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备课是教育之始,备课的观念及具体操作方法是教学的前提。要想上好课,就得备好课,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和新课标的实施,怎样才能备好课,就成为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个尤为重要的课题。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虽然着重或重点要求追求教学质量,反对做秀似的表演。但教师如果能够通过自身语文素养的展示来表现语文这门学科的魅力,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做到一定不要丢弃课堂的主人——学生,同时,一定要弄清备课的含义,背什么?二者兼顾缺一不可。
【关键字】 学生 兴趣 讲解 语言 调动 备课 阅读 素养
备课是教育之始,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备课的观念及具体操作方法是教学的前提。由于每个人看问题的立场不同,观点不同,要想上好课,就得备好课。怎样才能备好课呢?不同的专家可能有不同的理论,不同的老师也可能有不同的经验。也正因为如此,在对于怎样才能备好课的思考与探讨中,大家产生了在思想上的激烈碰撞,与个性上的飞扬。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和新课改的实施,为了追求更好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要在课前下大力气去研读课本,研究作者创作的背景,设计教学语言、环节、训练重点等等。也就是要认真的去备好课。然而我们在这样费尽心思的备课过程中,却往往忽略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学生,忘了在心里问一问我们精心准备的教学大餐学生们会喜欢吗?
一、教师要想,我们对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吗?
好奇是儿童天性,他们是一个个发现者、探究者。因此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让所设计的问题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他们就能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并投入到对文本的学习当中去。例如,对学生喜欢的科普类说明文,而教师往往却不喜欢上,原因之一就是学生不喜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体验不到教学的成就感。久而久之,此类文章的教学就形成了一种不良循环——课前学生喜欢,但上课时学着学着便开始讨厌这篇文章了。那怎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呢?
其实,只要我们在备课时想一想:学生喜欢自己是以什么角色学习这样的文章,尴尬的教学局面就完全可以避免。例如:科普说明文,可结合不同文本的特点与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可让学生改变角色来学习这几篇文章。如在《海底世界》一文的学习中,让学生当海底探险家,畅游海底,与海底的生物对话,了解海底生物的习性和特点。而《猫》一文的学习中,让学生当摄影师,品读文章语言的过程,就像用手中的摄像机拍摄猫的静态、动态的照片。在《未来的房屋》一文中,可让学生当发明家,在充分学习文章的构段方式,品析语言特点之后,让小发明家先介绍自己的“发明”,然后在当原创发明家,自己发明创造一种新型的房屋。在《假如没有灰尘》一文中,则可以让学生当太空侦探,请学生分陆、空两个小分队分头调查,并拟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
二、教师要想,我们的讲解能提升学生的兴趣吗
随着“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的教学观念深入人心,教师开始引入一些整合过程的课外内容。这当然没错,但备课时我们想到过这些整合的资料学生会感兴趣吗?例如,教学《向命运挑战》一课时,如早早提出“文中描写的飞蛾和香瓜还有没有特别的含义?”学生往往会面面相觑,不得要领,此时如果教师提示作者杏林子的生平资料,学生就会明白了。在学生享受顿悟所带来的欣喜的瞬间,就以说明课堂内容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了。之后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交流体会就会水到渠成了。
三、教师要想,我们的教学语言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呢?
学生喜欢清新如风的教学语言;喜欢诗意唯美的教学语言;喜欢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当我们为了一句苦苦觅得的过渡语言而激动时,要问一问自己,这样的语言学生能听懂吗?
