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区域贸易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自由贸易组织的建立,使得各国经济在自由贸易的开放性大市场中受益。中日韩FTA的建立对于三国而言不仅能够在三国之间建立自贸区,而且从长远意义上讲更是对三国经济潜力的发挥,带给三国更多的机遇,也为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带来稳定。虽然目前谈判阻碍重重,但三国更应该把握存在的契机,站在共同发展,共赢的立场上,为中日韩FTA的实现做出努力和理解。
【关键词】自由贸易;中日韩;FTA
一、中日韩三国贸易发展现状
(一)中日韩贸易统计数据分析
自2009年以来,中日韩三国的贸易量逐步上升,中国成为韩国的最大出口国,是日本的最大逆差国,且从数据显示中,中国与日本的贸易逆差不断拉大,三国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也在不断深化。同时,也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贸易结构的特征:贸易的不均衡。
日本居欧盟、美国、东盟之后,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续为第五大出口市场,但将1993年以来保持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地位让于欧盟。
如按日方统计,2011年日中贸易总额为3449.6亿美元,同比增长14.3%,占日本外贸总额的20.6%,比上年减少0.1个百分点,这是自1990年以来,对华贸易占日本外贸总额的比重首次出现下降,主要原因是日本地震后核电停摆,火力发电需求猛增,进口原油、天然气量价齐升,第四、第五大进口来源国沙特和阿联酋占进口比重骤然增加导致。日本对中国出口1614.7亿美元,同比增长8.3%,占日本出口总额的19.7%,比上年增加0.3个百分点;日本自中国进口1834.9亿美元,同比增长20.1%,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1.5%,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受东日本大地震影响导致出口放缓,自华进口增幅2005年来时隔6年首次高于对华出口增幅。中国续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目前为止,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出口目的地。
(二)中日韩主要贸易商品构成类别
表中商品类别根据2009年日韩两国与我国的五类主要贸易商品依次对比2009-2012年中这些商品的进出口总值。
中日韩三国在贸易商品中主要以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光学、钟表、医疗设备,运输设备,陶瓷;玻璃,家具、玩具、杂项制品,塑料、橡胶,矿产品及其他商品构成。其中机电产品和贱金属制品的贸易量居于前列,其次是化工,纺织品及原料的贸易量也随着国际原材料价格的原因不断变化,其他商品的贸易量涨幅趋于小幅波动。
中国在对外贸易进出口的统计中,我国对外的重点商品有服装、猪肉、农产品、高新产品、机电产品。按国别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对日本的服装、农产品的出口项目中所占了很大比重,占重点商品进出口统计排名的前列,其次是美国、中国香港、韩国。在2012年11月,中国对日本的服装出口为2045126.85万美元,对美国出口为2655828.36万美元;同时中国对日本的农产品出口达到1097082.09万美元,排名首位,美国以645490.80万美元位于第二,韩国以371100.21万美元居第四。由此可见,中日韩在国际贸易中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
中日韩三国在地理因素上存在的优势以及三国在利益需求中的共同点使得三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找到方向,贸易上的紧密联系是无可替代的,长久以来的贸易合作关系也为中日韩FTA的建立提供了有力证明。
二、中日韩FTA谈判的进展
自2002年的三国首脑会议上,我国首次提出签署三国FTA计划。之后至2009年的时间里,各个民间组织也在为FTA做出努力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2010年至2011年,进入“官产学”联合研究阶段。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恶化,三国领导人一致决定加快谈判进度,2010年5月进入官方、产业界、专家对中日韩FTA可行性的共同研究阶段。2012年11月20日,在柬埔寨金边召开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中日韩三国经贸部长举行会晤,宣布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2011年,中日韩三国经济总量已达14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五分之一。继欧洲经济共同体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第三大经济圈建设由此启动“机制化”第一步。酝酿十年、一波三折的中日韩FTA(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终于进入新的起点。据中国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中日韩自贸区建成将使中国GDP提高2.9%、日本提高0.48%、韩国提高3.05%。
