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以来,发端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扩散,对实体经济也产生了冲击,面对“经济寒流”的考验,我们始终坚持把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形势的科学研判,将这次危机看作是江阴实现“弯道超越”的难得机遇,进一步坚定各级干部和企业的发展信心。全市上下攻坚克难添冲劲,转型提升使巧劲,改善民生用实劲,全市经济社会继续呈现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今年1—3月,江阴实现财政收入54.7亿元,同比增长11.1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2.2亿元,增长10.63%。
一、着力推动化“危”为“机”,在抢抓机遇中加快率先发展。一是全力引导企业转型优化发展,做到“四个为王”:首先是“现金为王”,扩大信贷规模,引导企业优化贷款结构,全面提升资金使用率;其次是“创新为王”,把发展模式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作为企业解决各种困难矛盾的关键,全面提升企业“核心力”;第三是“齐心为王”,齐心协力“抱团”,引导企业注重研究经营团队的齐心协力,全面提升发展凝聚力;第四是“诚信为王”,引导企业坚持诚信立业,以人为本,全面提升经济影响力。二是全力优化政府服务,在项目审批、有效投人、贷款资金、人才资源、市场拓展、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为经济、为企业服务的功能。三是全力推动政银企合作,主要是推动银行和企业、政府和银行、政府和企业在加强税收合作上,口岸部门与企业、政府和企业在“走出去”,政银企在共同分析形势把握机遇上,政府和企业在提升企业家队伍素质上,政府和企业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上,企业内部在构建企业文化加强诚信建设上,政银企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上进行合作,形成合力。
二、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在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中提升整体实力。一是实施规划引领战略。围绕“一城四片区”定位,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以三个省级开发区为重点,实施政府资源倾斜,稳步推进腹地开发。加快各镇(街道)相关产业的整合提升,全力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二是实施“三高”联动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产业为突破口,加快培育新的产业集群优势;加快培育纺织、机电、船舶等工业设计产业,逐步形成与工业规模相匹配的设计产业:突出风电产业,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园区建设,全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大力推动制造业中服务业环节的分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通过政策引导和载体建设,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努力培育一批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大力提升现代高效农业,大力实施“万顷良田”等十大工程。三是培育跨国公司战略。引导企业发挥资本、技术优势,通过兼并、租赁、重组、置换等方式,加快产业链延伸拓展,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大力推动企业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创新,做大研发和销售两个环节,积极“走出去”建立生产基地和资源基地,提升企业参与国际产业价值链分工的能力与层次,加快企业发展模式由“橄榄型”向“哑铃型”转变。四是城市国际化功能提升战略。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有利时机,全面参与长三角地区的竞争合作,力争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互动合作、人才交流交往等方面谋求更大的合作发展空间。
三、着力强化自主创新。在突出科技与人才力量中提升竞争能力。一是大力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加快促进政产学研合作由短期合作向长期战略合作转变,由“短、平、快”技术合作向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由国内合作向国际合作延伸,由各自为战向综合集成提升,组建紧密型政产学研战略联盟。二是大力引导企业实施标准、品牌、专利战略。深入推进标准、品牌、专利战略,继续鼓励企业制定或参与制定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培育一批制定标准的“江阴团队”,抢占产业和产品的“话语权”。三是大力引进创新型人才。按照“不求所有所在、但求所用有用”的原则,充实完善柔性人才库,有效提升外国专家库和留学人员动态信息库的容量和层次,吸引各类创新人才到江阴创业发展。四是大力培育高技能人才和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网络,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培养和造就高技能人才队伍。
四、着力整合城乡资源,在统筹协调中提升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水平。一是以强化规划管理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水平。坚持规划先行,细化各类专项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完善城乡生态体系,有效提升全市城市化发展水平。二是以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优势。大力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机制、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和组织协调机制,集中力量推进有利于城乡互动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打破行政区划,促进市与镇、镇与镇、镇与村之间的资源整合,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合理流动。三是以推进新市镇建设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亮点。按照现代化城市的标准和要求推进新市镇建设,统筹好生产与生活、产业与环境、新建与改造的关系,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功能。通过规划吸引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投入,形成共建新市镇、共享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和要求,加快推进已撤并集镇建设。四是以实施农村“三置换”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组织开展好“三置换”试点的基础上,加快完善农村“三置换”的操作机制和运行机制。
五、着力改善民生,在公平普惠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一是全力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实施就业援助服务,做好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工作。加快整合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完善就业服务网络,有效解决本地大学生就业问题。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鼓励更多的劳动者自主创业。以低保、医保、养老保险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改善弱势群体生活,切实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二是切实解决医疗、低收入家庭住房、教育等问题。提高卫生服务水平,健全覆盖城乡、人人享有的基本卫生保障制度,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制度,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水平。三是加快城市文明程度和人的文明素质“双提升”。建立健全社会工作长效化管理机制,努力实现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同步提升。深化平安创建,扎实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六、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在落实环保优先中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在不断巩固生态市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围绕现代化城市的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环保优先方针,不断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方面加快形成生态制度文明。继续实施严格的环境目标责任制和环境目标问责制,使环保指标考核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有力杠杆。另一方面加快形成生态行为文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减少污染物排放。
七、着力推进文化建设,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提升城市影响力。一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力量、鼓舞斗志;用华西经验、江阴精神凝聚人心、汇集智慧,引导全市上下为建设幸福江阴、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而积极进取,奋力开拓。二是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城乡文化生活。三是推进文化体制创新。继续深化文化政事分开,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探索文化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途径。四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以创意产业为突破口,加快推进江苏江阴软件园、江苏江阴文化创意产业园等载体建设,大力发展数字动漫、广告设计等创意产业,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基地。大力培育文化旅游精品。深度开发文化旅游产业。
