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Blog)在高等教育中的教学功能探析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741507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网络媒体,已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并积极尝试将其作为一种全新的手段应用于教学。博客应用于高等教育是时代的选择。其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和斯皮罗的认知灵活性理论,博客在高等教育中的功能有四种,而要构建教育博客的良性格局,还必须完成四项举措。
  [关键词]博客;高等教育;教学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10-0110-03
  
  早在2000年6月28日,江泽民同志就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地指出:“要重视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我们认为,江泽民同志的这一要求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现阶段,随着博客(Blog)这一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教育领域中也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这就是许多有识之士已经开始自觉地将博客当成了优化教育资源的新手段。博客已经成为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助推器和强化高等教育教学功能的“利器”。本文即以此为主题发表刍见,以求教于同道。
  
  一、博客(Blog)的界定和特点
  
  (一)博客的界定
  Blog,是Web和Log组合起来所形成的Weblog一词的缩写,中文常译称作“博客”。Web就是指World Wide Web,即“世界范围的网络”;Log原义是“航海日志”,后指任何类型的流水记录。Weblog是指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所以也称之为“网络日志”,简称“网志”。Blog是“一个网络上的日记工具,也可以说是学习笔记或学习日志”,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博客建立者通常通过在自己的博客站点发表网络日志或见解文章供他人阅读、评论。撰写这些Weblog或Blog的人就叫做Blogger或Blog writer,在中国,这些人也被称为博“客”。因此,博客包含两个含义:1 表示客体,指的是呈现出来的个人网络日志Blog;2 表示主体,指的是撰写网络日志Blog的人。为了便于叙述,本文所述的“博客”指前者,后者全部用“博主或博客作者”替代。
  
  (二)博客的特点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指出,2005年是博客大众元年,中国博客数量已经达到1600万。报告预测,2006年中国博客规模将超过6000万,2007年将有可能接近1亿。虽然到2008年6月尚未看到最新的权威数据,但以上数据足以让人想到博客目前的规模。作为一个新生的媒介形式,博客有以下六个基本特点。
  1 自由性。首先体现为博主(博客作者)其身份归属与运行上的“三无性”特征,即无社会组织与部门的归属,元民族地域空间上的限制,无政治领导在旁的监督介入。惟其如此,因而博客主体就在摆脱“人役性人格”和“物役性人格”的历史桎梏中步入了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个性”的境界。具体表现为博客交往方式的可选择性和随意性,也同时表现为沟通内容上的自主性和多样性,还表现为主体个人的活泼性和个性化特征。总之,独立自主,积极主动,张扬个性,“我思故我在”,“我的地盘我做主”,都是对博客自由性特征的生动诠释。一句话,博客是个人在网上展示自己、与别人沟通交流的综合工具。
  2 真理性。网络世界的沟通方式的透明性,沟通信息的海量性。以及参与主体的全球性乃至全员性和由此衍生出的客观真理性,都保证了网络世界可以摆脱一己或一小集团私利的超越性。恩格斯在他的名篇《费尔巴哈论》一文中讲到:“科学愈是大公无私与毫无顾忌,它就愈加符合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愿望”,人大教授贡献田也说“网络具有共产主义的因素”。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掀开了中国互联网历史上全新的一页。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高等教育其本质属性是要在继承中华民族的“成人之教”的优秀传统时更要强调西方的“爱智之学”的传统,打造真理型人格,博客不失为实现这一目的的理想平台。当然,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自由性,也会导致大量灌水帖子泛滥和无厘头恶搞等不负责任的行为流行,但毕竟瑕不掩瑜。
  3 平等性。博客的平等性集中体现为由无数个博主们组成的“2.0世界”(各大门户网站推出的以Web2.0技术为基础的博客网)里的所有博友们交往方式的“之间性”(between)和互馈性。“之间性”解构了交流主体间的不平等;互馈性扬弃了单向输入或输出的信息沟通方式。惟其如此,才能使真理在相互切磋琢磨中臻于完善。谢海光指出:包括博客在内的网络媒体“不认可上级与老师,也不拒绝下级与学生”,在博客等互联网新媒体上,“你可以教训别人或指挥别人,但同样也招致别人的教训和冷落”,正是平等交流的氛围,才能保证人们在扬弃“面子”文化中接近真理。
  4 创新性。博客的创新性是由博客的自由、平等性必然派生出来的。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博客呈几何级数爆发式增长提供了技术保证。无数个个人在这一技术的保障获得了全新的展示自我的机会。广大草根以往社会发展条件的历史局限性、受压抑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往往会借助于这个平台而不断进发。新的创意、新的点子、新的思想的闪光、新的智慧的火花往往借助于这一平台而相互激荡、汇聚、放大和提升,因而,它吸引了众多博友赏目顾盼,使他们也忍不住要一“博”为快!凡此种种,都保证了人民群众历史创造精神的不断释放。
  5 开放性。web2.0的博客软件是一种开放性的社会软件,几乎可以是“零壁垒”进入,只要通过与互联网相连的计算机,就可以建立自己的网页,发出自己的声音,它提供文字发表的空间,填补现实生活中的空白,任何个人“想写就写”、“想编就编”、“想画就画”……总之,几乎不需要任何技术,只要能认字会打字即可,没有记者的奔波采访,没有编辑的严格审查,一切都在个人的思想中谋划和实施,全部都在单体的行动中运作和调整,博客圆了出版个人文集的梦想。方兴东说,“博客是媒体的开放源代码运动,是‘零成本、零技术、零时差、零许可、零编辑’的个人意见平台”。
  6 交互性。博客是私人性和公共性的有效结合,它绝不仅仅是纯粹个人思想的表达和日常琐事的记录,它所提供的内容可以用来进行交流和为他人提供帮助,是可以包容整个互联网的,具有极高的共享精神和价值。博客最大的魅力是博客作者与读者的交流,没有互动交流、元人关注的博客也没有生命。它的这种提供链接的交互性比一般的qq、email等更正式,更具个性、人性化,不是简单的无目的的瞎聊,而是有着的性,层次更高;在丹·吉尔默看来,博客作者是博客网站的核心,而围绕着博客与博客作者,博客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间多重交互的沟通是关键。
  
