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教师对学生答问结果及表现给予的明确有效的评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可以说,有效的理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热情和主动性。
关键词:教师;评价;有效;导向;智慧;语言素养
课堂是师生生命活动的构成,教学流程应该充满生命力。作为渗透于教学流程每一个环节的评价,同样也应该充满生命力。同时,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此,语文课堂评价应该丰富而灵动,以真实打动学生,以真情感动学生,以真诚引导学生,努力使老师的语文课堂评价成为学生生命中“一次难忘的经历”,“一个永恒的瞬间”。结合课堂实践,我做了如下一些尝试:
一、体验共鸣为基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尊重学生、赏识学生,把真挚的师生情意,把对学生的拳拳爱心,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用眼睛,用动作,用一个会心的微笑,用一次温柔的抚摸……展现一个“真情投入的我”,这样的课堂评价才是从教师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远离了虚伪,远离了做作,才会唤起学生的倾情投入。
教师要善于在学生与课文人物经历相似处,思想碰撞处,情感共鸣处,用富有激情的评价语言加以“人文点染”,使课堂上真情涌动,使学生“亲临现场”,“深深卷入”,获得理解的深入,心灵的感动,情感的升华。我在执教《掌声》时,曾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掌声故事。一个平时很内向的女孩子站起来开始讲述,她讲得很认真,也很吃力。这时,教室里自发响起了掌声。我俯下身子问女孩:“你知道,同学们的掌声在对你说什么吗?”她噙着泪花说:“是对我的鼓励,让我胆大些,别害怕!”“你听懂了大家的掌声!”这样的评价,不仅关注了教材的内容和情感,而且超越了教材,关注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状态及情感需求,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对学生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极具激励性的幸福体验呢?
二、委婉指正为技巧
评价有激励功能,通过评价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挑战智慧的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有时我们连错误的东西也不敢否定,似乎一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灵性与智慧,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其实,批评无禁区!对学生的错误回答,一定要或委婉地,或直截了当地指出。我在执教《军神》一课时,让一个学生读第六自然段刘伯承与沃克医生的对话,这个学生慢条斯理地读完。我评价道:“老师觉得你的朗读没有错别字,非常好。但是你让老师看到的沃克医生和刘伯承都一样镇静,是这样吗?”既有鼓励,又有善意的矫正,不失严谨。这样委婉地指出,学生应该能接受的。教师的评价语要做到表扬与批评相结合,鼓励优秀,指出不足,激励后进。
三、热情勉励为核心
由于学生在智力和智力发展上存在差异,课堂教学评价应从单一走向差异,评价语不应采用同一种标准,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尊重学生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语,激励他们做得更好。
特别是当课堂上学生遭受哄笑、难堪的时候,更需要老师对其心灵的呵护,人格尊严的维护,更多地体现对生命的尊重。我在教学《少年王勃》时,请一位学生上黑板板书课題,学生板书课题时,“少年”两个字写得很小,而“王勃”却写得很大。整体看起来很不协调,全班哄笑不止。我不慌不忙地说:“大家先别笑,老师认为,这位同学很聪明,大家在预习时都读过课文,你们佩服王勃吗?”“佩服。”学生齐答。“王勃写诗时的年纪大吗?”“不大。”我紧接着说:“是啊,请看,这位同学写的课题——”很多学生马上领悟,纷纷投去羡慕的目光,自发鼓起掌来。
机智准确的评价语不仅能给课堂锦上添花,更能为受挫的孩子雪中送炭。
四、渗透方法为内涵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而这一切都凭借教师的语言才能奏效。我想从以下这个教学案例说明这一点 :
师:读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无进,你想“有疑”、“有进”吗?那就仔细到课文中去找问题,找困惑吧!我们不提那些自己已经知道的假问题;不提只要一看书,就知道的浅问题。
(学生自读课文后)
生1:为什么是“徐悲鸿励志学画”而不是“立志”呢?
师:是啊,为什么不用“立志”?很值得研究。你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袋。
生2:徐悲鸿为了学画做了些什么呢?
师:你是个懂得提取文章主要内容的孩子。
生3:“有眼不识泰山”是什么意思?
