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为什么提议进口环保设备要免税
玖龙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 茵
我为什么提环保设备要免税呢?以前我也用国产环保设备,质量不稳定,今天排放得很好,明天就可能出问题,达不到环保指标。所以我在5年前,在水处理上用荷兰设备,效果非常好;像二氧化硫的排放,我们用台湾地区产的设备。
这方面我是交过学费的,现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的节能减排要求很高,你怎么让那些中小民营企业生存?如果环保不达标,必然要走向关闭的。那么我们从税收上帮他们一把,扶持一下,他们买了进口设备,达到环保要求,让我们国家的天是蓝蓝的,他们也能生存下去,这不是双赢的事情吗?
我也不是建议永远进口,我只是要求5~7年。5~7年以后,我们的环保设备质量会赶上去的,那时你再来把这个政策卡掉。你现在又是要求天空要蓝的,又完全要求用国产的,就达不到这个目的。这是我在实践中看到的问题,我才给提上来了。
至于我自己,那是早就做到了。我这么大企业,环保对我来讲是最关键的,达不到要求,就会让我停产,不是开玩笑的。我如果要买的话,就是不批准我这个建议,我该买也一定去买。国家有这个政策我就享受,没有我就不享受,环保只占我资本支出的5%。一个造纸企业,占大量费用的并不在环保里面,要是懂得工业的,一定会觉得我讲得对的,所以他们愿意签。
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 袁 岳
今天的中国社会在快速成长也在快速转型,人成为动态度最高最难系统把握的对象。我们要关注到一些人力资源发展与管理相关的新特点,并且培养切实的因应能力。这些新的特点与趋势是:
新一代反权威职员的增多——独生子女一代个性比较突出,强调权威的说服力,这对有自然等级的职场秩序会有很大的冲击;
强化职员权利的劳动法制——新的立法思想越来越把社会责任分化到企业这样的社会细胞单位之中,这意味着企业与员工的工作关系必须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否则将有相当高的触犯法律的成本;
动态化社会资本模式的发展——企业不仅仅要加强员工的知识与操作技能,也要加强他们的社会资本与社会联系,才能使他们身心健康、有更强的拓展能力与更高的业务效率;
关注多元互动的营销工作模式——怎么样才能在万千机会中找到你满意的一个,在万千人才中找到你满意的那一个?这需要双方借助于多种媒体渠道与表现方式来表现自己的需求、特点与迷人的地方;
培养T型人才与T型组织——组织不再是个简单的人才使用单位,有竞争力的组织越来越应该是培养与升华人才的地方,是一个行动型的大学校,机会型的大基地。
打麻将和做企业
易凯资本有限公司CEO 王 冉
最近发现打麻将和做企业有不少蛮有意思的相通之处。比如,牌桌上有人喜欢做大牌,觉得“屁和”无聊;有人则得和且和,赚点是点。这和创业者各不相同的创业心态很像——前一种像是做互联网企业不鸣则已一鸣就想赌一把做成谷歌那样的“连七对”或者“大三元”。后一种则有点像做餐饮,那点利润都是靠“缺门儿”、“无字”之类的平常手段一分一分赚出来的。
牌一码出来,到底该向哪个方向走你大致要有一个思路,这和做企业别无二致。有些时候你必须像做七对那样咬紧牙关坚持一条道走到黑,有些时候你也许打着打着审时度势地拆了龙却做成了番数更高的“清一色”。最怕的是左右摇摆,到最后活活把自己打成了没有字的“十三不靠”。
有些牌型你必须靠桌上的牌友,比如“全求人”,这有点像改革开放初期那些以关系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有些牌型则只能自己闷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进张,比如“七对”和“十三不靠”。这有点像那些试图自己做通上下游独霸产业链的企业。
初学者往往只会看自己的牌,高手则盯着上家看着下家。做企业也有类似的阶段。创业阶段等米下锅是没有能力去关心和研究竞争对手。然而,一旦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你又必须在发展自己的同时积极主动地阻击和遏制对手。
世界上的确有运气这种东西。我曾经亲眼见过一次一条龙的“地和”。而做企业虽然永远不可能上来就“天和”或者“地和”,但运气的成分也在起作用。永远有人能正好踩上点,也永远有人回回不赶趟。
