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造就是实现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1992年正式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已初步显示出它的巨大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在实践、发展中,虽已取得初步的成功,但一些问题正在凸现出来,有待我们高度关注和解决。
关键词: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优势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1)02-0004-04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创造,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时代,虽没有论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但给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马恩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时代,是以解剖英国为典型的资本主义形态为根据的,他们预想的是社会主义在欧美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共同取得胜利。在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生产资料为全社会所占有时,就实行有计划的生产和分配。在社会主义阶段又称为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 ,实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上即在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的觉悟极大提高的基础上,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商品货币都不需要的条件下,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
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真正的社会革命,改变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人们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并在新的制度下以此为基础创造更高的生产力。因此,马恩在论及法德农民占多数的国家,俄国农村公社仍然存在的条件下,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时指出:在农民占多数的国家,无产阶级要想夺取革命的胜利,就必须与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取得政权后,对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决不能像对待地主、资产阶级那样采用剥夺的办法,只能用国家帮助和示范的办法引导他们走集体合作的道路。[1]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革命胜利后,不必一切从头开始,可以把资本主义条件下已经创造的社会大生产所必须的物质文化成果拿过来为社会主义所用。诸如铁路、银行、邮政、通讯、企业组织形式等等。[2]这就告诉我们,无产阶级取得胜利的国家,一要面对必然出现的不同所有制形态;二要学会继承利用资本主义条件下已取得的物质文化成果。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尤其要在实践中注意这些问题。
2.列宁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后,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极为有益的探索。俄国在十月革命前,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然是一个农民占多数且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因此,列宁在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政权后,特别是在战胜十四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邓尼金等反革命叛乱后,迅速把主要力量转向经济文化建设,并从当时的国内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两点极具创造性的见解:一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公式——苏维埃政权 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 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 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 =总和=社会主义。[3]这个公式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表达。他明确告诉人们,社会主义的历史进步性,集中体现在,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学习吸取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取得的一切物质文化成果,并以此为基础创造出更高水平的物质文化成果。二是大胆的新经济政策。要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就必须解决好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工人与农民的经济关系问题。这种经济关系只有通过商业这个纽带即通过商品、货币、交换才能正确地解决。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是农民唯一可接受的形式。在此情况下,小生产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避免。国家只能通过实行租让制即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再逐步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办法,把广大农民一步一步引导到集体合作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来。[4]
3.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伟大创造。中国是由一个农民占大多数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形态是什么?社会主义建设怎么搞?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对的全新课题。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鉴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报告等文献和谈话中,曾提出要实现“第二次结合”的问题;要实行我们的“新经济政策”,要消灭资本主义又搞点资本主义,即允许私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在总结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时,吸取并发展了斯大林在产品生产、价值规律问题上的一些有益见解,明确指出:只要两种所有制存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价值规律的存在都是必然的。产品生产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关键是看它与什么社会制度相联系。[5]这些有益的见解可惜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体现。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三位一体就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的思想一直在禁锢着我们。在中国条件下,如何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仍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突破。我们虽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建了自己独立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我们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在中国条件下,社会主义中国如何搞活、做大、做强,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就再一次摆在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面前。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总结经验,汲取教训,顺应民意,坚决地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从此开创了新局面。
党和人民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中国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只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用两种公有制涵盖一切、搞“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是脱离实际的;我们只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成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形态。在这种基本经济制度下,再用过去那种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是脱离实际的,行不通的。只能在党和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才能进一步解放、发展生产力,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些理论上的突破和实践上的创新,集中体现在邓小平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把创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改革目标的战略决策中。从此,中国进入了以建立、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动力,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新时代。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邓小平在我国决定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期,就明确指出: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一论断的实质就是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此,才能真正显示出我们的创造性,即不同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特有的比较优势。