目前中日韩三国皆因欧美市场萎缩而使得出口受到影响,这使得中日韩三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也证明了加强中日韩经贸合作的必要性。受中日钓鱼岛及日韩独岛风波影响,2012年10月初,有关中日韩FTA谈判启动筹备工作,事实上已经暂停。不过随着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三国深化经贸合作的必然选择,更是人心之所向。
在2012年11月20日,中日韩召开工作磋商会议,讨论中日韩自贸区第一轮谈判的有关筹备事宜。2013年5月,中日韩自贸区第四轮谈判已经结束,将迎接第五轮谈判,并且按照最新的谈判时间表,2014年底之前自贸区谈判有望最终达成协定。谈判内容主要集中在货物贸易降税的模式、服务贸易、投资,其它的异地谈判也将全面开展。
三、建立中日韩FTA的制约因素
(一)日韩农产品贸易保护
日韩在农产品降税中面临着许多困难,消除农产品关税将给日韩带来不小的冲击,日韩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对国内农业给予高度的保护和补贴。从补贴额占农民收入的比例来看,韩国远高于欧盟、日本和美国:韩国的相应比例为63%、日本为53%、欧盟为32%、美国为11%。正因为日本和韩国一直对农业过度的保护才使得两国的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相比之下,中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更好的性价比优势。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报告,日本和韩国的大米(或者稻谷)价格分别为中国的12倍和6倍,大豆价格分别为中国的8倍和7倍。去年中国向日本出口农产品达109.9亿美元,同比增长20.2%。对韩国的农产品出口额达到41.7亿美元,同比增长18.3%。日韩两国农产品出口在2011年合计占我国农产品总出口25.2 %。日本农林水产省研究报告指出,若废除农产品关税,将对日本农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二)中国面临的产业调整困难
FTA谈判的难点,还在于金融服务、电信、钢铁机械、汽车、化工等敏感行业。日韩希望中国开放这些行业,但其提出的“准入前国民待遇”与现行中国体制冲突。例如,中国的化工、汽车、机械等行业相对于日韩处于竞争劣势,在与日韩建立FTA后可能面临进口冲击。这些敏感产业是中国与日韩建立自由贸易区(FTA)面临的主要障碍。中日韩三国化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都不强,但是三国之间相比较,中国要明显弱于日本和韩国。从化工产品的双边贸易看,中国对日本和韩国都是大量逆差,而且逆差值呈快速扩大趋势。
(三)相互间信任缺失
中日两国矛盾从日本侵略中国开始到目前白炽化的钓鱼岛争端。韩日之间的领土争端独岛之争。领土主权问题历来是国家关系中最敏感的神经,不仅仅涉及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也隐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没有彼此的政治互信,自贸区的内容也难以充实。而中日韩之间缺乏的恰恰是信任,尤其是在2012年,领土争端成为中日、日韩关系的障碍。在2012年11月26日,日本内阁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日本国民对除中韩以外的国家的好感度在提高,而对中国的好感度降至1978年有调查以来的新低,对韩国的好感度降至1997年以来的新低。可见,政治的不信任是中日韩三国自贸区的最大障碍。此外,中日韩之间各自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国情的差异,这些都成为了影响中日韩FTA进程的阻碍因素。
(四)外部的压力
令日本、韩国选择更多保留的因素还在于美国的态度。众多有关中日韩FTA谈判的讨论中,美国因素都是不可回避的一环,美国作为东亚各国最大的海外市场,美国的态度为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带来“更多的复杂变数”。出于美国方面的政治压力,鉴于日本、韩国同美国的同盟关系,且美国着力推行其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谈判,美国可能会在中日韩FTA谈判中施压日韩,令其无法同中国形成新的或大规模的协议。由于日韩在东亚战略上对美国的依赖使得日韩对于发展与东北亚区域之间的合作积极性也受到极大的影响。
四、建立中日韩FTA的促进方案
在建立FTA的初期阶段,中日韩所面临的困难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层次不同,构成了一定的难度。但根据地区一体化战略出发,三国应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自由贸易来促进三国的关系,也同时增进经济的交流。
(一)农业问题,应该本着取长补短的原则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向来都难以回避农业问题。中日韩间合作应将成本价格优势和产品质量优势结合在一起,这也是东亚中日韩之间可能形成农产品的水平分工的基础。也就是说,日本、韩国的优质农产品可以部分出口到中国,占领中国的部分高端市场;而中国的农产品则可以以价格优势出口到日本和韩国。同时,中国也将积极制定合理的农产品出口价格,消除贸易自由化障碍,来促进中日韩三国间农业贸易平衡。
在中日韩之间,中国相对日韩的农业具有优势,但其他产业也存在着弱势。在FTA签署的初期,应该暂时搁置或分阶段性的对大米等高敏感度的农产品市场的开放问题,承认动植物检疫等非关税措施限制交易的问题。建立农贸信息共享平台,对于各国的非关税壁垒的技术事项予以协调订立标准并公布。加强三国之间关于动植物检疫、通关、规格、标识、标准等问题的协调,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增加区域内交易量。对于应对农贸产品安全问题,三国应制定适当的区域内食品安全系统及管理方案,加强动植物检疫,生产、交易,技术等方面的合作。
