了”是人们谈到中国经济最常说的一句话,于是购买固定资产成了中国人口袋里有点钱后的首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感性思维为主,他们的理解很简单,眼看着印了那么多的钱出来,总不会凭空变没有了吧!所以通胀永远是主旋律,就如他们坚信房价永远是上涨的。
想知道人民币究竟印了多少,中国人喜欢眼见为实,我有一个简单的办法来做出一个基本判断:大家可以去观察你口袋里的人民币编码,在钞票的左下方,有10位数字,后6位都是阿拉伯数字,前面4位有两类组合,一类是字母、数字、字母、数字模式,另一类是字母、字母、数字、数字模式,目前的人民币只有这两个组合模式。那么这两种模式排列组合以后,最多能印出多少的人民币来呢?我曾计算过,大约是13万亿元,如果所有的组合都印出来,将是160万亿元,所以社会上关于要印500元的钞票的传闻大致是靠不住的,眼下实在没有必要去印500元一张的钞票。
既然印出来的人民币不会超过13万亿元,(实际印出来的货币数量约为8万亿元)同时我们又知道,我们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达到了90万亿元,那么多出来的这些货币就不可能是印出来的,而是凭空变出来的。印出来的钱是不会减少的,但凭空变出来的那部分钱,会不会减少呢?想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了解钱究竟是怎么“变”出来的。
最早的一种方式是财政部门向央行借钱, 1995年后,《人民银行法》废除了这种方式。
第二种“变钱”的模式是,只要央行嫌市场上钱不够多,他们会凭空在市场上“买债务”或者借钱给金融机构,只要他们“买”,市场上就有钱了。比如我们常谈的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和近期我们常听到的逆回购,就是“买”的动作,说明央行在向市场放钱。但这种方式是可逆的,金额不可能太大,而且也有期限的,属于微调的范畴。
第三种“变钱”的方式,是我们国家比较独特的,就是我们的强制结汇。因为我们国家过去缺美元等外币,只要有外币流进来,都必须交给国家,变成国家的外汇储备,然后央行把人民币给你,但央行并没有去印钱,所以给你的人民币是凭空“变”出来的,于是市场上人民币变多了。这些钱是人民币凭空“变”出来的一大主要源泉,我们有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按照6.3汇率计算,则意味着我们的央行在市场上凭空“变”出了相当于20万亿的基础人民币。20万亿基础人民币也是可逆的,一旦中国经济恶化,人民币升值预期彻底扭转,外资获利出逃,央行就会被迫归还美元,同时就会从市场上抽走相应的基础人民币。
第四种“变钱”的方式是最重要的一种:就是基础货币放出来以后,会通过银行的贷款活动而放大。举个例子:我们用100万元存款买了一套200万元的房子,于是我们欠了银行100万元,而开发商获得了200万元,存入银行。开发商存入银行的200万元扣除被央行控制的准备金20%(假设准备金为20%)后,剩下的80%,即160万元的钱又能拿出來贷款,于是又有人借了这些钱买房,这个人又欠了银行的钱,而开发商又把钱存入银行,这个过程中,银行里的储蓄就增加了160万元,我们也可以解读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加了160万元。这样银行又能把这160万元钱的80%再拿出来贷款,如此反复,贷款的频率越高,M2也就变得越大。
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狭义货币供应量M1为28万亿元(8万亿元印出来的钱和20万亿元的外汇储备),这些是基础货币,通过银行的放贷活动放大,变成了90万亿元,市场上又凭空变出了72万亿元的钱。这些凭空变出来的钱与基础货币数量和银行借贷活动的频率相关,一旦基础货币减少,或者借贷活动减缓,那么这些凭空来的钱也会凭空消失。
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平常所说的印钞票并不是制造钱的主要方式,之所以前几年我们感觉社会上钱多了,除了社会上所说的货币超发,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外来资金的流入,一个是活跃的市场所制造出来的货币假象。
(摘自《新商务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