宣扬小狗经济的优势是自我麻醉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 肖知兴
业为什么必须长大的原因中有一个容易被大家忽视的方面:内部分工的优势。外部分工的必要性大家都懂,没有行业分工,做事就不专业;你不专业,人家专业,你就没饭吃。其实企业内部同样需要分工。道理是一样的,企业内部各个职能同样需要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你不专业,人家专业,公司就难于生存。
例如,一个大公司人力资源部,有着十几种不同的职位。假如说这边20个小公司,人力资源部都只有一个人;那边一个大公司,人力资源部20个人。同样是20个做人力资源的,大公司的20个人创造出来的价值可能就要远远大于小公司的20个人。而且,这还是已经考虑到了大公司因为分工细致而带来的额外的沟通和协调成本的条件下的比较。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媒体宣扬的所谓“小狗经济”、“块状经济”的竞争优势,其实很大程度只是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麻醉的说法。
要管理,先治理。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是公司有一套完善的治理机制。股东大会作为一种“利益表达机制”,就是这样一种协调根本利益、核心利益和长期利益的机制。如果说市场是一种天生的平等的力量,股东就是一种天生的民主的力量。中国人要学习按照公开的规则,心平气和地进行利益博弈。股东大会就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这个世界上唯一无法被金钱收买的也许就是金钱本身。
而凝聚人最基本、最重要、最强大的手段在于:凝聚人心,也就是努力去建立一套为最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共有价值观,然后是以身作则、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
创新一定是小公司做的事情
网讯创始人、赛伯乐投资公司董事长 朱 敏
创新在大公司为什么做不起来,因为大公司没有一个真正创新的环境。所以聪明的大公司认识到这一点,它会去收购创新。
创新一定是小公司做的事情,大公司没有这个环境。IBM最强大的应该是它的科技中心,最有名最聪明的人都在里面。在IBM,搞科研是分小组的,两三个人一小组的时候非常容易创新,有好的想法出来了,两三个人讨论,但这个出来以后拿它到有几百个人的一个大的地方去讲,就会被台下批得血淋淋的。因为下面的人都非常聪明,每个人都会讲你在某个方面有漏洞,会失败。
这是第一步,如果把你打下去,那你就死了,公司说这个东西不能做。有的时候确实成功说服了所有人,然后一百个人开始加入这个团队里面。但又有问题。为什么?一百个人讨论这个产品是什么,一年也讨论不出来。这些人太聪明了,大家会说你有没有想过这点,想过那点,很多问题你绝对没想过,问你这么多问题,你当时就傻掉了,如果考虑所有这些可能性,你的产品不知道哪一年才能出来。
所以为什么创业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他的大脑会比较简单呢?如果一个画家的画,在画之前他要论证结果,那画永远画不好的。如果大家能论证出来,这画也没法看了。创新也是这个道理。
一小块儿希望钻石胜过拥有整颗人造水晶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会主席 沃伦·巴菲特
我们正在寻找具备这样的条件的企业:属于我们了解的领域;有持续发展的潜质;有能力并值得信赖的管理层;合适的价格。我们倾向于买下整个公司,或者如果管理层是我们的合作伙伴的话,至少80%的股份。如果无法掌握控制权,我们也乐意通过股票市场,仅仅购买一个大公司的小部分股权。拥有一小块儿希望钻石胜过拥有整颗人造水晶。
一家真正伟大的公司必须有一条坚固持久的“城墙”,保护它的高投资回报。资本动力学决定了竞争对手会不断进攻那些高回报的商业“城堡”。因此,坚固的防御,例如成为低成本制造商(汽车保险公司GEICO、好市多仓储超市Costco)或持有一个强大的世界性品牌(可口可乐、吉列、美国运通),对于持久的成功来说,至关重要。
“持久”的标准,决定我们划掉了那些在某个行业中一味追求快和变的公司,因为它破坏了资本回报的确定性。一条永远需要不断重建的城墙最后根本不可能成其为“城墙”。除此之外,这样的标准也把那种依靠一个伟大管理者成功的企业排除在外。它的城墙将会随着明星领袖的离去而倒塌。
