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星上的生命圈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1982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我们设想有一颗适宜居住的行星,它正绕着一颗离我们很遥远的恒星运转着。你大概自然而然地把它当成另一个地球了,只不过稍有变化:或许云更多一些,覆盖地表的海洋面积更大一些;或许山脉更高;或许植物不再是绿色而是红色;或许土著居民也是一副人的样子,只不过他们断发文身,衣着暴露……好吧,但是请先停一停。


  你的想象仅是想象,并没有什么事实根据。有充分的理由说明,最具孕育生命的潜力、并能被我们探测到的星球,很可能与地球极其不同。相反,这样的星球更可能看上去像巨大的眼球,并永远凝视着它的宿主恒星。
  让我们退一步想想。最易被找到的行星,往往是那些轨道距恒星较近的行星。最理想的情况是,我们能在这样一个位置找到一颗行星:它的轨道比地球轨道小,它绕转的恒星比太阳暗弱,因此它的温度与地球温度差不多。但轨道小也会有相应的劣势,距恒星近的行星受到的潮汐力更强。强潮汐力会改变行星的自转,使行星的倾角趋近于零。这就意味着该行星的赤道与它的轨道平面完全重合,即该行星被潮汐“锁定”了。正如图中所示,它朝向恒星的永远是同一侧。
  如果你站在这样一颗行星的表面,太阳将固定在太空中的某一个位置。面向恒星的半球永远处于白天,而另一半球则是无尽的黑夜。作为两个半球分界线的那个环状地带,永恒定格在日落景象中,那大概是宇宙中最浪漫的所在了。这个星球上最热的地方,是正上方对着恒星的那个点(也就是天文学术语称为“星下点”的地方)。地球上最热的地方在两条回归线之间移动,具体在哪一点取决于时间和季节。而在被潮汐力“锁定”的行星上,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固定的,最热的地方不会转移。如此一来,星球表面必然会有显而易见的差异:始终固定的最热点就像眼球的瞳孔。


  根据不同情况,有各种各样的眼球星。让我们举两个例子:热眼球星和冷眼球星。热眼球星位于距恒星较近的轨道上,这使得它总体来说比地球热。处于白天的一侧烈日炎炎,夜晚的那一侧却如死亡一般寒冷。日半球上水被煮沸,夜半球上水被冻结。然而,风会将水汽从日半球运送到夜半球,然后被冻起来。这样,星球上所有的水都被封存在夜半球巨大的冰层之中了。一侧是干燥的日半球,一侧是冰雪覆盖的夜半球。
  但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当冰层变得足够厚时,巨大的压力会使冰层融化。这会导致冰层向地势较低处流动,就如同地球上的冰川流动一样。如此一来,热眼球星夜半球上的厚厚冰盖延伸开,慢慢朝着日半球流去。可能会有几条涓涓细流,流到了有光的地方并且再一次被加热蒸发。在这个模型中,有风是必备的特征,水汽在夜半球的特定区域堆积成云。这样一颗两侧截然不同的星球,从外表来看真的很像一颗眼球。那些从夜半球流向日半球并最终被蒸发掉的涓流,看起来像极了眼球上的静脉。
  这样的热眼球星能住人吗?虽然日半球灼热干旱,夜半球极度寒冷,二者之间的区域却刚刚好!我们可以称之为生命圈——明暗、日夜的交界处,正是这样一个美妙的所在。生命圈的一侧以沙漠为界,另一侧以冰雪为界。源源不断的涓流从夜半球流向日半球,这些河流都流向同一方向。太阳永远固定在地平线的位置,这是一片永远沐浴在阳光下的区域。而且,生命圈的每一个地方都具有这些特征。你可以想象一下,沿河生长着各种植物,直到这些河流在日半球的某个地方被蒸发殆尽,植被也随之匿迹。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都以这种方式在生命圈内蔓延。大块冰盖的边缘很可能有山脉,因为冰雪覆盖的大陆往往被压得难以移动。