一、着力推动化“危”为“机”,在抢抓机遇中加快率先发展。一是全力引导企业转型优化发展,做到“四个为王”:首先是“现金为王”,扩大信贷规模,引导企业优化贷款结构,全面提升资金使用率;其次是“创新为王”,把发展模式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作为企业解决各种困难矛盾的关键,全面提升企业“核心力”;第三是“齐心为王”,齐心协力“抱团”,引导企业注重研究经营团队的齐心协力,全面提升发展凝聚力;第四是“诚信为王”,引导企业坚持诚信立业,以人为本,全面提升经济影响力。二是全力优化政府服务,在项目审批、有效投人、贷款资金、人才资源、市场拓展、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为经济、为企业服务的功能。三是全力推动政银企合作,主要是推动银行和企业、政府和银行、政府和企业在加强税收合作上,口岸部门与企业、政府和企业在“走出去”,政银企在共同分析形势把握机遇上,政府和企业在提升企业家队伍素质上,政府和企业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上,企业内部在构建企业文化加强诚信建设上,政银企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上进行合作,形成合力。
二、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在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中提升整体实力。一是实施规划引领战略。围绕“一城四片区”定位,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以三个省级开发区为重点,实施政府资源倾斜,稳步推进腹地开发。加快各镇(街道)相关产业的整合提升,全力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二是实施“三高”联动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产业为突破口,加快培育新的产业集群优势;加快培育纺织、机电、船舶等工业设计产业,逐步形成与工业规模相匹配的设计产业:突出风电产业,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园区建设,全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大力推动制造业中服务业环节的分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通过政策引导和载体建设,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努力培育一批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大力提升现代高效农业,大力实施“万顷良田”等十大工程。三是培育跨国公司战略。引导企业发挥资本、技术优势,通过兼并、租赁、重组、置换等方式,加快产业链延伸拓展,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大力推动企业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创新,做大研发和销售两个环节,积极“走出去”建立生产基地和资源基地,提升企业参与国际产业价值链分工的能力与层次,加快企业发展模式由“橄榄型”向“哑铃型”转变。四是城市国际化功能提升战略。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有利时机,全面参与长三角地区的竞争合作,力争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互动合作、人才交流交往等方面谋求更大的合作发展空间。
三、着力强化自主创新。在突出科技与人才力量中提升竞争能力。一是大力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加快促进政产学研合作由短期合作向长期战略合作转变,由“短、平、快”技术合作向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由国内合作向国际合作延伸,由各自为战向综合集成提升,组建紧密型政产学研战略联盟。二是大力引导企业实施标准、品牌、专利战略。深入推进标准、品牌、专利战略,继续鼓励企业制定或参与制定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培育一批制定标准的“江阴团队”,抢占产业和产品的“话语权”。三是大力引进创新型人才。按照“不求所有所在、但求所用有用”的原则,充实完善柔性人才库,有效提升外国专家库和留学人员动态信息库的容量和层次,吸引各类创新人才到江阴创业发展。四是大力培育高技能人才和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网络,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培养和造就高技能人才队伍。
四、着力整合城乡资源,在统筹协调中提升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水平。一是以强化规划管理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水平。坚持规划先行,细化各类专项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完善城乡生态体系,有效提升全市城市化发展水平。二是以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优势。大力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机制、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和组织协调机制,集中力量推进有利于城乡互动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打破行政区划,促进市与镇、镇与镇、镇与村之间的资源整合,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合理流动。三是以推进新市镇建设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亮点。按照现代化城市的标准和要求推进新市镇建设,统筹好生产与生活、产业与环境、新建与改造的关系,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功能。通过规划吸引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投入,形成共建新市镇、共享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和要求,加快推进已撤并集镇建设。四是以实施农村“三置换”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组织开展好“三置换”试点的基础上,加快完善农村“三置换”的操作机制和运行机制。
五、着力改善民生,在公平普惠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一是全力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实施就业援助服务,做好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工作。加快整合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完善就业服务网络,有效解决本地大学生就业问题。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鼓励更多的劳动者自主创业。以低保、医保、养老保险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改善弱势群体生活,切实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二是切实解决医疗、低收入家庭住房、教育等问题。提高卫生服务水平,健全覆盖城乡、人人享有的基本卫生保障制度,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制度,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水平。三是加快城市文明程度和人的文明素质“双提升”。建立健全社会工作长效化管理机制,努力实现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同步提升。深化平安创建,扎实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六、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在落实环保优先中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在不断巩固生态市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围绕现代化城市的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环保优先方针,不断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方面加快形成生态制度文明。继续实施严格的环境目标责任制和环境目标问责制,使环保指标考核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有力杠杆。另一方面加快形成生态行为文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减少污染物排放。
七、着力推进文化建设,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提升城市影响力。一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力量、鼓舞斗志;用华西经验、江阴精神凝聚人心、汇集智慧,引导全市上下为建设幸福江阴、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而积极进取,奋力开拓。二是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城乡文化生活。三是推进文化体制创新。继续深化文化政事分开,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探索文化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途径。四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以创意产业为突破口,加快推进江苏江阴软件园、江苏江阴文化创意产业园等载体建设,大力发展数字动漫、广告设计等创意产业,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基地。大力培育文化旅游精品。深度开发文化旅游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