我国正式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来的实践证明,邓小平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1.经济优势。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又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充满了活力。它突出的表现在,这种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现状及其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把各类所有制企业和创业者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了。由此产生的创造力,是当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第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再不能像过去那样实行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只能实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模式。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它们存在的价值,他们的比较优势,它们的生机活力,都要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平台来证明。由此激发起来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对解放发展当代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体制,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参加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历史进程,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发展自己,更加自觉地既请进来又走出去,在相互竞争、相互借鉴、相互合作中,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以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比较优势。
2.政治优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创建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体和政体反映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逻辑。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它对整个国家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领导作用,主要通过它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推出的执政纲领和重大方针政策来实现。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所有的重大改革,从经济体制到政治、文化体制改革都是在党的代表大会或中央全会上首先提出的。自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来,党和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所实行的战略性布局和宏观调控,都是通过一个又一个五年发展规划,提出指导性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来实现的。所有这些重大决策的提出和实施都是经过集思广益反复讨论的。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指导作用。这一点,是其它国家难以做到的。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反映到上层建筑,我们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国家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或政府制定的宪法、法律、法规、条例等,都相应的及时的反映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运行所必须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和保证作用。第三,能集全国之力,办大事、办急事、办难事。这不仅体现在关系国家经济、政治、国家安全等重大工程建设上,抵御突然降临的重大自然灾害上,体现在关乎国家信誉和形象的重要国际性聚会上,而且体现在及时有力地应对国际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冲击上,都显示了社会主义中国坚强有力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中国人民在关乎国家大局上一次次表现出来的政治觉悟、爱国热情和众志成城的巨大力量证明,中国人民在自己建设的社会主义大地上真正站起来了。
3.文化优势。第一,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武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由此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创造新生活的共同期待,构成了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奋斗目标。这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当代中国的一切举措,包括改革开放,都是为了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发挥好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以利于这个共同理想、共同目标的实现。这个坚实的思想基础,始终是当代中国人民取得一切成就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二,唯物史观对人类经济社会历史进步客观规律的揭示和我们对自身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从科学形态上坚定了社会主义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和比较优势,只有在学习人类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创造和正在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现出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的科学态度就是: 无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及他们选择的社会制度如何,只要他们创造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好东西,我们就认真地学习借鉴;对实践证明是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东西,我们就引以为戒或加以拒绝。这就是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的价值选择。这就是当代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最主要的内在动力。第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对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价值导向。中国共产党一贯主张要学习、传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国人民结合新的实践,包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性实践,对中国先贤们提出并为一代接一代中华儿女奉为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的优秀文化成果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人为本”、“兼爱非攻”、“和为贵”、“和而不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思想和理念,加以继承和借鉴。这些由中国五千文明孕育出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在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的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实践中,仍然具有现实的生命力和进步意义。中国人民以有这样的优秀文化而自豪,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就在于此。中国人民特有的这种文化底蕴,一定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显现出特有的文化优势。
正是上述三大优势,赋予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有的价值:既有利于解放发展当代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实现。显示出它特有的优越性。
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待进一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探索、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造,又是在实践中被证明确实能发挥其优势的正确选择。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从正式确立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讲,尚不足二十年时间。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亟待我们进一步解决的现实课题。从关系全局的意义上说,以下三个问题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和解决:
1.从思想建设上讲,一定要旗帜鲜明地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就是实现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并以此进一步统一和提高全党和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认识。首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造,要有一个本质的认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又进一步解放发展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使社会主义中国的比较优势在实践发展中显示出来了。中国的经济总量、进出口贸易总量、主要工农业产品总量、航天科技已跃居世界前列,就是有力的证明。无论是用僵化的眼光还是用西化的眼光来质疑甚至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都是不符合当代中国实际的,是完全错误的。其次,对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在当代中国,国有经济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平台,多数、绝大多数已走出困局,走向活局,走向增值,走向做大做强。其在关系国计民生全局和国家经济安全中的主导作用,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优势,都大大提升了。以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国家对其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建设的投入和实施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农村经济走向多种形式的合作化、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平台上,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正在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再次,对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在当代中国,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下,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强下,各种形式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源和市场优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有效发挥。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对增加我国的经济总量,对增加劳动就业、改善民生,对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既不是搞资本主义,也不是搞资本主义补课,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从现实实践讲,当前要特别重视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遏制贫富差距的扩大。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三句话,体现了共产党人作为执政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历史进步性的科学内涵。但现实的情况是,少数人实际上占有了当代中国太多的可支配财富。一些人成了千万、亿万富翁,一些人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一些人占有多处豪宅,一些人居无定所,连一处固定的可安身的房屋也没有。特别是占人口多数、大多数的农民包括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城市下岗职工包括在一般企业第一线的劳动者,他们的实际收入与国家GDP的增长速度相比,与他们作为国家主人翁的地位相比,与他们是国家现有财富的直接创造者的贡献相比,确实是比较低的。这种状况如不改变,发展下去必将有悖于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现实情况看,解决的途径有三:
第一,从国家的财政支出上,要下大决心向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第一线劳动者倾斜。这一点要从加强农村公共基础建设上、城市保障性住房上、医疗、卫生、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共享上真正体现出来。现在大量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教育资源集中于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形成少数人才能实际享受的局面,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观。第二,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必须搞好。但其在分配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妥善地予以解决。一是一些国企高管的薪酬与一般职工相比差距太大,与他们首先是党员、党的干部和人民公仆的身份不相符合;二是一些国企职工与其它企业职工的收入相比也差别太大。这些长期依靠特殊的垄断地位去换取高收入的做法,是违背国有企业的全民所有制性质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的。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目的是为整个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是为最广大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的,决不能变成一部分国企高管和国企职工谋取特殊利益的工具。第三,所有非公有制企业和企业主,都要自觉地履行其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建设者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要尊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随着企业利润的增长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工资福利待遇,不断改善劳动者的生产、生活条件。当代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基本纲领和共同奋斗目标也应成为所有新阶层必须遵循的基本纲领和奋斗目标。这就是非公有制企业及其经营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有的地位、作用和责任。诚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展起来的各类非公有制企业和企业主们才能真正成为既能施展其才能抱负发财致富,又能够成为有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利于中国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3.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讲,必须在选好管好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这个关乎党和国家命运的问题上下功夫。党的路线决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一极其重要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尤其值得重视。实践反复证明:制度、政策乃至法律都不是万能的。再好的制度、政策、法律创立或制定之后,能否得到正确的维护和执行并取得成功,关键在人,特别是居于领导地位的各级干部。在一定意义上,各级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有多高,就决定了党的路线、政策和国家法律的权威性有多高。党和国家干部队伍中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严重不正之风,尤其是贪污、浪费之风,严重地损害着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各级政府的公信力。这些人的以权谋私行为,特别是权钱交易,损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解决这个问题,似乎困难重重。举措不少却总是收效甚微,难以从根本上遏止。怎么办?我认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说到底是如何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使他们真正成为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主人。看来,办法只有一个,就像我们在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曾经实行过的那样,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面上由人民群众公开地直接地选择他们信得过的领导人。只要给人民群众能够公开直接行使的选择权和罢免权就足够了。这是人民群众对各级领导干部最直接、最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这和党管干部的原则是完全一致的。党管干部说到底,就是要把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事业,交到既有觉悟才干又深受人民信赖的先进分子手中。在党未取得政权时,通过委任制来任命干部是完全必要的。在党领导人民已经取得解放的地区,由人民直接选择他们信得过的、忠于他们事业的人,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就像当年我们在陕甘宁边区等地所做的那样。在党成为执政党,人民已经当家作主的今天,由人民公开直接地选择自己的领导人,应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诚如是,一些地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行为可以杜绝;敢于贪污浪费国家财产或通过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的人就必然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为人民所唾弃。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历史的命运包括历史人物的命运,归根到底是由人民决定的。 这就是干部问题上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个问题解决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一定会更加充分地显示出来。
四、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立、实践、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第二次结合”中的产物。当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采取的举措和体现出来的比较优势,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的基础上,实行符合我们自己实际的一系列“新经济政策”的结果。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贡献,这就是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集九十年的建党实践,以这样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奉献给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无愧于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作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大业的核心力量这一崇高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2:295-31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75:430-432.
[3]列宁文稿(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7:94.
[4]列宁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2:545-557、681-688.