(二)产业合作方面,应该借鉴欧盟的水平分工模型
在优势互补的同时使各国的资源水平达到均衡。在发展汽车、半导体、机械、石化等产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各部门之间的竞争,同时应借鉴日本在面对石油危机时期1960年代发展科技立国的先进技术和政策。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在竞争的同时达到各国之间的合作以共同推进东亚地区的产业升级战略。我国的企业要深化并加强企业管理和营销理念。加强民营企业和个人的直接投资力度。更加重视市场和技术进步,只有技术进步才可以使产品获得品牌竞争优势。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带来的市场更进一步的开放。企业在面临国际市场的挑战时不能淡化国内的市场需求,要立足于本国消费市场结合跨国公司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模式,结合市场研发与营销,找出本国市场与国外市场的需求的差异。创造出一条适合本国与国际环境的发展道路,结合产品的不同层次,开拓不同的国际市场资源。与此同时,中国面临的技术资源的短缺和廉价劳动力的协调问题也会随着中国市场的开放以及日韩技术力量的支持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从而合理分配了各国的比较优势,也使得制造成本大大降低。从而扩大产品在东亚市场上的影响力。
(三)政府加强制度的订立,促进贸易发展
对于政府的任务,目前应适当积极的为自贸区的建立构建良好的合作环境,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打破政治僵局。在签署FTA后,要加大力度和创建良好的竞争环境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充分有效利用资源,合理分配资源,将市场信息透明化,自由化,积极稳妥地加快资本项目放开的步伐,并防止由此产生的资金外流,使得市场运作根据实际需求更加灵活。与此同时,也应考虑市场应对争端的机制,要加强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支持力度,包括组织对象国的研究,制定保护协定,利用驻外机构,国外商会等为中小企业开展国外的业务服务,处理争端。建立一个适应当下经济发展和市场运行模式的有效机制来解决市场及国别贸易之间国际争端。更好的维护市场秩序与各国的利益,应该在发展自有贸易的同时受到合理有效的制度保护,并通过自由贸易的发展来逐步放宽或灵活修改制度的建立以更好的适应自由贸易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商务部网国别报告.2012年韩国货物贸易及中韩双边贸易概况[R].北京: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2013.
[2]商务部.对外贸易重点商品进出口分国别统计[DB/OL].商务数据中心.2012,11.
[3]驻日本经商参处.中日贸易合作现状[R].北京:商务部.2012.
[4]包畅.中国将用实际行动促进中日韩农业贸易平衡[EB/OL].:中国日报网国际财经,2012,05(15).
【关键词】自由贸易;中日韩;FTA
一、中日韩三国贸易发展现状
(一)中日韩贸易统计数据分析
自2009年以来,中日韩三国的贸易量逐步上升,中国成为韩国的最大出口国,是日本的最大逆差国,且从数据显示中,中国与日本的贸易逆差不断拉大,三国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也在不断深化。同时,也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贸易结构的特征:贸易的不均衡。
日本居欧盟、美国、东盟之后,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续为第五大出口市场,但将1993年以来保持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地位让于欧盟。
如按日方统计,2011年日中贸易总额为3449.6亿美元,同比增长14.3%,占日本外贸总额的20.6%,比上年减少0.1个百分点,这是自1990年以来,对华贸易占日本外贸总额的比重首次出现下降,主要原因是日本地震后核电停摆,火力发电需求猛增,进口原油、天然气量价齐升,第四、第五大进口来源国沙特和阿联酋占进口比重骤然增加导致。日本对中国出口1614.7亿美元,同比增长8.3%,占日本出口总额的19.7%,比上年增加0.3个百分点;日本自中国进口1834.9亿美元,同比增长20.1%,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1.5%,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受东日本大地震影响导致出口放缓,自华进口增幅2005年来时隔6年首次高于对华出口增幅。中国续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目前为止,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出口目的地。
(二)中日韩主要贸易商品构成类别
表中商品类别根据2009年日韩两国与我国的五类主要贸易商品依次对比2009-2012年中这些商品的进出口总值。
中日韩三国在贸易商品中主要以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光学、钟表、医疗设备,运输设备,陶瓷;玻璃,家具、玩具、杂项制品,塑料、橡胶,矿产品及其他商品构成。其中机电产品和贱金属制品的贸易量居于前列,其次是化工,纺织品及原料的贸易量也随着国际原材料价格的原因不断变化,其他商品的贸易量涨幅趋于小幅波动。
