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让我们做好自己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二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daol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社会人应有的品德。只有懂得感恩的学生,才能明白老师、家长、社会为他(她)付出的爱,也才能懂得回报。在心中多怀感激,对生命长存敬意,生命会多出几分厚重。
  
  感恩的心遗失在哪里
  
  母亲节,王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以“母爱”为题的作文。令王老师吃惊的是,班级里大多数学生的反应是:母爱有什么好写的?该写些什么?难道孩子们不爱自己的母亲吗?“爱。”学生的回答异常一致,他们都爱自己的父母。谈到为何不想写作文《母爱》时,有的同学反映,妈妈的确很辛苦,每天为自己准备一日三餐,处处关心自己,但许多妈妈都这样,没什么好写的。
  夜已深,孩子还在灯下苦读,妈妈轻轻推开房门,把一杯热牛奶放在孩子旁边,并嘱咐他早点休息。这时妈妈能得到孩子怎样的回应呢?“哎呀,你又来烦我,我想喝自然会喊你呀。你快出去,我要写作业了。”
  现在很多中学生对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不懂得珍惜,包括父爱、母爱。有些父母为了供子女上学,省吃俭用,四处打工攒钱,但有些子女却不理解父母,不懂得父母养育他们所付出的辛劳和牺牲,不珍惜和感激父母的含辛茹苦,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要手机,要名牌服饰,要MP4,把家长满足其要求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一旦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便对父母心怀不满甚至与父母对抗,根本无感恩之心可言。
  有关部门曾对部分中小学生做过一项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2%的青少年经常与父母顶撞、发脾气;73%左右的学生从不主动参与家务劳动;超过37%的学生不能准确写出自己父母的生日;超过36%的学生不知道父母最爱吃什么;79%的青少年不经常和父母交流;21%的学生乘车时不能让老人先上、不给老人让座。调查中还发现,有28%的学生从来没有听过有关感恩的故事。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孩子,你感恩的心遗失在了哪里?
  
  是什么让感恩心缺失了
  
  家庭教育不当是感恩心缺失最根本的原因。现在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是在“再穷不能穷孩子”的娇宠中长大的,自幼娇生惯养,不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很少体谅父母谋生的艰辛。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事情父母都可以代劳,造成个别孩子由娇而横,唯我独尊,甚至有的还恩将仇报。看过这样一则消息:一位下岗女工,知道儿子喜欢吃虾,一天,她咬咬牙从菜场买了虾,烧好后端上餐桌,自己舍不得吃一只,而是坐在桌边看着孩子津津有味地吃。眼看孩子饭已吃完,妈妈很想尝一下,忍不住把筷子伸向所剩无几的虾……“别动!”她13岁的孩子说,“是我的!”这位母亲在讲述这件事时,满眼泪水。是孩子生来就不会关爱别人吗?不是,这是家长的溺爱纵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任性。尽管父母“无私奉献”,但一旦孩子以为自己所得到的一切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自然就不会感受到父母的奉献和慈爱,不懂得对父母的爱满怀感激,就更不懂得回报。一个餐桌上“霸道”的孩子,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孩子,很难想象他能爱别人,能融入社会与他人合作。
  学校德育的忽视是感恩心缺失的重要因素。现在很多中小学在升学、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修养等的教育和引导。“五育并举,道德为首”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在应试教育环境中,考试成绩“一俊遮百丑”,在评价学生时,往往只注重所谓的“主课”成绩,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缺乏科学有效的衡量标准。
  社会感恩氛围淡薄是感恩之心缺失的外在原因。现代社会,人们容易把一切都看成交易。一个人对别人施恩总被认为另有所图,或者被认为是理所当然:老师被认为是为了饭碗而教学生,所以不必感恩;父母被认为是为了养老而养育子女,所以不必感恩。这种社会氛围造成了中国学生独立意识普遍较差,大部分学生都觉得向父母伸手理所当然,感恩无从谈起。
  
