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市级公开课比赛活动中。几位老师共同执教了肖复兴的散文《窗前的母亲》。精彩纷呈的语文课以及专家高屋建瓴的点评带给我很多收益,我颇受启发,也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如何教好叙事类散文。
写人叙事类散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几位教师都从母亲人物形象入手,让学生快速测览课文,思考母亲在窗前干什么,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并让学生找出文中刻画母亲形象最让你动情的语句,认真品读赏析。从听者角度,我感觉几位老师的课过多纠缠于分析母亲是怎样一个人以及让学生感受什么是母爱。从学生反应来看,他们并没有深入地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母亲的愧怍之情,即使有的也是给人蜻蜓点水之感。我认为教学此类散文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的情感呢?
一、联系写作背景
任何文学作品都要表达作者的感情,而写人叙事类散文是最容易让读者看到作家性情肺腑的一类。要想准确体味并把握作者的情感。我们首先要清楚作者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下写出这篇文章的,当时的心境又如何。读《窗前的母亲》我们应该了解到作者跟母亲生活了三十几年,却从来没有想过为老人家写些什么,直到母亲去世,作者才想起母亲的许多事情,才发现母亲是那样可亲可敬,母亲是他宝贵的财富,才有了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学生才能初步感知到作者对母亲的愧怍之情。如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藤野先生》等散文,也应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进而体会作者情感,把握作品主旨。这一环节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前上网查资料或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展示。了解写作背景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情感的第一步。
二、赏析人物形象
不管何种类型的散文,都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情达意。它能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心世界、情绪变化、心理体验表现得形象生动。感知人物形象是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要真正读懂这类散文,把握作者的情感历程,赏析人物必须不可少。几住老师都从赏析母亲人物形象入手。让学生感知母亲是怎样一个人以及母爱子的深厚。文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很容易把握,遗憾的是有些老师没有注意人物形象与作者情感的结合。如“其实,母亲早就老眼昏花,不过是凭感觉而已,可她的感觉从来都十拿九稳,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现在家门的后面,替我们早早地打开门”这段,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母亲总能及时打开门是感觉灵敏吗?为什么她的感觉总十拿九稳呢?此处定能激起千层浪,学生不难析出真正的原因是母亲一直在细听感觉着屋外的动静,在无数次错开了门之后才有了开门的十拿九稳。对人物形象做了深入准确的把握,学生才能够发现作者在母亲去世后才体会到母亲对他的爱,溢满字里行间的原来是这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自责、愧疚、痛心之情。感知人物形象是准确体会作者情感的第二步。
三、揣摩推敲语言
文学是语言艺术,散文的语言美在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好的作品作者都会在遣词造句上下一番工夫来表达他的情感滋味和作品的神韵。写人叙事类散文的语言美一般美在质朴平实,它的美感如同兰花般散发出淡淡的幽香,需要我们细心揣摩咀嚼方能触摸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读出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读到作者试图通过文本表达的意义,从而领会作家思想情感的意义和情味。《窗前的母亲》语言平淡朴素,这种淡笔揣浓情的写法要读者对作品的语言文字反复地摩挲与掂量。如第八段,可让学生抓住“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联想”、“不是过去平房时的陈芝麻烂谷子,就是……”、“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等词句反复精研细读,思考作者当时听母亲讲这些时是怎样的心情。学生不难读出对母亲的厌烦。“要是把这些都写下来。那才是真正的意识流呢”,我们让学生抓住“意识流”思考这里带有一种怎样的味道。通过朗读、研磨,学生会在这调侃的语调中发现作者对母爱的不甚理解。让学生大声朗读文章末尾两个“我才明白”句,特别是指导学生重读两个“才”字。学生自然能悟出作者曾对母爱的不耐烦而流露出的愧怍之情。揣摩语言文字获得答案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的反刍,是体会作者情感历程的必经之路。这一过程,我们能让学生触摸到作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使学生与作者的_心灵碰撞飞扬。
四、进行人文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对润读教学提出的目标中指出: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熏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就是要加厚学生人文素养的底蕴,因此,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整体文化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慈善美好的情怀要有机充分地落实。就《窗前的母亲》这篇文章来说,人文熏陶的立足点应放在作者身上,析作者更是本篇教学的重点。分析作者情感的过程,最易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相对吻合,这是学生自身思想性情陶冶的过程。作者为什么愧疚自责呢?这是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良知在促使他内省,因为内心有不能平之情才写下这篇散文,以唤起读者对亲人的珍惜与关爱。人文熏陶点要求我们对教材的研究侧重放在作者身上,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情感教育,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源泉,发挥以情感人的作用。在学生与作者心是碰撞的过程中,把人性真善美的种子播种在他们心中。
“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上所述是一次公开课带给我的收益,根据写人叙事类散文的个性特点,教学这类散文还是有路径可探求。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可忽略这个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的情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丰利中学)
写人叙事类散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几位教师都从母亲人物形象入手,让学生快速测览课文,思考母亲在窗前干什么,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并让学生找出文中刻画母亲形象最让你动情的语句,认真品读赏析。从听者角度,我感觉几位老师的课过多纠缠于分析母亲是怎样一个人以及让学生感受什么是母爱。从学生反应来看,他们并没有深入地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母亲的愧怍之情,即使有的也是给人蜻蜓点水之感。我认为教学此类散文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的情感呢?