中国在对外贸易进出口的统计中,我国对外的重点商品有服装、猪肉、农产品、高新产品、机电产品。按国别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对日本的服装、农产品的出口项目中所占了很大比重,占重点商品进出口统计排名的前列,其次是美国、中国香港、韩国。在2012年11月,中国对日本的服装出口为2045126.85万美元,对美国出口为2655828.36万美元;同时中国对日本的农产品出口达到1097082.09万美元,排名首位,美国以645490.80万美元位于第二,韩国以371100.21万美元居第四。由此可见,中日韩在国际贸易中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
中日韩三国在地理因素上存在的优势以及三国在利益需求中的共同点使得三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找到方向,贸易上的紧密联系是无可替代的,长久以来的贸易合作关系也为中日韩FTA的建立提供了有力证明。
二、中日韩FTA谈判的进展
自2002年的三国首脑会议上,我国首次提出签署三国FTA计划。之后至2009年的时间里,各个民间组织也在为FTA做出努力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2010年至2011年,进入“官产学”联合研究阶段。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恶化,三国领导人一致决定加快谈判进度,2010年5月进入官方、产业界、专家对中日韩FTA可行性的共同研究阶段。2012年11月20日,在柬埔寨金边召开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中日韩三国经贸部长举行会晤,宣布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2011年,中日韩三国经济总量已达14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五分之一。继欧洲经济共同体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第三大经济圈建设由此启动“机制化”第一步。酝酿十年、一波三折的中日韩FTA(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终于进入新的起点。据中国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中日韩自贸区建成将使中国GDP提高2.9%、日本提高0.48%、韩国提高3.05%。
目前中日韩三国皆因欧美市场萎缩而使得出口受到影响,这使得中日韩三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也证明了加强中日韩经贸合作的必要性。受中日钓鱼岛及日韩独岛风波影响,2012年10月初,有关中日韩FTA谈判启动筹备工作,事实上已经暂停。不过随着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三国深化经贸合作的必然选择,更是人心之所向。
在2012年11月20日,中日韩召开工作磋商会议,讨论中日韩自贸区第一轮谈判的有关筹备事宜。2013年5月,中日韩自贸区第四轮谈判已经结束,将迎接第五轮谈判,并且按照最新的谈判时间表,2014年底之前自贸区谈判有望最终达成协定。谈判内容主要集中在货物贸易降税的模式、服务贸易、投资,其它的异地谈判也将全面开展。
三、建立中日韩FTA的制约因素
(一)日韩农产品贸易保护
日韩在农产品降税中面临着许多困难,消除农产品关税将给日韩带来不小的冲击,日韩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对国内农业给予高度的保护和补贴。从补贴额占农民收入的比例来看,韩国远高于欧盟、日本和美国:韩国的相应比例为63%、日本为53%、欧盟为32%、美国为11%。正因为日本和韩国一直对农业过度的保护才使得两国的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相比之下,中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更好的性价比优势。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报告,日本和韩国的大米(或者稻谷)价格分别为中国的12倍和6倍,大豆价格分别为中国的8倍和7倍。去年中国向日本出口农产品达109.9亿美元,同比增长20.2%。对韩国的农产品出口额达到41.7亿美元,同比增长18.3%。日韩两国农产品出口在2011年合计占我国农产品总出口25.2 %。日本农林水产省研究报告指出,若废除农产品关税,将对日本农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二)中国面临的产业调整困难
FTA谈判的难点,还在于金融服务、电信、钢铁机械、汽车、化工等敏感行业。日韩希望中国开放这些行业,但其提出的“准入前国民待遇”与现行中国体制冲突。例如,中国的化工、汽车、机械等行业相对于日韩处于竞争劣势,在与日韩建立FTA后可能面临进口冲击。这些敏感产业是中国与日韩建立自由贸易区(FTA)面临的主要障碍。中日韩三国化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都不强,但是三国之间相比较,中国要明显弱于日本和韩国。从化工产品的双边贸易看,中国对日本和韩国都是大量逆差,而且逆差值呈快速扩大趋势。
(三)相互间信任缺失
中日两国矛盾从日本侵略中国开始到目前白炽化的钓鱼岛争端。韩日之间的领土争端独岛之争。领土主权问题历来是国家关系中最敏感的神经,不仅仅涉及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也隐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没有彼此的政治互信,自贸区的内容也难以充实。而中日韩之间缺乏的恰恰是信任,尤其是在2012年,领土争端成为中日、日韩关系的障碍。在2012年11月26日,日本内阁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日本国民对除中韩以外的国家的好感度在提高,而对中国的好感度降至1978年有调查以来的新低,对韩国的好感度降至1997年以来的新低。可见,政治的不信任是中日韩三国自贸区的最大障碍。此外,中日韩之间各自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国情的差异,这些都成为了影响中日韩FTA进程的阻碍因素。