我们寻找的,是在一个稳定行业中的长期竞争优势。即使没有整个经济结构性的增长,一个企业仍然能够保持竞争优势,那么,它就是有价值的企业。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坐享其收益并用它来购买其他地方同类的企业即可。
并没有那样一种规则,要求你必须把钱投回到你获得这些钱的地方。实际上,这样做常常是错误的:真正伟大的公司,从有形资产中获得巨大收益,但永远不会把大部分的利润进行内部再投资以期获得高额回报。
散户现在应该告别股市了
北京城乡建设集团董事长 周济谱
现在的中国股市是以获得价差作为获得利润的主要手段,那就要回答一个问题:究竟是谁赚谁的钱?必然是有种种优势的机构和大户赚一般散户的钱。
其实,只要股市进入调整期,散户就会被机构和大户打得落花流水,散户现在应该告别股市了,因为散户没有任何优势。一个最残酷的例子:中石油从近50元的价格一路跌至20元出头的过程中,散户是一路增持,而机构则是一路卖出。
成熟市场的参与者,七成以上的资金为机构投资者。机构化的意义在于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监督作用,在中国的上市公司里普遍存在着“所有者缺位、管理者越位”的问题。
在这3年的牛市中,的确流传了太多的散户巨大成功的故事,但如果全都是成功者,那么失败者在哪里?又回到了谁赚谁的钱的逻辑上去了。
即使是已经从6000点跌到了4000点,还有很多散户投资者的账面利润丰厚。但同时需要看到的是,这都是未兑现的利润,并没有变成现金,如果大家都想变成现金,就意味着需要10万亿元的新资金在这么高的位置接盘,如果没有,那么市场只有逐步走低。
目前基金构成了股市中最重要的投资力量,散户简单地认为将资金交给基金管理公司,就等于把自己变成了机构投资者的一小分子的想法,很难成立。从净值的变化来看,开放式基金也并不绝对是散户“机构化”的盔甲。
但是,如果散户确实想通过基金参与投资,那么建议选择新发行的基金品种,这些新发行的基金切入的时点相对较低。这是一个最简单的逻辑。
金融业不开放或过度开放都是自毁长城
本刊特约财经评论员 叶 檀
中国经济与金融业的开放是大势所趋,但在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对等开放的原则。否则,将对国内市场化与今后在国际市场博弈带来严重不利影响。
我国的审查体制政出多门,实行部门审批制,如合格的QFII(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国内资本市场的限额由证监会等审批,外资参股证券公司比例目前不超过33%,保监会规定外商投资占国内保险公司股权比例上限为25%,银监会规定参股中国银行业,单个金融机构投资的比例可以等于但不要超过20%,多个金融机构不超过25%,而外资参股中国企业要通过商务部等部门审批。审查政出多门未必能保护经济安全,反而提高了成本,增加了政策的变数,给人提供了攻击自己的口实。
在重要领域外资纷纷进入的同时,舆论与有关部门常常纠缠于压力锅、小家电等领域外资进入是否有垄断之嫌,对外资的审核争论激烈,却鸡零狗碎。审核反垄断法的统一机构至今没有建立,2005年动议的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仍未出笼。没规范或者规范太多的后果是,我国在打开经济之门的同时,还受到了不规范与封闭的指责。
作为正在崛起的经济体,我国有必要完善开放政策,改变政出多门的现状,由主要部门联合成立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统一外资审查权限,重大项目实行人大听证制度。同时,针对不同的国家实行的措施,实现对等开放,给我国在国际市场博弈增加砝码。■
玖龙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 茵
我为什么提环保设备要免税呢?以前我也用国产环保设备,质量不稳定,今天排放得很好,明天就可能出问题,达不到环保指标。所以我在5年前,在水处理上用荷兰设备,效果非常好;像二氧化硫的排放,我们用台湾地区产的设备。
这方面我是交过学费的,现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的节能减排要求很高,你怎么让那些中小民营企业生存?如果环保不达标,必然要走向关闭的。那么我们从税收上帮他们一把,扶持一下,他们买了进口设备,达到环保要求,让我们国家的天是蓝蓝的,他们也能生存下去,这不是双赢的事情吗?