  感恩:让我们从心开始
  
  一、常怀感恩心。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每天我都无数次地提醒自己,我的内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活着的和死去的人的劳动的基础上。我必须竭尽全力,像我曾经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样,作出同样的贡献。”对这个世界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伟人尚且怀着谦卑的感恩之心,我们没有理由遗弃这份情感。有这样一则报道,洛杉矶郊县一家旅馆的餐厅里,有3个黑人孩子在餐桌上埋头给母亲写感谢信。孩子们说,这是他们每日必做的功课。作者细看了孩子们写的内容,有“路边的野花开得真漂亮”,“昨天吃的比萨饼很香”,“昨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等。原来他们写给妈妈的感谢信不是专门感谢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是记录下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他们幼小的心灵还不知道什么叫恩德,只知道对于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应心存感激。他们对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二、常说感恩话。应理解父母、老师工作的辛劳,要学会表达谢意。当父母下班回家或干完家务后要说“您辛苦了”;当他人为自己服务后要说“谢谢”;诸如此类。话虽简短一句,但他人听后心里会感到乐滋滋、甜蜜蜜的。学着对父母常说感恩的话,那么你一定也会将这个好习惯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礼貌的问候、诚恳的致谢,对有些人来说也许是小题大做:“这有什么?”那你就错了——“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例子多的是。从小养成说感恩的话语是一种好习惯,这种习惯养成了,你就是一个有美德的人;一个家庭具备了这种习惯,这个家庭就是一个有美德的家庭;感恩蔚然成风的国度,那它就是个文明国家、礼仪之邦了。
  三、常做感恩事。勤做一些关心、帮助他人的事。如,吃饭吃菜礼让,先长辈后自己,主动帮助父母长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各种节日打个电话问声好,或当面敬上一杯茶,或为父母敲敲背、剪剪指甲。还有上车让座、遇难就帮等。这些虽是举手之劳,但同样能给他人带来欣慰、满足。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高中念书时曾为自己订下了11条准则,其中第7条是这么说的:你的出世,让你的父母增添了许多烦恼,这就是他们为你付出的代价。所以在想法报答他们之前,先将自己的房间收拾干净。这看起来都是些平常事,可做到了、做好了却并不容易。能做小事者,才能做大事,盖茨就是最好的例子。
  感谢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感谢老师给予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能力;感谢他人关心帮助我们;感谢大自然给予我们阳光雨露……
  学会感恩,人生将沉淀一份理性;学会感恩,生活将增添一份从容;学会感恩,前进的路才会一路阳光。
其他文献
2016年初,小寒刚过,就在隆冬“三九”的第一天——1月9日,中国著名作家张一弓先生悄然离世,这就不能不使崇拜他的笔者黯然伤神,扼腕叹息!放下笔,夜已深,不由得透过窗口仰望着稀疏的星空,冥冥之中似乎看见一颗孤独的星,拖着一条闪亮的光影,划破碧空瞬间消失在苍穹,可“光”之“灵”却飘洒在太空……  文如其人,悼念作家张一弓先生,还得从他的小说《远去的驿站》说起。记得2008年前后笔者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
“青铜”是一个农村哑巴男孩的名字,“葵花”虽然听起来像个乡下姑娘,却是一个地道的城市女孩。没有人会认为这样两个人之间会有什么联系,会发生些什么故事。然而,故事偏偏就是发生了,而且荡气回肠,让天地亦为之动容。  背景是大麦地,这是一个为水和芦苇荡包围的村子。高高的草垛,像小山,东一座西一座。楝树开着淡蓝色的小花,一团团的淡蓝色像云轻轻笼罩在树冠上。炊烟,乳白色的炊烟,东一家西一家的炊烟,或浓或淡,飘