  二、博客作为高等教育新平台的理论诠释与时代选择
  
  (一)博客作为高等教育新平台的理论诠释   1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基于德国哲学家康德的思维“图式”(Schema)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该理论也是对传统哲学认识论的“反映论”的扬弃。其基本观点蕴含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中。该理论的基本特色就是对认识过程中人的“主体性”的强调。青岛大学周东明教授据此归纳出了皮亚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七个方面的规定:一是学生是教学情境中的主角,因而要特别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二是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建构而不是被动反映知识的过程。知识产生于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和主客体“之间”,而不仅仅是由于教师的“灌输”;三是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代替者,教师的价值,就体现在教与学的合作中;四是教学活动是一个充满“体验”与“直觉”的探究过程,因而也是一个元规范、无约束的过程,师生互动中的情境因素对刺激思考、调整探究的作用至关重要;五是教学活动是个“过程”,其中伴随着好奇、惊讶、冲突、无序都是学生成长中的必须环节;六是教师评估也是一个多元化尺度的集合;七是学生的积极性不仅仅来自于对统编教材、教学大纲和辅导资料的“敬畏”,也同时来自于自身潜能的“悦纳”,以及个体实践的经验和网络世界的“熏染”。不难看出,博客教学平台正是较能全面体现皮亚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理想形式。正如张胜等人指出的:博客界面提供了进行教学双边交流的平台载体,其回复与发表技术提供了协作对话的途径,使得灵活互通、自我建构的教育模式得以实现。
  2 斯皮罗的认知灵活性理论。认知灵活性理论是美国伊里诺斯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斯皮罗(RJspiro)首先提出来。所谓认知灵活性。是指学习者通过多种方式同时建构自己的知识,以便在情景发生根本变化时能够做出适宜的反应。认知灵活性理论继承了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即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以自己的方式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认知灵活性理论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是随机通达教学。随机通达教学是指运用各种多媒体交互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复杂与非优化的学习环境,并由此鼓励学习者自己对知识做出积极地探索与建构。随机通达教学要求以多种方法组织教学序列,通过多维度表征知识,促使学习者进行反复的交叉学习,以培养其认知灵活性。而超文本(我们日常所浏览的网页都属于超文本格式)所具有的灵活、非线性存储、随机通达各节点的特性恰好符合这些要求。斯皮罗在认知灵活性理论的基础上对传统意义的超文本进行了重新设计,设计出来的超文本学习环境被称为认知灵活性超文本(Cogniave Flexible Hypetext)。超文本学习环境具有信息组织的非线性、学习活动的自主性等特点,能够满足认知灵活性理论对教学的要求(即教学能够不断重组教学序列、以多种维度表征知识以及揭示知识的相互关联性等等)。在高等教育中,学生经过一些基本概念、原理的知识学习后,最好能够进入随机通达教学阶段。而博客恰恰提供了这样地学习的平台。
  