我也不是建议永远进口,我只是要求5~7年。5~7年以后,我们的环保设备质量会赶上去的,那时你再来把这个政策卡掉。你现在又是要求天空要蓝的,又完全要求用国产的,就达不到这个目的。这是我在实践中看到的问题,我才给提上来了。
至于我自己,那是早就做到了。我这么大企业,环保对我来讲是最关键的,达不到要求,就会让我停产,不是开玩笑的。我如果要买的话,就是不批准我这个建议,我该买也一定去买。国家有这个政策我就享受,没有我就不享受,环保只占我资本支出的5%。一个造纸企业,占大量费用的并不在环保里面,要是懂得工业的,一定会觉得我讲得对的,所以他们愿意签。
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 袁 岳
今天的中国社会在快速成长也在快速转型,人成为动态度最高最难系统把握的对象。我们要关注到一些人力资源发展与管理相关的新特点,并且培养切实的因应能力。这些新的特点与趋势是:
新一代反权威职员的增多——独生子女一代个性比较突出,强调权威的说服力,这对有自然等级的职场秩序会有很大的冲击;
强化职员权利的劳动法制——新的立法思想越来越把社会责任分化到企业这样的社会细胞单位之中,这意味着企业与员工的工作关系必须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否则将有相当高的触犯法律的成本;
动态化社会资本模式的发展——企业不仅仅要加强员工的知识与操作技能,也要加强他们的社会资本与社会联系,才能使他们身心健康、有更强的拓展能力与更高的业务效率;
关注多元互动的营销工作模式——怎么样才能在万千机会中找到你满意的一个,在万千人才中找到你满意的那一个?这需要双方借助于多种媒体渠道与表现方式来表现自己的需求、特点与迷人的地方;
培养T型人才与T型组织——组织不再是个简单的人才使用单位,有竞争力的组织越来越应该是培养与升华人才的地方,是一个行动型的大学校,机会型的大基地。
打麻将和做企业
易凯资本有限公司CEO 王 冉
最近发现打麻将和做企业有不少蛮有意思的相通之处。比如,牌桌上有人喜欢做大牌,觉得“屁和”无聊;有人则得和且和,赚点是点。这和创业者各不相同的创业心态很像——前一种像是做互联网企业不鸣则已一鸣就想赌一把做成谷歌那样的“连七对”或者“大三元”。后一种则有点像做餐饮,那点利润都是靠“缺门儿”、“无字”之类的平常手段一分一分赚出来的。
牌一码出来,到底该向哪个方向走你大致要有一个思路,这和做企业别无二致。有些时候你必须像做七对那样咬紧牙关坚持一条道走到黑,有些时候你也许打着打着审时度势地拆了龙却做成了番数更高的“清一色”。最怕的是左右摇摆,到最后活活把自己打成了没有字的“十三不靠”。
有些牌型你必须靠桌上的牌友,比如“全求人”,这有点像改革开放初期那些以关系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有些牌型则只能自己闷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进张,比如“七对”和“十三不靠”。这有点像那些试图自己做通上下游独霸产业链的企业。
初学者往往只会看自己的牌,高手则盯着上家看着下家。做企业也有类似的阶段。创业阶段等米下锅是没有能力去关心和研究竞争对手。然而,一旦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你又必须在发展自己的同时积极主动地阻击和遏制对手。
世界上的确有运气这种东西。我曾经亲眼见过一次一条龙的“地和”。而做企业虽然永远不可能上来就“天和”或者“地和”,但运气的成分也在起作用。永远有人能正好踩上点,也永远有人回回不赶趟。
宣扬小狗经济的优势是自我麻醉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 肖知兴
业为什么必须长大的原因中有一个容易被大家忽视的方面:内部分工的优势。外部分工的必要性大家都懂,没有行业分工,做事就不专业;你不专业,人家专业,你就没饭吃。其实企业内部同样需要分工。道理是一样的,企业内部各个职能同样需要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你不专业,人家专业,公司就难于生存。