[5]毛泽东文集(第7、8卷)[M].人民出版社,1999:439-440、34.
[责任编辑:黎 峰]
关键词: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优势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1)02-0004-04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创造,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时代,虽没有论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但给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马恩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时代,是以解剖英国为典型的资本主义形态为根据的,他们预想的是社会主义在欧美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共同取得胜利。在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生产资料为全社会所占有时,就实行有计划的生产和分配。在社会主义阶段又称为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 ,实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上即在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的觉悟极大提高的基础上,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商品货币都不需要的条件下,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
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真正的社会革命,改变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人们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并在新的制度下以此为基础创造更高的生产力。因此,马恩在论及法德农民占多数的国家,俄国农村公社仍然存在的条件下,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时指出:在农民占多数的国家,无产阶级要想夺取革命的胜利,就必须与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取得政权后,对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决不能像对待地主、资产阶级那样采用剥夺的办法,只能用国家帮助和示范的办法引导他们走集体合作的道路。[1]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革命胜利后,不必一切从头开始,可以把资本主义条件下已经创造的社会大生产所必须的物质文化成果拿过来为社会主义所用。诸如铁路、银行、邮政、通讯、企业组织形式等等。[2]这就告诉我们,无产阶级取得胜利的国家,一要面对必然出现的不同所有制形态;二要学会继承利用资本主义条件下已取得的物质文化成果。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尤其要在实践中注意这些问题。
2.列宁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后,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极为有益的探索。俄国在十月革命前,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然是一个农民占多数且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因此,列宁在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政权后,特别是在战胜十四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邓尼金等反革命叛乱后,迅速把主要力量转向经济文化建设,并从当时的国内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两点极具创造性的见解:一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公式——苏维埃政权 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 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 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 =总和=社会主义。[3]这个公式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表达。他明确告诉人们,社会主义的历史进步性,集中体现在,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学习吸取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取得的一切物质文化成果,并以此为基础创造出更高水平的物质文化成果。二是大胆的新经济政策。要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就必须解决好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工人与农民的经济关系问题。这种经济关系只有通过商业这个纽带即通过商品、货币、交换才能正确地解决。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是农民唯一可接受的形式。在此情况下,小生产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避免。国家只能通过实行租让制即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再逐步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办法,把广大农民一步一步引导到集体合作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来。[4]
3.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伟大创造。中国是由一个农民占大多数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形态是什么?社会主义建设怎么搞?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对的全新课题。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鉴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报告等文献和谈话中,曾提出要实现“第二次结合”的问题;要实行我们的“新经济政策”,要消灭资本主义又搞点资本主义,即允许私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在总结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时,吸取并发展了斯大林在产品生产、价值规律问题上的一些有益见解,明确指出:只要两种所有制存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价值规律的存在都是必然的。产品生产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关键是看它与什么社会制度相联系。[5]这些有益的见解可惜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体现。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三位一体就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的思想一直在禁锢着我们。在中国条件下,如何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仍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突破。我们虽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建了自己独立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我们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在中国条件下,社会主义中国如何搞活、做大、做强,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就再一次摆在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面前。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总结经验,汲取教训,顺应民意,坚决地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从此开创了新局面。
党和人民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中国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只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用两种公有制涵盖一切、搞“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是脱离实际的;我们只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成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形态。在这种基本经济制度下,再用过去那种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是脱离实际的,行不通的。只能在党和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才能进一步解放、发展生产力,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些理论上的突破和实践上的创新,集中体现在邓小平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把创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改革目标的战略决策中。从此,中国进入了以建立、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动力,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新时代。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邓小平在我国决定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期,就明确指出: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一论断的实质就是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此,才能真正显示出我们的创造性,即不同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特有的比较优势。