  (二)博客应用于高等教育是时代的选择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现高等教育载体的现代化,即运用最能体现当代社会发展的时代特色和未来趋势的教育载体。教育博客作为现在网络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存在,必将为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做出独特的贡献。变革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也需要有新的教学载体出现。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讲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模式。而在运用教育博客进行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更多的时候是与受教育者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发表、汇集、整理和评论教育信息,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双方的交流讨论,才容易达成共识,最终双方都将受益并得到提高。
  为更好地完成育人树人任务,也迫切需要综合采用多种高等教育载体,以形成整体性影响。博客作为信息载体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是一种很有时代感的高等教育新载体。高校应该把博客手段与高等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科学的高等教育网络载体——教育博客,与其他教育载体一起共同服务于高等教育实践,教师如果能够通过综合运用这些载体,发挥多种载体的综合效应,就会更好地完成新时期的育人树人任务。高校是高级知识分子汇集区域,这就为博客的推广运用提供了客观条件,高校学生也是高素质的社会群体,师生双方都能够自如地运用计算机知识和网络手段,加之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快,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强,教育博客的开设和使用,就要轻松容易许多。高校知识分子群体汇集的特征也为教育博客的繁荣和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条件。
  
  三、博客在高等教育中的教学功能
  
  作为一种网络新兴产物,各大门户网站都全力推出了自己的公共博客软件,并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他们都不停强化和完善博客功能,以期吸引更多的人在自己的网站开设博客,努力提高博客的关注度和点击率,并使得每个人在任何有互联网接入的地方都能够随时建立和维护自己的博客。对于教学博客来说,教师可以轻松地在新浪等门户网站免费申请到一个博客站点,以图文并茂甚至视频动态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而学生作为博客浏览者也可以用回复留言等方式向教师提问。这些问题以及教师对问题的解答又可被其他浏览者共享,不经意点,知识和真理被博客的形式成倍放大,这正是教育所需而课堂所缺的东西。
  
  (一)课堂教学的延伸
  目前高校为适应社会快速发展需要,在大学教育阶段开设了更多的课程,为此,许多原设课程不得不压缩课时,这就形成了一门课程课时压缩和内容不减的矛盾。这一矛盾使课堂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紧张,而且内容难以讲深讲透,老师都希望有一种简捷、快速、且费用低廉的方式,不占有课堂资源还能将课堂教学延伸,博客恰恰具备这样的功能。在离开课堂后,老师完全可以从容地选择自己空余的时间,将课堂上未能讲完的内容在博客上继续进行,老师甚至可以将自己的本部分教学内容以视频形式在博客上公开展示,这就是博客上的另外一大功能,即播客。而学生也可以从容地自选时间到老师博客上学习、评论、提问。因为博客这种既具有时代感又具有吸引力的媒体的介入,学生的课外学习与课堂变得轻松有趣得多了。
  
  (二)虚拟的辅导答疑教室
  高校教师一般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上课来,下课走,学生有疑问,只能等到预定答疑时间。加之自2000年实施高校合并以来,许多学校规模的扩张带来了校园面积激增、教学路途变远,老师在几个校区之间奔波上课,时间和精力受到很大挑战,教学任务勉强能够完成,辅导答疑就显得力不从心。而博客就是很好的网络辅导答疑教室,没有空间、时间上的限制,没有相互拥挤的答疑场面,学生能够轻松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也有充裕的时间给出解答,博客使得师生互动以及答疑解惑变得异常简单。
  