例如,一个大公司人力资源部,有着十几种不同的职位。假如说这边20个小公司,人力资源部都只有一个人;那边一个大公司,人力资源部20个人。同样是20个做人力资源的,大公司的20个人创造出来的价值可能就要远远大于小公司的20个人。而且,这还是已经考虑到了大公司因为分工细致而带来的额外的沟通和协调成本的条件下的比较。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媒体宣扬的所谓“小狗经济”、“块状经济”的竞争优势,其实很大程度只是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麻醉的说法。
要管理,先治理。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是公司有一套完善的治理机制。股东大会作为一种“利益表达机制”,就是这样一种协调根本利益、核心利益和长期利益的机制。如果说市场是一种天生的平等的力量,股东就是一种天生的民主的力量。中国人要学习按照公开的规则,心平气和地进行利益博弈。股东大会就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这个世界上唯一无法被金钱收买的也许就是金钱本身。
而凝聚人最基本、最重要、最强大的手段在于:凝聚人心,也就是努力去建立一套为最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共有价值观,然后是以身作则、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
创新一定是小公司做的事情
网讯创始人、赛伯乐投资公司董事长 朱 敏
创新在大公司为什么做不起来,因为大公司没有一个真正创新的环境。所以聪明的大公司认识到这一点,它会去收购创新。
创新一定是小公司做的事情,大公司没有这个环境。IBM最强大的应该是它的科技中心,最有名最聪明的人都在里面。在IBM,搞科研是分小组的,两三个人一小组的时候非常容易创新,有好的想法出来了,两三个人讨论,但这个出来以后拿它到有几百个人的一个大的地方去讲,就会被台下批得血淋淋的。因为下面的人都非常聪明,每个人都会讲你在某个方面有漏洞,会失败。
这是第一步,如果把你打下去,那你就死了,公司说这个东西不能做。有的时候确实成功说服了所有人,然后一百个人开始加入这个团队里面。但又有问题。为什么?一百个人讨论这个产品是什么,一年也讨论不出来。这些人太聪明了,大家会说你有没有想过这点,想过那点,很多问题你绝对没想过,问你这么多问题,你当时就傻掉了,如果考虑所有这些可能性,你的产品不知道哪一年才能出来。
所以为什么创业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他的大脑会比较简单呢?如果一个画家的画,在画之前他要论证结果,那画永远画不好的。如果大家能论证出来,这画也没法看了。创新也是这个道理。
一小块儿希望钻石胜过拥有整颗人造水晶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会主席 沃伦·巴菲特
我们正在寻找具备这样的条件的企业:属于我们了解的领域;有持续发展的潜质;有能力并值得信赖的管理层;合适的价格。我们倾向于买下整个公司,或者如果管理层是我们的合作伙伴的话,至少80%的股份。如果无法掌握控制权,我们也乐意通过股票市场,仅仅购买一个大公司的小部分股权。拥有一小块儿希望钻石胜过拥有整颗人造水晶。
一家真正伟大的公司必须有一条坚固持久的“城墙”,保护它的高投资回报。资本动力学决定了竞争对手会不断进攻那些高回报的商业“城堡”。因此,坚固的防御,例如成为低成本制造商(汽车保险公司GEICO、好市多仓储超市Costco)或持有一个强大的世界性品牌(可口可乐、吉列、美国运通),对于持久的成功来说,至关重要。