一  2018年的平安夜,我打开这德语文学经典《焚书之书》,看着那些被刻意遗忘的作家们的身影从灰烬中飞升起来。灰烬来自焚书的火堆,这些作家的书正从书店、从图书馆、从古董书肆被搜罗来,尽数投进火堆里。那一天是1933年5月10日,焚书的大规模行动发生在纳粹德国,在焚书的原始“黑名单”上的作家有一百三十一位之多,其中多数是德语作家以及三十五位其他语种的作家。  这本书的作者佛克·卫德曼告诉我们他写这本
清末军机大臣瞿鸿禨,是曾经被人称为清官的。他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腐运动,史称“丁未政潮”。不仅打出“肃清吏治”的旗帜,还把矛头直指庆亲王奕劻。奕劻是领班军机大臣,权倾朝野,与他的儿子载振一起公开卖官鬻爵。瞿鸿禨的反腐,真可谓是“先打老虎后打狼”,影响很大。  瞿鸿禨(1850—1918),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字子玖,号止庵,晚号西岩老人。最近有机会读到他给学者黄国瑾的
能够称呼著名学者郁龙余教授为“郁老师”,是近几年的事。认识郁龙余教授有十几年的时间了。我们“相识”于《印度文化论》、《天竺纪行》、《中国印度诗学比较》等学术著作和“杰出印度学家奖”等各大媒体发布的新闻资讯之中,但真正认识“郁老师”仅三年有余。郁龙余教授与我的距离十分遥远,他是令人景仰与敬佩的文化名人;郁老师与我的距离却很近,虽然总共只见过几次面,交谈不过一两个小时,却仿佛熟识了一辈子。  初次和郁
《上海游览指南》由上海中华图书集成公司出版发行,共有前、后两版,初版于1919年4月与读者见面,再版则刊于1923年5月。  中华图书集成公司1919年1月16日在《申报》上所登的广告称,《上海游览指南》一书最初只是出版社的另一种出版物《世界游戏场》之附赠品,同时为了吸引读者目光,广告中还刊出了该书的目录。依广告目录介绍,该书一共有“租界沿革”、“城市变迁”、“街道总图”、“水陆舟车之交通线及价目
英国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在《论英雄》一书中写道:“全人类对英雄的崇拜昨天有,今天有,将来也一定有。”崇尚英雄和敬畏英雄,是人类社会普遍尊奉的价值理念;书写英雄和传颂英雄,是古今中外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从盘古开天、精卫填海到仓颉造字,从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到创世纪,中、西文学抒写和褒扬英雄已成为审美惯例与人文传统。中国近现代史上无数先烈和众多英灵,都曾依托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和长久推介,引领着一代又一
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一天,美国著名教育家弗莱克斯纳遇到了七十多岁的老绅士伊士曼,后者是举世公认的大众摄影之父、柯达公司创始人。那时,伊士曼正准备把毕生积蓄的一大部分投入到美国高等教育事业,用于推动“有用学科”的发展。  弗莱克斯纳问伊士曼:“那么,在您心目中,谁是当今最‘有用’的科学家呢?”  伊士曼不假思索地说:“马可尼。”  在伊士曼看来,马可尼的发明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沟通方式,推动了整
一  《盛氏家族·邵洵美与我》一书,是盛佩玉女士从七十岁开始动笔撰写的回忆录。盛佩玉系出豪门,其祖父即是著名的政治家、实业家兼慈善家,誉有“中国高等教育之父”的“清末首富”盛宣怀。而其丈夫邵洵美既是晚清政治家、外交家邵友濂之孙,又是盛宣怀外孙、盛佩玉四姑母之子,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颇受争议的“唯美—颓废派”代表诗人。  《盛氏家族·邵洵美与我》是一部个人口述史,作者盛佩玉按着时间流程,记录她
我家养了两只小乌龟,它们可爱、顽皮,很讨人喜欢。  刚买回来的时候,它们都很胆小,呆在鱼缸里不敢动弹;可当人不注意的时候,它们就开始想方设法溜出去,使出全身力气,卖力地爬着,可玻璃缸实在太滑,根本爬不出去。聪明的乌龟便玩起了“叠罗汉”,那只略小的乌龟爬到了那只稍微大一点的乌龟身上,伸长了脖子,试图用前足钩住缸沿,可是一不留神,摔了个四脚朝天;可它有它的办法,只见它伸长脖子,用头顶着缸底,猛地一侧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