  (三)网络育人新课堂   韩愈在《师说》中总结出教师职业的功能即“传道、授业、解惑”,很显然教书和育人是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两大任务。高校尤其是合并高校教师由于受客观因素限制,教学时间紧张,授课完成起来有时都有点困难,育人显然就更无法顾及。而教师博客就是一个很好的育人新课堂。老师可以随时在这里将自己的教学观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发表出来,学生也可以在这里向老师就学习、生活、情感尤其是就业等等问题求教。现在的学生学习、就业压力大,面对的困惑、诱惑多,需要老师及时指点疏导,而专业课程老师比辅导员更容易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因此,老师在此完全可以实现“育人”功能,而且效果还会相当不错。
  
  (四)个性化教育的实验场
  高等教育中的许多课程,都对师生数量比做出规定,这完全是为了使老师能顾及所有学生并确保教学质量。比如《工程制图》这门课,结合本门课程课堂画图多并需要即时辅导的现实,教学大纲要求每班学生人数不能超过30人(即小班),后来,高校教学实际情况发生变化,学生数量成倍增加,使得老师对每个学生都进行辅导变得很困难。而博客上就完全可以实现一一对应的教学与辅导,这使得老师可以对有问题的每一个学生制订针对性更强的独立教学辅导方案,并激励和引导他们按自己的个性独立发展。这样,博客就完全充当了个性化教育的实验场。
  
  四、构建教育博客良性格局的有效举措
  
  当前,各大门户网站推出的以Web2.0技术为基础的博客网站成熟稳定,使得教师可以轻松地建立自己的免费博客,而大学局域网以及网络知识的普及,完全扫清了博客教学的障碍。但要构建教育博客的良性格局,教师还应该做不少事情。
  
  (一)理顺课堂教学与博客教学的关系
  博客教育只能成为课堂教育的一个辅助工具和有益的补充,但不能取代课堂。我们既不能让学生随时守着电脑去刷新教师的博客,也不能保证他上网就会去看教师的博客。学生毕竟是学生,能动性和自我约束力还十分有限。相比教学博客,网络上有更多既具有娱乐性又具有吸引力的网站,一旦学生打开网络,这些都会和教学博客一起争夺学生的注意力,博客毕竟缺乏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最佳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所必需的互动成分,所以,教师要理顺课堂教学与博客教学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博客的教学功能和优势,又要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思路。
  
  (二)要让博客保持长久的吸引力
  博客说到底是一个网站,互联网上的网站数以亿计,因此,怎么让教学博客具有吸引力成了博客能否顺利实施其教学功能的关键因素。
  教师应该及时更新博客,及时补充当天讲过的内容,及时对学生的问题予以解答,课后题、作业题的讨论部分也都可以放在博客中进行,这样,就会对学生产生恒久的吸引力。
  教师必须将对书本和课堂内容做出扩展的文章发表出来,供学生开阔视野,如果没有扩展,就与书本没有区别,也就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
  趣味性也应该成为教学博客的一大特性。博客不同于课堂,在这里应努力营造一个轻松自在的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发表的文章语言应该诙谐轻松,内容应该实用有效,并尽量体现生活化特征等,这样才会使学生感到与课堂不同,并消除了师生之间沟通的障碍,使学生看到严肃课堂之外的教师可爱可亲的一面。
  
  (三)增加博客的即时互动功能
  目前的博客尚无法实现即时互动功能,这是博客实现教学功能时的弱项。学生在利用博客学习时,有时有看不明白的地方很想立即问一下老师,而博客又无法实现这样的功能。但是综合利用网络却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以笔者进行博客教学的实践经验,老师在更新博客的同时,可以打开QQ、MSN等即时互动软件,如果学生在利用博客学习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立即通过QQ、MSN向老师提问。老师可以通过语音的方式回答学生,甚至还可以打开视频,通过微笑的表情、恰当的手势等对学生进行辅导,这样就完全可以产生像课堂一样的教学环境,学生也完全会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接受指导,又能摆脱课堂庄严肃穆的压抑气氛。
  