“持久”的标准,决定我们划掉了那些在某个行业中一味追求快和变的公司,因为它破坏了资本回报的确定性。一条永远需要不断重建的城墙最后根本不可能成其为“城墙”。除此之外,这样的标准也把那种依靠一个伟大管理者成功的企业排除在外。它的城墙将会随着明星领袖的离去而倒塌。
我们寻找的,是在一个稳定行业中的长期竞争优势。即使没有整个经济结构性的增长,一个企业仍然能够保持竞争优势,那么,它就是有价值的企业。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坐享其收益并用它来购买其他地方同类的企业即可。
并没有那样一种规则,要求你必须把钱投回到你获得这些钱的地方。实际上,这样做常常是错误的:真正伟大的公司,从有形资产中获得巨大收益,但永远不会把大部分的利润进行内部再投资以期获得高额回报。
散户现在应该告别股市了
北京城乡建设集团董事长 周济谱
现在的中国股市是以获得价差作为获得利润的主要手段,那就要回答一个问题:究竟是谁赚谁的钱?必然是有种种优势的机构和大户赚一般散户的钱。
其实,只要股市进入调整期,散户就会被机构和大户打得落花流水,散户现在应该告别股市了,因为散户没有任何优势。一个最残酷的例子:中石油从近50元的价格一路跌至20元出头的过程中,散户是一路增持,而机构则是一路卖出。
成熟市场的参与者,七成以上的资金为机构投资者。机构化的意义在于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监督作用,在中国的上市公司里普遍存在着“所有者缺位、管理者越位”的问题。
在这3年的牛市中,的确流传了太多的散户巨大成功的故事,但如果全都是成功者,那么失败者在哪里?又回到了谁赚谁的钱的逻辑上去了。
即使是已经从6000点跌到了4000点,还有很多散户投资者的账面利润丰厚。但同时需要看到的是,这都是未兑现的利润,并没有变成现金,如果大家都想变成现金,就意味着需要10万亿元的新资金在这么高的位置接盘,如果没有,那么市场只有逐步走低。
目前基金构成了股市中最重要的投资力量,散户简单地认为将资金交给基金管理公司,就等于把自己变成了机构投资者的一小分子的想法,很难成立。从净值的变化来看,开放式基金也并不绝对是散户“机构化”的盔甲。
但是,如果散户确实想通过基金参与投资,那么建议选择新发行的基金品种,这些新发行的基金切入的时点相对较低。这是一个最简单的逻辑。
金融业不开放或过度开放都是自毁长城
本刊特约财经评论员 叶 檀
中国经济与金融业的开放是大势所趋,但在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对等开放的原则。否则,将对国内市场化与今后在国际市场博弈带来严重不利影响。
我国的审查体制政出多门,实行部门审批制,如合格的QFII(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国内资本市场的限额由证监会等审批,外资参股证券公司比例目前不超过33%,保监会规定外商投资占国内保险公司股权比例上限为25%,银监会规定参股中国银行业,单个金融机构投资的比例可以等于但不要超过20%,多个金融机构不超过25%,而外资参股中国企业要通过商务部等部门审批。审查政出多门未必能保护经济安全,反而提高了成本,增加了政策的变数,给人提供了攻击自己的口实。
在重要领域外资纷纷进入的同时,舆论与有关部门常常纠缠于压力锅、小家电等领域外资进入是否有垄断之嫌,对外资的审核争论激烈,却鸡零狗碎。审核反垄断法的统一机构至今没有建立,2005年动议的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仍未出笼。没规范或者规范太多的后果是,我国在打开经济之门的同时,还受到了不规范与封闭的指责。
作为正在崛起的经济体,我国有必要完善开放政策,改变政出多门的现状,由主要部门联合成立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统一外资审查权限,重大项目实行人大听证制度。同时,针对不同的国家实行的措施,实现对等开放,给我国在国际市场博弈增加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