对学生而言,长期美妙的教学语言熏陶,既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又是一种语言的习得。但不一定是教师的语言水平越高,其所教的学生语言水平也就越高。两者虽然存在必然的联系,但有时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并不成正比。原因是教师滔滔不绝的慷慨陈词,既占用了大量的学生发言时间,同时又会在一定层面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担心自己说的不如老师说的好。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精心思考教学语言的魅力,还要思考怎样才能使教学的语言更具有时效性。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虽然着重或重点要求追求教学质量,反对做秀似的表演,但教师可以通过自身语言素养的展示来体现语文这门学科的无穷的魅力,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做到一定不要丢弃课堂的主人——学生,同时,一定要弄清备课的含义,备什么? 二者兼顾缺一不可。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虽然着重或重点要求追求教学质量,反对做秀似的表演。但教师如果能够通过自身语文素养的展示来表现语文这门学科的魅力,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做到一定不要丢弃课堂的主人——学生,同时,一定要弄清备课的含义,背什么?二者兼顾缺一不可。
【关键字】 学生 兴趣 讲解 语言 调动 备课 阅读 素养
备课是教育之始,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备课的观念及具体操作方法是教学的前提。由于每个人看问题的立场不同,观点不同,要想上好课,就得备好课。怎样才能备好课呢?不同的专家可能有不同的理论,不同的老师也可能有不同的经验。也正因为如此,在对于怎样才能备好课的思考与探讨中,大家产生了在思想上的激烈碰撞,与个性上的飞扬。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和新课改的实施,为了追求更好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要在课前下大力气去研读课本,研究作者创作的背景,设计教学语言、环节、训练重点等等。也就是要认真的去备好课。然而我们在这样费尽心思的备课过程中,却往往忽略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学生,忘了在心里问一问我们精心准备的教学大餐学生们会喜欢吗?
一、教师要想,我们对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吗?
好奇是儿童天性,他们是一个个发现者、探究者。因此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让所设计的问题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他们就能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并投入到对文本的学习当中去。例如,对学生喜欢的科普类说明文,而教师往往却不喜欢上,原因之一就是学生不喜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体验不到教学的成就感。久而久之,此类文章的教学就形成了一种不良循环——课前学生喜欢,但上课时学着学着便开始讨厌这篇文章了。那怎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呢?
其实,只要我们在备课时想一想:学生喜欢自己是以什么角色学习这样的文章,尴尬的教学局面就完全可以避免。例如:科普说明文,可结合不同文本的特点与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可让学生改变角色来学习这几篇文章。如在《海底世界》一文的学习中,让学生当海底探险家,畅游海底,与海底的生物对话,了解海底生物的习性和特点。而《猫》一文的学习中,让学生当摄影师,品读文章语言的过程,就像用手中的摄像机拍摄猫的静态、动态的照片。在《未来的房屋》一文中,可让学生当发明家,在充分学习文章的构段方式,品析语言特点之后,让小发明家先介绍自己的“发明”,然后在当原创发明家,自己发明创造一种新型的房屋。在《假如没有灰尘》一文中,则可以让学生当太空侦探,请学生分陆、空两个小分队分头调查,并拟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
二、教师要想,我们的讲解能提升学生的兴趣吗
随着“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的教学观念深入人心,教师开始引入一些整合过程的课外内容。这当然没错,但备课时我们想到过这些整合的资料学生会感兴趣吗?例如,教学《向命运挑战》一课时,如早早提出“文中描写的飞蛾和香瓜还有没有特别的含义?”学生往往会面面相觑,不得要领,此时如果教师提示作者杏林子的生平资料,学生就会明白了。在学生享受顿悟所带来的欣喜的瞬间,就以说明课堂内容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了。之后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交流体会就会水到渠成了。
三、教师要想,我们的教学语言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呢?
学生喜欢清新如风的教学语言;喜欢诗意唯美的教学语言;喜欢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当我们为了一句苦苦觅得的过渡语言而激动时,要问一问自己,这样的语言学生能听懂吗?
对学生而言,长期美妙的教学语言熏陶,既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又是一种语言的习得。但不一定是教师的语言水平越高,其所教的学生语言水平也就越高。两者虽然存在必然的联系,但有时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并不成正比。原因是教师滔滔不绝的慷慨陈词,既占用了大量的学生发言时间,同时又会在一定层面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担心自己说的不如老师说的好。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精心思考教学语言的魅力,还要思考怎样才能使教学的语言更具有时效性。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虽然着重或重点要求追求教学质量,反对做秀似的表演,但教师可以通过自身语言素养的展示来体现语文这门学科的无穷的魅力,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做到一定不要丢弃课堂的主人——学生,同时,一定要弄清备课的含义,备什么? 二者兼顾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