师:哦!你的发现真有价值,懂得抓住关键的点提出问题。
生5: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师:这些问题提得很好,现在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来学习课文,收获一定很大。
教学语言的明确导向性,避免了学生探究的浅表和泛化,使探究更高质高效。
五、智慧点拨为原则
作为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如果老师能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那必定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在学习二年级《识字》时,我请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短尾巴的鸟?有个学生讲到“蝙蝠”,学生哗然。可我却微笑着示意学生安静下来:“你们别急,他没说错,只是没说完!”接着我又转向那位学生,“你说得对,你是想告诉他们‘蝙蝠虽然像鸟一样有翅膀能飞行,但却不是鸟,而是哺乳动物’,是吗?”学生在我的点拨下顿悟了,连忙说:“对……蝙蝠是像鸟有翅膀、能飞行”。在老师不动声色的巧妙引导下,避免了学生出洋相,这样的老师相信任何一个学生都会打心眼里敬佩的。有时,学生说错了,老师会说:“说错是正常的,没关系,再说一下 !”有时,学生重复了前几个同学的回答,老师也不会指责,只笑笑说:“噢!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了一下,对吗?”这一系列充满爱心、智慧的话语巧妙地化解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保护了学生的心灵。
其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式,都要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此外,有效智慧的理答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根据课堂情境灵活激励、点拨、渗透,调动学生思维,使语文课堂生动活泼。因此,语文教师更应该加快步伐,提高自身语言素养。
作者简介:
曹雨 (1988~ ),女,江苏南京人,汉族,现职称:初级职称,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教师;评价;有效;导向;智慧;语言素养
课堂是师生生命活动的构成,教学流程应该充满生命力。作为渗透于教学流程每一个环节的评价,同样也应该充满生命力。同时,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此,语文课堂评价应该丰富而灵动,以真实打动学生,以真情感动学生,以真诚引导学生,努力使老师的语文课堂评价成为学生生命中“一次难忘的经历”,“一个永恒的瞬间”。结合课堂实践,我做了如下一些尝试:
一、体验共鸣为基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尊重学生、赏识学生,把真挚的师生情意,把对学生的拳拳爱心,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用眼睛,用动作,用一个会心的微笑,用一次温柔的抚摸……展现一个“真情投入的我”,这样的课堂评价才是从教师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远离了虚伪,远离了做作,才会唤起学生的倾情投入。
教师要善于在学生与课文人物经历相似处,思想碰撞处,情感共鸣处,用富有激情的评价语言加以“人文点染”,使课堂上真情涌动,使学生“亲临现场”,“深深卷入”,获得理解的深入,心灵的感动,情感的升华。我在执教《掌声》时,曾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掌声故事。一个平时很内向的女孩子站起来开始讲述,她讲得很认真,也很吃力。这时,教室里自发响起了掌声。我俯下身子问女孩:“你知道,同学们的掌声在对你说什么吗?”她噙着泪花说:“是对我的鼓励,让我胆大些,别害怕!”“你听懂了大家的掌声!”这样的评价,不仅关注了教材的内容和情感,而且超越了教材,关注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状态及情感需求,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对学生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极具激励性的幸福体验呢?
二、委婉指正为技巧
评价有激励功能,通过评价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挑战智慧的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有时我们连错误的东西也不敢否定,似乎一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灵性与智慧,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其实,批评无禁区!对学生的错误回答,一定要或委婉地,或直截了当地指出。我在执教《军神》一课时,让一个学生读第六自然段刘伯承与沃克医生的对话,这个学生慢条斯理地读完。我评价道:“老师觉得你的朗读没有错别字,非常好。但是你让老师看到的沃克医生和刘伯承都一样镇静,是这样吗?”既有鼓励,又有善意的矫正,不失严谨。这样委婉地指出,学生应该能接受的。教师的评价语要做到表扬与批评相结合,鼓励优秀,指出不足,激励后进。
三、热情勉励为核心
由于学生在智力和智力发展上存在差异,课堂教学评价应从单一走向差异,评价语不应采用同一种标准,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尊重学生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语,激励他们做得更好。
特别是当课堂上学生遭受哄笑、难堪的时候,更需要老师对其心灵的呵护,人格尊严的维护,更多地体现对生命的尊重。我在教学《少年王勃》时,请一位学生上黑板板书课題,学生板书课题时,“少年”两个字写得很小,而“王勃”却写得很大。整体看起来很不协调,全班哄笑不止。我不慌不忙地说:“大家先别笑,老师认为,这位同学很聪明,大家在预习时都读过课文,你们佩服王勃吗?”“佩服。”学生齐答。“王勃写诗时的年纪大吗?”“不大。”我紧接着说:“是啊,请看,这位同学写的课题——”很多学生马上领悟,纷纷投去羡慕的目光,自发鼓起掌来。
机智准确的评价语不仅能给课堂锦上添花,更能为受挫的孩子雪中送炭。
四、渗透方法为内涵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而这一切都凭借教师的语言才能奏效。我想从以下这个教学案例说明这一点 :
师:读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无进,你想“有疑”、“有进”吗?那就仔细到课文中去找问题,找困惑吧!我们不提那些自己已经知道的假问题;不提只要一看书,就知道的浅问题。
(学生自读课文后)
生1:为什么是“徐悲鸿励志学画”而不是“立志”呢?
师:是啊,为什么不用“立志”?很值得研究。你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袋。
生2:徐悲鸿为了学画做了些什么呢?
师:你是个懂得提取文章主要内容的孩子。
生3:“有眼不识泰山”是什么意思?
师:哦!你的发现真有价值,懂得抓住关键的点提出问题。
生5: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师:这些问题提得很好,现在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来学习课文,收获一定很大。
教学语言的明确导向性,避免了学生探究的浅表和泛化,使探究更高质高效。
五、智慧点拨为原则
作为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如果老师能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那必定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在学习二年级《识字》时,我请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短尾巴的鸟?有个学生讲到“蝙蝠”,学生哗然。可我却微笑着示意学生安静下来:“你们别急,他没说错,只是没说完!”接着我又转向那位学生,“你说得对,你是想告诉他们‘蝙蝠虽然像鸟一样有翅膀能飞行,但却不是鸟,而是哺乳动物’,是吗?”学生在我的点拨下顿悟了,连忙说:“对……蝙蝠是像鸟有翅膀、能飞行”。在老师不动声色的巧妙引导下,避免了学生出洋相,这样的老师相信任何一个学生都会打心眼里敬佩的。有时,学生说错了,老师会说:“说错是正常的,没关系,再说一下 !”有时,学生重复了前几个同学的回答,老师也不会指责,只笑笑说:“噢!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了一下,对吗?”这一系列充满爱心、智慧的话语巧妙地化解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保护了学生的心灵。
其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式,都要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此外,有效智慧的理答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根据课堂情境灵活激励、点拨、渗透,调动学生思维,使语文课堂生动活泼。因此,语文教师更应该加快步伐,提高自身语言素养。
作者简介:
曹雨 (1988~ ),女,江苏南京人,汉族,现职称:初级职称,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