我国正式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来的实践证明,邓小平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1.经济优势。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又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充满了活力。它突出的表现在,这种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现状及其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把各类所有制企业和创业者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了。由此产生的创造力,是当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第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再不能像过去那样实行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只能实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模式。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它们存在的价值,他们的比较优势,它们的生机活力,都要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平台来证明。由此激发起来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对解放发展当代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体制,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参加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历史进程,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发展自己,更加自觉地既请进来又走出去,在相互竞争、相互借鉴、相互合作中,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以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比较优势。
2.政治优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创建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体和政体反映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逻辑。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它对整个国家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领导作用,主要通过它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推出的执政纲领和重大方针政策来实现。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所有的重大改革,从经济体制到政治、文化体制改革都是在党的代表大会或中央全会上首先提出的。自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来,党和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所实行的战略性布局和宏观调控,都是通过一个又一个五年发展规划,提出指导性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来实现的。所有这些重大决策的提出和实施都是经过集思广益反复讨论的。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指导作用。这一点,是其它国家难以做到的。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反映到上层建筑,我们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国家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或政府制定的宪法、法律、法规、条例等,都相应的及时的反映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运行所必须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和保证作用。第三,能集全国之力,办大事、办急事、办难事。这不仅体现在关系国家经济、政治、国家安全等重大工程建设上,抵御突然降临的重大自然灾害上,体现在关乎国家信誉和形象的重要国际性聚会上,而且体现在及时有力地应对国际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冲击上,都显示了社会主义中国坚强有力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中国人民在关乎国家大局上一次次表现出来的政治觉悟、爱国热情和众志成城的巨大力量证明,中国人民在自己建设的社会主义大地上真正站起来了。
3.文化优势。第一,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武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由此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创造新生活的共同期待,构成了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奋斗目标。这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当代中国的一切举措,包括改革开放,都是为了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发挥好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以利于这个共同理想、共同目标的实现。这个坚实的思想基础,始终是当代中国人民取得一切成就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二,唯物史观对人类经济社会历史进步客观规律的揭示和我们对自身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从科学形态上坚定了社会主义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和比较优势,只有在学习人类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创造和正在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现出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的科学态度就是: 无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及他们选择的社会制度如何,只要他们创造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好东西,我们就认真地学习借鉴;对实践证明是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东西,我们就引以为戒或加以拒绝。这就是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的价值选择。这就是当代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最主要的内在动力。第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对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价值导向。中国共产党一贯主张要学习、传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国人民结合新的实践,包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性实践,对中国先贤们提出并为一代接一代中华儿女奉为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的优秀文化成果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人为本”、“兼爱非攻”、“和为贵”、“和而不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思想和理念,加以继承和借鉴。这些由中国五千文明孕育出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在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的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实践中,仍然具有现实的生命力和进步意义。中国人民以有这样的优秀文化而自豪,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就在于此。中国人民特有的这种文化底蕴,一定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显现出特有的文化优势。
正是上述三大优势,赋予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有的价值:既有利于解放发展当代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实现。显示出它特有的优越性。
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待进一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探索、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造,又是在实践中被证明确实能发挥其优势的正确选择。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从正式确立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讲,尚不足二十年时间。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亟待我们进一步解决的现实课题。从关系全局的意义上说,以下三个问题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和解决:
1.从思想建设上讲,一定要旗帜鲜明地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就是实现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并以此进一步统一和提高全党和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认识。首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造,要有一个本质的认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又进一步解放发展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使社会主义中国的比较优势在实践发展中显示出来了。中国的经济总量、进出口贸易总量、主要工农业产品总量、航天科技已跃居世界前列,就是有力的证明。无论是用僵化的眼光还是用西化的眼光来质疑甚至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都是不符合当代中国实际的,是完全错误的。其次,对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在当代中国,国有经济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平台,多数、绝大多数已走出困局,走向活局,走向增值,走向做大做强。其在关系国计民生全局和国家经济安全中的主导作用,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优势,都大大提升了。以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国家对其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建设的投入和实施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农村经济走向多种形式的合作化、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平台上,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正在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再次,对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在当代中国,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下,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强下,各种形式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源和市场优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有效发挥。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对增加我国的经济总量,对增加劳动就业、改善民生,对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既不是搞资本主义,也不是搞资本主义补课,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从现实实践讲,当前要特别重视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遏制贫富差距的扩大。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三句话,体现了共产党人作为执政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历史进步性的科学内涵。但现实的情况是,少数人实际上占有了当代中国太多的可支配财富。一些人成了千万、亿万富翁,一些人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一些人占有多处豪宅,一些人居无定所,连一处固定的可安身的房屋也没有。特别是占人口多数、大多数的农民包括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城市下岗职工包括在一般企业第一线的劳动者,他们的实际收入与国家GDP的增长速度相比,与他们作为国家主人翁的地位相比,与他们是国家现有财富的直接创造者的贡献相比,确实是比较低的。这种状况如不改变,发展下去必将有悖于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现实情况看,解决的途径有三:
第一,从国家的财政支出上,要下大决心向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第一线劳动者倾斜。这一点要从加强农村公共基础建设上、城市保障性住房上、医疗、卫生、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共享上真正体现出来。现在大量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教育资源集中于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形成少数人才能实际享受的局面,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观。第二,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必须搞好。但其在分配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妥善地予以解决。一是一些国企高管的薪酬与一般职工相比差距太大,与他们首先是党员、党的干部和人民公仆的身份不相符合;二是一些国企职工与其它企业职工的收入相比也差别太大。这些长期依靠特殊的垄断地位去换取高收入的做法,是违背国有企业的全民所有制性质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的。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目的是为整个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是为最广大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的,决不能变成一部分国企高管和国企职工谋取特殊利益的工具。第三,所有非公有制企业和企业主,都要自觉地履行其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建设者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要尊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随着企业利润的增长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工资福利待遇,不断改善劳动者的生产、生活条件。当代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基本纲领和共同奋斗目标也应成为所有新阶层必须遵循的基本纲领和奋斗目标。这就是非公有制企业及其经营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有的地位、作用和责任。诚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展起来的各类非公有制企业和企业主们才能真正成为既能施展其才能抱负发财致富,又能够成为有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利于中国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3.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讲,必须在选好管好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这个关乎党和国家命运的问题上下功夫。党的路线决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一极其重要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尤其值得重视。实践反复证明:制度、政策乃至法律都不是万能的。再好的制度、政策、法律创立或制定之后,能否得到正确的维护和执行并取得成功,关键在人,特别是居于领导地位的各级干部。在一定意义上,各级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有多高,就决定了党的路线、政策和国家法律的权威性有多高。党和国家干部队伍中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严重不正之风,尤其是贪污、浪费之风,严重地损害着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各级政府的公信力。这些人的以权谋私行为,特别是权钱交易,损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解决这个问题,似乎困难重重。举措不少却总是收效甚微,难以从根本上遏止。怎么办?我认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说到底是如何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使他们真正成为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主人。看来,办法只有一个,就像我们在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曾经实行过的那样,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面上由人民群众公开地直接地选择他们信得过的领导人。只要给人民群众能够公开直接行使的选择权和罢免权就足够了。这是人民群众对各级领导干部最直接、最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这和党管干部的原则是完全一致的。党管干部说到底,就是要把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事业,交到既有觉悟才干又深受人民信赖的先进分子手中。在党未取得政权时,通过委任制来任命干部是完全必要的。在党领导人民已经取得解放的地区,由人民直接选择他们信得过的、忠于他们事业的人,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就像当年我们在陕甘宁边区等地所做的那样。在党成为执政党,人民已经当家作主的今天,由人民公开直接地选择自己的领导人,应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诚如是,一些地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行为可以杜绝;敢于贪污浪费国家财产或通过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的人就必然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为人民所唾弃。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历史的命运包括历史人物的命运,归根到底是由人民决定的。 这就是干部问题上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个问题解决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一定会更加充分地显示出来。
四、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立、实践、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第二次结合”中的产物。当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采取的举措和体现出来的比较优势,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的基础上,实行符合我们自己实际的一系列“新经济政策”的结果。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贡献,这就是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集九十年的建党实践,以这样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奉献给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无愧于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作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大业的核心力量这一崇高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2:295-31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75:430-432.
[3]列宁文稿(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7:94.
[4]列宁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2:545-557、681-688.
[5]毛泽东文集(第7、8卷)[M].人民出版社,1999:439-440、34.
[责任编辑:黎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