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0272秒,为你在为你在61,042,058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8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发布年度:
[期刊论文] 作者:叶橹,,
来源:百家评论 年份:2019
韩宗宝的《一个人的苍茫》,是时下众多诗集中别具一格的独特之作。他把自己完全融入和渗透到了他的“潍河滩上”。韩宗宝的“只写自己”是小我中见大我的艺术呈现。一个人的...
[期刊论文] 作者:叶橹,,
来源:理论与创作 年份:2010
在20纪80年代中国诗坛的诗潮涌动中,一大批才华逼人的少壮派曾经充当了应运而生的弄潮儿。后来,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他们中有的从政,有的经商,退出诗坛者众。步入21世纪后,他...
[期刊论文] 作者:叶橹,
来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艾青诗歌在30—40年代受到评论界的关注。对艾青诗歌众说纷纭的评论中所包含的正确的或偏见的阐释,实际上体现了他的诗的内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新中国成立后对艾青诗歌的研...
[期刊论文] 作者:叶橹,
来源:扬子江文学评论 年份:2021
一一个诗人,从步入诗坛到引人注目,应该说是有自然的机遇,也会有人为的操作。我们曾经目睹过某些"一鸣惊人"的诗人,在短时间内造成了轰动效应,可是时过境迁,没有人再读他的那...
[期刊论文] 作者:叶橹,,
来源:诗探索 年份:2010
在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进程中,诗歌与宗教之间似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最早的的“祭诗”之类,实际上形同“诗”与“教”的合一。因为都只是处在萌芽状态,所以赞诗与巫语是一回...
[期刊论文] 作者:叶橹,
来源:大庆社会科学 年份:2007
肖铁诗歌的呈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似乎表现为一种对事实和真相的叙述与言说上。诗人这种创作追求的蕴涵。首先是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对生命和生命价值的密切关注;其次是使读者从变......
[期刊论文] 作者:叶橹,,
来源:诗刊 年份:1988
诗人以自己的诗作为他生命形式的呈现。一个把自己的全部生命和精力都奉献给诗的人,他的诗留存下来,也就是他的生命留存下来。生命的价值被具现于诗中,诗人也不枉来到人...
[期刊论文] 作者:叶橹,
来源:文艺评论 年份:1990
【正】 迄今为止,梁南已经出了三本诗集:《野百合》,《爱的火焰花》、《诱惑与热恋》。如果从他1945年就开始从事诗歌副刊的编辑工作算起,他投入缪斯怀抱的岁月也快到半个世...
[期刊论文] 作者:叶橹,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年份:2019
本文主张用'现代诗'概念取代'新诗'概念,认为'诗体建设'是一个'伪话题',现代诗的诗体应该经常处于流变状态之中,'诗体流变'不在于...
[期刊论文] 作者:叶橹,,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7
《漂木》的第三章“浮瓶中的书札”,首札即为“致母亲”。可见母亲在洛夫心目中的地位之重要。洛夫从二十一岁离别母亲,开始了他第一次的放逐生活,直到一九八八年首次重返故...
[期刊论文] 作者:叶橹,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5
像《漂木》这样的长诗,不要说一般读者难以卒读,即使是很专业的阅读,也是需要非常投入的专心致志,才能收到理想的艺术效果,产生融洽的艺术愉悦和获得足够的美感享受的。一部...
[期刊论文] 作者:叶橹,,
来源: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2006
被称作“七月派”的一批诗人,由于“胡风事件”的牵连而纷纷沦为阶下囚.经历了长期精神煎熬的绿原,以他饱经沧桑的诗笔重现自身的精神风貌时,已经把许多苦难的记忆熔铸在一种...
[期刊论文] 作者:叶橹,
来源: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2005
诗歌阅读中的“误读”,无论是读者的有意为之或无意中的“歪打正着”,指的都是读者在对诗意的理解上与作者本意不一致。之所以会发生“误读”,是因为读者从诗中读出了自己的...
[期刊论文] 作者:叶 橹,
来源:理论与创作 年份:2007
《漂木》这部长诗,既不是传统意义上认定的那种“叙事诗”,但是也不符合典型意义上所要求的“抒情诗”的条件。我一贯认为,叙事非诗之所长,但也不排除“叙事诗”而写得较为成功的可能性。至于典型意义上的“叙事诗”,一般地说,也是不宜写得太长的。“叙事诗”如果陷......
[期刊论文] 作者:叶橹,
来源:扬子江 年份:2019
以前读育邦的诗,总是隐约地感觉他有一种“脚踏两只船”的意味。他一只脚踩在“灵性”的船上,另一只脚则踩在“智性”的船上。由于他的诗以短章为主,所以论及时总难免“以偏概全”。因为他在表现其“灵性”时,往往会忽略了“智性”的思考,而在表达其“智性”的思考时......
[期刊论文] 作者:叶橹,
来源:扬子江 年份:2021
新诗百年的历史进程,可以说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争议的过程。其实,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或者是怀疑,新诗的创作始终没有停止过。因为诗歌创作是一种精神现象,只要人类存在,精神现象是不可能停止的。 诚然,具体到中国新诗的出现和发展,的确也有其特殊的一些因素,而诸多......
[期刊论文] 作者:叶橹,
来源:青春 年份:2016
在我个人的生命史上,曾经有整整23年的阅读空白。那23年,是我个人的“炼狱”时期。我在一座名为“硫铁矿”的荒山中度过3年“劳改犯”的岁月,其后又在一个农场,一处采石场做了四年的“留场就业人员”。在1966年的5月,我被“遣返”回原籍南京。说来命运还真有点说不清......
[期刊论文] 作者:叶橹,
来源:诗歌月刊 年份:2019
1980年代中期创办的《诗歌报》,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曾经掀起的诗歌热潮,恐怕是新诗历史上少有的现象。当年《深圳青年报》同《诗歌报》联合举办的大展,展出许多在当时看来非常奇怪的诗作与诗论,也受到了各种不同的批评和议论。我因为在全国诗集评奖会上同当时的《诗......
[期刊论文] 作者:叶 橹,
来源:理论与创作 年份:2010
在20纪80年代中国诗坛的诗潮涌动中,一大批才华逼人的少壮派曾经充当了应运而生的弄潮儿。后来,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他们中有的从政,有的经商,退出诗坛者众。步入21世纪后,他们中的一些人又重返诗坛,以多年从政或经商的经历为人生财富,再度操笔写诗时,笔端流出的文字,便多......
[期刊论文] 作者:叶橹,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年份:2022
本文主要就吉狄马加的诗歌作为当代诗坛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的存在,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是他的诗歌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形态;其次是诗歌在复杂丰富的生命感受中呈现出的多样性;最后是对他在诗歌创作实践中,日益走向更为广阔的原野而作出的判断。......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