  (四)要积极去除博客本身所带有的消极、负面因素
  从本质上讲,博客就是一个个人网站,因此,它具有网站的一切优点,自然也避免不了网站的消极与负面的因素。在博客上发表的文字内容的随意性和自发性往往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侵害版权以及个人隐私等。博客虚拟性的特征通常会鼓励人们进行轻率的交流,教师利用博客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去除这些消极因素。老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尊严、保守学生的隐私,还要及时删除博客上的不良言论,并注意削弱由此带来的学生对博客教学的依赖等。如能这样,博客的教学功能将会被极大地发挥出来。
  
  责任编辑 陈合营
其他文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教师在有效的师幼互动中能发现幼儿的兴趣,了解幼儿的需要,创设适宜的环境,开展有效的活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下面以我班“图书博览会”开展的各个片段为例,对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的行为进行剖析。一、关注幼儿需要的师幼互动  《纲要》在五大领域的具体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由之路;兴国之路;发展之路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7)-08-0006-02    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为主题,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正确道路。党的十二大第一次确立了
摘要 英美等国辩诉交易以控辩双方为交易主体,被害人成为辩诉交易的旁观者,不利手被害人权利的维护和诉讼的公正。被害人容易二次受害。因此,在我国未来的辩诉交易制度中,应该给予被害人辩诉交易权,并借鉴恢复性司法的合理成分,在多方利益主体的博弈中促进社会的整体正义与和谐。  关键词 辩诉交易;被害人保护;诉讼公正;恢复性司法  中图分类号 D925.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7408(20
生活中的一事、一物、一景都有可能进入幼儿园课程,成为与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资源,赋予其教育价值,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我园以“基于资源开发利用的课程园本化实践案例研究”为主题,从专业视角来审视资源、课程、幼儿之间的关系,加强教师对幼儿、资源、课程的再学习、再认识,内化教育理念,引领教育实践。一、沉浸研讨话资源  我园根据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具体情况,着重展开沉浸式研讨,以资源为突破口,打开教育的思路
摘 要:作为现代开放式行政的重要手段之一,公众参与不仅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级政府的实践工作中,而且已在我国的立法中得到了逐步确认。然而,由于公众参与自身所固有的种种局限性,如果对于参与的主体、领域、方式、效力等环节不加控制,则有可能产生不良的行政结果。为了减少或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应当在对公众参与实践环节进行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施加必要的限定并形成制度规范,从而实现优化行政治理结构这一最终目的。
随着广大幼儿园教师知识观、课程观的改变,学前课程的价值取向正在进行着重心的转移,课程领导力属于每一个人,园本课程需要游戏化、生活化的创生性研究和实践。在深化课改的过程中我们鼓励教师记录学习故事,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建立链接,支持幼儿主动学习,尝试生发班级项目活动。  “锯锯钉钉厂”的案例发生在无锡市立人幼儿园大五班。该园是滨湖区一所农村幼儿园,是第一批江苏省课程游戏
[摘要]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本质上是人道社会,旨在真正实现人道目标。但马克思主义认定,伦理人道主义只是一种空想,因此,真正可行的人道主义、人道社会必须是科学历史观与价值观统一。而唯物主义历史观做到了科学的历史观与价值观的内在统一。这又是由于人道主义、人道目标是它的灵魂。这样,马克思把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化了。但这不是用科学社会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去消融人道主义,而是使人道主义具有
[摘要]劳伦斯文学创作的主题,试图以其独特的方式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机器文明对自然环境与人类和谐关系的破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危机和人的整体异化,强烈地呼唤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提出了人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才能获得最根本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机械化;罪恶;自然;和谐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7)10-0143-02 
摘要:法律制度的功能就在于减少不确定性,使人们对未来有明确行为预期,从而消解不确定性对社会合作的阻滞作用。《立法法》和《监督法》的法益目标正是通过确立非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变更原则,法律体系内部统一性原则,以及法律制度建构与法律制度运行的协调一致性原则,来建构并维护法律制度的稳定性。然而,在违宪审查机制、一般法律的实施监督机制和对于公民个人的监督权和异议权的保障三个方面,仍然存在显见的制度漏洞,直接
摘要:古代社会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的爆发,实质上是唐王朝危机管理体制削弱和唐玄宗危机意识缺失所导致的必然结果。研究这一问题可以为后世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危机管理案例。   关键词:安史之乱;唐玄宗;公共危机;管理意识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1)01-0110-03    唐玄宗李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