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导致毕业生市场供给数量急剧增加,而市场需求并未明显增加的现状,使得大学毕业生处于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势下,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门,其能否顺利就业,不仅会影响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前途,而且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乎学校的办学质量,因而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有关部门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总计1000多万个,但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400万,其中大学毕业生达到600万到700万之间。由于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受到挤压,适合他们的岗位也就少,竞争日趋激烈。“一毕业,就失业”、“一位难求”、“本科生一操场、硕士生一礼堂、博士生一走廊”……这些流行语从侧面反映了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势,求职应聘情况也反映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的激烈。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逐年大幅度增加,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还是出现了困难。应该看待,在一些地区或高校的某些专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竞争越来越激烈。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和机关单位机构的精简,使传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吸收能力下降,大量接收毕业生存在一定困難。有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太高,不切实际,只想到“大城市、好岗位和高薪水”的工作岗位就业,没有意识到中国的普通高等教育已经开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生在大众化的就业市场上寻找“精英”待遇,难免处处碰壁。
(一)高校毕业的基本方式
高校毕业生主要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方式来落实就业。这种就业方式不仅让大学生拥有充分的择业自主权,而且还给予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互相选择的权利,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和学校就可以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再承担责任。政府和学校不仅要通过颁布相应的法规规范毕业生的就业活动,以保障毕业生的利益不受侵犯,而且还要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同时,还要求大学毕业生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展现自身的综合能力,实现理想就业。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方式可简单的分为正规就业方式和非正规就业方式。正规就业方式是目前的主流就业方式,如应聘到国有企事业单位、报考国家公务员、自主创业、求学(考研、出国)、参军等,其特点是能长期连续就业,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工资报酬;非正规就业方式是相对于主流就业方式而言的,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工作场所,没有固定的收入,属于短期的、阶段性的就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灵活就业或临时就业[1]。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
1.就业时间相对集中
大学生就业不同于一般的就业群体,表现为集中性的活动。我国的就业高峰期是在每年的5-10月,应届毕业生一般是在6、7月份拿到毕业证,尽管有部分学生将就业时间提前或延长,但在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内几百万劳动力大军一次性涌入社会,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绝非一般个体随机分散进入市场流动所能比拟的[2]。
2.学校的辅导
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推荐、辅导和教育,是高校的职责和义务。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要接受高层次的系统教育和就业指导,这是其他就业群体所不能享有的。另一方面,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大学生就业渠道更具有多样性,不仅有一般的就业途径如网络招聘、人才市场和亲戚朋友介绍,而且原有一些只有大学生才可以享受得到的就业途径,如校园招聘、学校和老师推荐或者校友介绍等。
3.就业时效性明显
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在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里完成就业。从目前的社会惯例来看,一是为提高初次就业率,社会整体氛围是鼓励“先就业后择业”;二是依照大学生应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就业,解决落户问题;三是应届毕业生如果不再毕业当年解决就业,与来年的应届大学生相比处于劣势,更加不利于成功就业,进而造成心理压力。因此,大学生就业的时效性十分明显,这一特点是其他就业群体所不具有的。
【参考文献】
[1] 张建伟.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D].郑州大学,2005,20
[2] 祝金旭.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D].郑州大学,2005,14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逐年大幅度增加,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还是出现了困难。应该看待,在一些地区或高校的某些专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竞争越来越激烈。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和机关单位机构的精简,使传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吸收能力下降,大量接收毕业生存在一定困難。有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太高,不切实际,只想到“大城市、好岗位和高薪水”的工作岗位就业,没有意识到中国的普通高等教育已经开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生在大众化的就业市场上寻找“精英”待遇,难免处处碰壁。
(一)高校毕业的基本方式
高校毕业生主要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方式来落实就业。这种就业方式不仅让大学生拥有充分的择业自主权,而且还给予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互相选择的权利,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和学校就可以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再承担责任。政府和学校不仅要通过颁布相应的法规规范毕业生的就业活动,以保障毕业生的利益不受侵犯,而且还要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同时,还要求大学毕业生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展现自身的综合能力,实现理想就业。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方式可简单的分为正规就业方式和非正规就业方式。正规就业方式是目前的主流就业方式,如应聘到国有企事业单位、报考国家公务员、自主创业、求学(考研、出国)、参军等,其特点是能长期连续就业,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工资报酬;非正规就业方式是相对于主流就业方式而言的,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工作场所,没有固定的收入,属于短期的、阶段性的就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灵活就业或临时就业[1]。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
1.就业时间相对集中
大学生就业不同于一般的就业群体,表现为集中性的活动。我国的就业高峰期是在每年的5-10月,应届毕业生一般是在6、7月份拿到毕业证,尽管有部分学生将就业时间提前或延长,但在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内几百万劳动力大军一次性涌入社会,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绝非一般个体随机分散进入市场流动所能比拟的[2]。
2.学校的辅导
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推荐、辅导和教育,是高校的职责和义务。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要接受高层次的系统教育和就业指导,这是其他就业群体所不能享有的。另一方面,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大学生就业渠道更具有多样性,不仅有一般的就业途径如网络招聘、人才市场和亲戚朋友介绍,而且原有一些只有大学生才可以享受得到的就业途径,如校园招聘、学校和老师推荐或者校友介绍等。
3.就业时效性明显
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在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里完成就业。从目前的社会惯例来看,一是为提高初次就业率,社会整体氛围是鼓励“先就业后择业”;二是依照大学生应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就业,解决落户问题;三是应届毕业生如果不再毕业当年解决就业,与来年的应届大学生相比处于劣势,更加不利于成功就业,进而造成心理压力。因此,大学生就业的时效性十分明显,这一特点是其他就业群体所不具有的。
【参考文献】
[1] 张建伟.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D].郑州大学,2005,20
[2] 祝金旭.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D].郑州大学,20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