  再来说冰眼球星。虽然它的轨道远远大于热眼球星的轨道,因而热量供应不足,但冰眼球星也同样被潮汐锁定着。冰眼球星上一定有更为充足的水分,因为虽然夜半球被冰雪覆盖,但在星下点的位置上,来自恒星的热量足够融化冰雪,同时又不至于将其蒸发,而是使水分保持在液体状态。这实际就是在全球冰雪覆盖的地形之中的一个大水塘。表层是冰,其下则是海洋覆盖着的整个星球。这有点像木星的卫星欧罗巴,只是在冰壳上有个大洞。
  那么,你会想生活在冰眼球星上吗?水下生物可以在覆盖整个星球表面的海洋中生存,而地表生物则需要待在星下点位置的那个水塘附近。然而,水塘附近的生存条件是比较极端的:四周一片荒芜冰冷,同时又有来自恒星的强烈辐射。最佳的生存环境可能是水塘边缘的冰盖,那里显然有利于两栖动物的进化。
  但是,在冰眼球星上生活有一种潜在的危险。假如在某种情况下,星下点位置的那个水塘被冻结了,它将不太可能会被再次融化。在黑暗条件下,液态水会吸收射向它的绝大部分光线,但固体的冰会反射光线而不是吸收它们。所以,如果冰眼球星的海洋被冻住了,它从恒星那儿吸收到的能量就会减少很多,从而使整个星球变得更冷。这种反馈会将冰眼球星变成彻底的冰封状态,而且是一种不可逆的变化。
  热眼球星和冰眼球星都是极端的例子,但任何一个被潮汐锁定的行星,其日半球和夜半球都将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有可能源自云层聚集在某一特定的区域,也可能源自在日半球融化成水的冰,或是在夜半球冻结成冰的水,又或者是源自其他任何可能的原因。银河系可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眼球星!探索地外生命的工作很可能将在这些眼球星上取得开拓性的进展。
其他文献
英国生物学家杰克·霍尔丹斯曾认为,宇宙不仅比我们想象中怪异,而且其怪异程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这句充满诗意的话令人印象深刻,而且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但是我不同意这一点,因为每当人们发现宇宙中的一些新奇现象时,这句话总会毫不费力地误导人们将其想象成外星人的杰作。  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被称为快速射电暴的奇怪现象。这个最新的天文发现吸引了天文学家和媒体的注意,而且被一些人贴上“外星智慧杰作”的标签。 
期刊
物理学家想找到一个可以描述整个宇宙的理论,但在此之前,他们必须解决一些科学上最难解决的问题。  电影《万有理论》讲述了史蒂芬·霍金的故事。在这部电影中,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在讲述史蒂芬·霍金与其前妻简的故事,但也挤出了一点儿时间解释了一下霍金在物理学上都做了些什么。  当然了,霍金绝不缺乏雄心壮志,他是众多试图提出一种万有理论的物理学家中的一员。万有理论是指能够解释我们所处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的理论。阿尔
期刊
其他一些飞行员目击事件我都略过没看,而是翻看了一起我曾亲自核查过的事件。那起事件发生的时间离现在稍微近点,两位观察者中午时分近距离观察到一个圆顶的碟状物体。两位观察者中有一位名叫威廉·鲍威尔,来自宾夕法尼亚州拉德纳市,是一位拥有18 000小时超长飞行经验的飞行员。1966年5月21日下午,他载着穆里尔·麦克克拉夫小姐在他的庄园上空飞行时,看到了一个飞行器。刚开始,该物体似乎跟随一架海军飞机一起飞
期刊
我们注定在劫难逃,不会永存。为了繁衍、维持和生存,我们付出的一切努力必将付诸东流。我们或许能理清气候的变化,能解除核武器的威胁,能终结艾滋病的肆虐,但是,我们无法改变人类自身的命运,正如白天过后注定是黑夜一样。  一切都是宇宙的物理规律。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有着固定的寿命。一切都注定毁灭,也许葬身火海,也许垂死挣扎直至命丧热寂。星球都将消亡,膨胀扩大的宇宙将成为一个浩瀚、黑暗并且冰冷的天地,毫无生气
期刊
目前的宇宙学界,又让黑洞成了新宠。黑洞究竟是什么,谁也没有见过,而且根本是看不到的。严格说来,它是一个理论上的产物。但现代科学相信它的存在,这是从它极强的引力效应中验证到的。  1916年,爱因斯坦建立了他的广义相对论。实质上,这是一种新的引力理论,当时极为轰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代物质文明,是建立在两大物理理论——相对论和量子论——基础上的。  就在广义相对论发表几个月后,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史
期刊
1990年2月的寻常一天,在距离太阳60亿千米的地方,奔向广袤宇宙深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调转相机,打开窄视镜片,拍摄了一组快照。  传感器的微小像素点记录下了电荷的异常增高。就在太阳的眩影、衍射光线和电子噪音之间,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光点。它是茫茫宇宙中一个无足轻重、小之又小的光点,微微泛着淡蓝色的光。  这颗小小的尘埃,就是我们的地球,是宇宙40亿年复杂而混乱的历史进程中令人惊奇的意外成果。那天
期刊
图为神经胶质细胞的双光子荧光图像, 放大倍数为400倍。神经系统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两种细胞组成,其中胶质细胞主要扮演提供支撑、供给营养、维持环境及提供绝缘的角色。在人脑中,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比例估计约为10∶1。
期刊
红脚隼是一种随季节远距离迁徙的鸟类。虽然成群迁徙,但个体还是喜欢保持一定程度的个人空间。即使相互亲近,往往是成双成对的伴侣关系,或是成鸟与幼鸟的亲缘关系。摄影师已经观察这三只隼好几天了,它们的关系令人费解。一只灰色雌隼和两只壮年雄隼待在一起,而且常有亲密举止,比如相互用嘴整理羽毛。图中的瞬间是一只雄隼用它的爪子轻轻推动雌隼,并飞起来给第三只隼挪地方。
期刊
公众能了解到的动物保护方面的消息,往往是“某某动物濒临灭绝”,以为这就是最大的问题。这种触目惊心的标题往往令人激动,但这会产生误导。其实,动物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不是物种减少,而是野生动物数量减少,有时甚至是数量锐减,这会威胁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  从物种面临灭绝危险的角度来看物种保护的每一个问题,就显得这些问题简单而且相互之间通常没有关联性。更糟糕的是,听说物种受到灭绝的威胁会使人情绪化,觉得
期刊
生命的长度能否超越人类已知的范畴?生命能否延续至数亿年?科学家探测到的星系越来越古老,这似乎预示着发现处于宜居带的古老行星已指日可待。研究人员表示,对研究古代生命的居住习性和发展演化而言,了解系外行星上是否有可能存在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1月,蒂亚戈·坎潘特(英国伯明翰大学研究员,从事星震学研究)带领的团队宣布,他们发现了5颗小型岩质行星,位于一颗古老的恒星周围。这颗恒星是美国航空航天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