(四)外部的压力
令日本、韩国选择更多保留的因素还在于美国的态度。众多有关中日韩FTA谈判的讨论中,美国因素都是不可回避的一环,美国作为东亚各国最大的海外市场,美国的态度为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带来“更多的复杂变数”。出于美国方面的政治压力,鉴于日本、韩国同美国的同盟关系,且美国着力推行其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谈判,美国可能会在中日韩FTA谈判中施压日韩,令其无法同中国形成新的或大规模的协议。由于日韩在东亚战略上对美国的依赖使得日韩对于发展与东北亚区域之间的合作积极性也受到极大的影响。
四、建立中日韩FTA的促进方案
在建立FTA的初期阶段,中日韩所面临的困难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层次不同,构成了一定的难度。但根据地区一体化战略出发,三国应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自由贸易来促进三国的关系,也同时增进经济的交流。
(一)农业问题,应该本着取长补短的原则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向来都难以回避农业问题。中日韩间合作应将成本价格优势和产品质量优势结合在一起,这也是东亚中日韩之间可能形成农产品的水平分工的基础。也就是说,日本、韩国的优质农产品可以部分出口到中国,占领中国的部分高端市场;而中国的农产品则可以以价格优势出口到日本和韩国。同时,中国也将积极制定合理的农产品出口价格,消除贸易自由化障碍,来促进中日韩三国间农业贸易平衡。
在中日韩之间,中国相对日韩的农业具有优势,但其他产业也存在着弱势。在FTA签署的初期,应该暂时搁置或分阶段性的对大米等高敏感度的农产品市场的开放问题,承认动植物检疫等非关税措施限制交易的问题。建立农贸信息共享平台,对于各国的非关税壁垒的技术事项予以协调订立标准并公布。加强三国之间关于动植物检疫、通关、规格、标识、标准等问题的协调,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增加区域内交易量。对于应对农贸产品安全问题,三国应制定适当的区域内食品安全系统及管理方案,加强动植物检疫,生产、交易,技术等方面的合作。
(二)产业合作方面,应该借鉴欧盟的水平分工模型
在优势互补的同时使各国的资源水平达到均衡。在发展汽车、半导体、机械、石化等产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各部门之间的竞争,同时应借鉴日本在面对石油危机时期1960年代发展科技立国的先进技术和政策。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在竞争的同时达到各国之间的合作以共同推进东亚地区的产业升级战略。我国的企业要深化并加强企业管理和营销理念。加强民营企业和个人的直接投资力度。更加重视市场和技术进步,只有技术进步才可以使产品获得品牌竞争优势。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带来的市场更进一步的开放。企业在面临国际市场的挑战时不能淡化国内的市场需求,要立足于本国消费市场结合跨国公司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模式,结合市场研发与营销,找出本国市场与国外市场的需求的差异。创造出一条适合本国与国际环境的发展道路,结合产品的不同层次,开拓不同的国际市场资源。与此同时,中国面临的技术资源的短缺和廉价劳动力的协调问题也会随着中国市场的开放以及日韩技术力量的支持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从而合理分配了各国的比较优势,也使得制造成本大大降低。从而扩大产品在东亚市场上的影响力。
(三)政府加强制度的订立,促进贸易发展
对于政府的任务,目前应适当积极的为自贸区的建立构建良好的合作环境,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打破政治僵局。在签署FTA后,要加大力度和创建良好的竞争环境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充分有效利用资源,合理分配资源,将市场信息透明化,自由化,积极稳妥地加快资本项目放开的步伐,并防止由此产生的资金外流,使得市场运作根据实际需求更加灵活。与此同时,也应考虑市场应对争端的机制,要加强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支持力度,包括组织对象国的研究,制定保护协定,利用驻外机构,国外商会等为中小企业开展国外的业务服务,处理争端。建立一个适应当下经济发展和市场运行模式的有效机制来解决市场及国别贸易之间国际争端。更好的维护市场秩序与各国的利益,应该在发展自有贸易的同时受到合理有效的制度保护,并通过自由贸易的发展来逐步放宽或灵活修改制度的建立以更好的适应自由贸易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商务部网国别报告.2012年韩国货物贸易及中韩双边贸易概况[R].北京: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2013.
[2]商务部.对外贸易重点商品进出口分国别统计[DB/OL].商务数据中心.2012,11.
[3]驻日本经商参处.中日贸易合作现状[R].北京:商务部.2012.
[4]包畅.中国将用实际行动促进中日韩农业贸易平衡[EB/OL].:中国日报网国际财经,2012,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