一、联系写作背景
任何文学作品都要表达作者的感情,而写人叙事类散文是最容易让读者看到作家性情肺腑的一类。要想准确体味并把握作者的情感。我们首先要清楚作者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下写出这篇文章的,当时的心境又如何。读《窗前的母亲》我们应该了解到作者跟母亲生活了三十几年,却从来没有想过为老人家写些什么,直到母亲去世,作者才想起母亲的许多事情,才发现母亲是那样可亲可敬,母亲是他宝贵的财富,才有了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学生才能初步感知到作者对母亲的愧怍之情。如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藤野先生》等散文,也应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进而体会作者情感,把握作品主旨。这一环节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前上网查资料或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展示。了解写作背景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情感的第一步。
二、赏析人物形象
不管何种类型的散文,都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情达意。它能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心世界、情绪变化、心理体验表现得形象生动。感知人物形象是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要真正读懂这类散文,把握作者的情感历程,赏析人物必须不可少。几住老师都从赏析母亲人物形象入手。让学生感知母亲是怎样一个人以及母爱子的深厚。文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很容易把握,遗憾的是有些老师没有注意人物形象与作者情感的结合。如“其实,母亲早就老眼昏花,不过是凭感觉而已,可她的感觉从来都十拿九稳,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现在家门的后面,替我们早早地打开门”这段,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母亲总能及时打开门是感觉灵敏吗?为什么她的感觉总十拿九稳呢?此处定能激起千层浪,学生不难析出真正的原因是母亲一直在细听感觉着屋外的动静,在无数次错开了门之后才有了开门的十拿九稳。对人物形象做了深入准确的把握,学生才能够发现作者在母亲去世后才体会到母亲对他的爱,溢满字里行间的原来是这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自责、愧疚、痛心之情。感知人物形象是准确体会作者情感的第二步。
三、揣摩推敲语言
文学是语言艺术,散文的语言美在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好的作品作者都会在遣词造句上下一番工夫来表达他的情感滋味和作品的神韵。写人叙事类散文的语言美一般美在质朴平实,它的美感如同兰花般散发出淡淡的幽香,需要我们细心揣摩咀嚼方能触摸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读出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读到作者试图通过文本表达的意义,从而领会作家思想情感的意义和情味。《窗前的母亲》语言平淡朴素,这种淡笔揣浓情的写法要读者对作品的语言文字反复地摩挲与掂量。如第八段,可让学生抓住“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联想”、“不是过去平房时的陈芝麻烂谷子,就是……”、“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等词句反复精研细读,思考作者当时听母亲讲这些时是怎样的心情。学生不难读出对母亲的厌烦。“要是把这些都写下来。那才是真正的意识流呢”,我们让学生抓住“意识流”思考这里带有一种怎样的味道。通过朗读、研磨,学生会在这调侃的语调中发现作者对母爱的不甚理解。让学生大声朗读文章末尾两个“我才明白”句,特别是指导学生重读两个“才”字。学生自然能悟出作者曾对母爱的不耐烦而流露出的愧怍之情。揣摩语言文字获得答案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的反刍,是体会作者情感历程的必经之路。这一过程,我们能让学生触摸到作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使学生与作者的_心灵碰撞飞扬。
四、进行人文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对润读教学提出的目标中指出: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熏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就是要加厚学生人文素养的底蕴,因此,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整体文化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慈善美好的情怀要有机充分地落实。就《窗前的母亲》这篇文章来说,人文熏陶的立足点应放在作者身上,析作者更是本篇教学的重点。分析作者情感的过程,最易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相对吻合,这是学生自身思想性情陶冶的过程。作者为什么愧疚自责呢?这是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良知在促使他内省,因为内心有不能平之情才写下这篇散文,以唤起读者对亲人的珍惜与关爱。人文熏陶点要求我们对教材的研究侧重放在作者身上,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情感教育,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源泉,发挥以情感人的作用。在学生与作者心是碰撞的过程中,把人性真善美的种子播种在他们心中。
“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上所述是一次公开课带给我的收益,根据写人叙事类散文的个性特点,教学这类散文还是有路径可探求。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可忽略这个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的情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丰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