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0887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3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常书侦, 来源:吉林农业:下半月 年份:2016
在我的吃饭经历中,最难忘的要属三十多年前麦熟季节吃地头饭的情景了.俗话说:“蚕老一时,麦熟一晌.”早起看着还发青的麦,到中午,就黄了.如果不及时收割,晴着天,在太阳的暴晒...
[期刊论文] 作者:常书侦,,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A版) 年份:2012
故乡的腊月是用唢呐吹出来的。一进腊月.天天都是好日子,娶媳妇的,聘闺女的,成堆扎团儿。一大早儿.乡间路上便出现了娶亲的队伍。一路上.唢呐便“哩哩啦.哩哩啦,哩哩啦啦哩啦啦”地吹......
[期刊论文] 作者:常书侦, 来源:饮食科学 年份:2016
在我的故乡冀中平原,七夕节有吃七姐饺子的民俗。  七姐饺子,也就是由七个年轻女子包的饺子。为了包七姐饺子,在七夕节的前两天,年轻的姐妹们就开始相约商量包饺子的事情。  包七姐饺子的任务很重。包饺子,只能由这七个年轻女子包,其他人不得搭手。如果当娘做妈的......
[期刊论文] 作者:常书侦,, 来源:半月选读 年份:2011
苏东坡云:“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这就是说病后康复并无灵丹妙药,唯一的妙方是“安心”静养。不少智者也有感言,有病也不妨,人生难得一场病。多么乐观,多么心宽!深悟......
[期刊论文] 作者:常书侦, 来源:饮食科学 年份:2016
现在的麦熟季节收麦,由于是收割机作业,父老乡亲不再像从前累得直不起腰,轻轻松松就把麦收了,因此也就没有必要送地头饭了。二十多年前人工割麦子时吃地头饭的情景,已经成为了历史。  那时割麦子,是个讲求速度的工作。俗话说:“蚕老一时,麦熟一晌。”早起看着还发青的......
[期刊论文] 作者:常书侦, 来源:饮食科学 年份:2013
伏天一到,乡下人家就开始晒伏酱了。伏酱那迷人的香味,比米酒还要美的口感,能立即把人的馋虫勾出来。  做酱的主要原料是馒头。把蒸好的白面馒头放进缸里,趁热用棉被捂住,五六天后馒头就会发酵,长出绿色的菌毛。记得小时候我家做酱,母亲会一天两次观察缸里馒头发酵的......
[期刊论文] 作者:常书侦, 来源:饮食科学 年份:2015
我小时候,因为条件艰苦,家里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所以每当我发烧没有胃口时,母亲就会把一盘子咸食端到我面前。见到咸食,我立即就有了三分精神,把咸食卷成喇叭筒状,蘸上醋蒜,狼吞虎咽起来。那时候,母亲瞅着我,满面愁容就消散了,脸笑成了一朵花。    有时,母亲会给我搬......
[期刊论文] 作者:常书侦,, 来源:吐鲁番 年份:2010
在我居住的这座小城,虽说不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但也远离了乡土.每逢月明之夜,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总是让我沉浸在故乡的月色之中....
[期刊论文] 作者:常书侦,,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高一年级) 年份:2009
给娃儿起乳名是乡俗.乡谚是:胡叫乱叫,阎王爷不知道.婴儿生下来,能不能长大成人,当爹娘的心里捏着一把汗.给娃儿胡乱起个乳名,猫啊狗啊的,阎王爷不知是添了一口人,娃儿的魂就...
[期刊论文] 作者:常书侦, 来源:思维与智慧·下旬刊 年份:2011
天还没有冷时,娘就从百里外的乡下给我送来了一床新棉被。  俗话说:“秋风凉,娘心慌。”每年进入中秋八月,自家责任田里的半亩棉花刚开,娘就在阳光很好的午后去摘棉。棉花一朵一朵地开,娘就一朵一朵地摘。摘下来的头喷棉花,是娘给我这个唯一不在她身边的孩子的专用棉......
[期刊论文] 作者:常书侦, 来源:知识窗 年份:2010
儿时看《水浒传》,总被一个问题所困扰:那些梁山好汉们,一个个五大三粗,脾气火暴,但偏偏头上爱戴花,如病关索杨雄“鬓边爱插芙蓉花”,阮小五“斜戴着一顶破头巾,鬓边插朵石榴花”,浪子燕青“鬓边长插四季花”……让我颇感新奇与不解。   据史料记载,宋代统治......
[期刊论文] 作者:常书侦, 来源: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年份:2019
上個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乡间有首儿歌唱道:“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嚷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嘛?点灯,说话,做鞋做袜。”  那时,徜徉在乡村街头,路过各家门口,都会看到门两侧大小不等、图案不一的箱子形状和抱鼓形状的门墩儿。吃饭时间,有孩子把门墩儿当作小饭桌在上面......
[期刊论文] 作者:常书侦, 来源:文苑·经典美文 年份:2018
荠菜,又名护生草,味道鲜美,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野菜。因它初萌于严冬,繁茂于早春,是春的使者,遂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最早吟咏荠菜的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诗经·谷风》里就有“谁谓茶苦,其甘如荠”的诗句。看来,我们的祖宗早就有吃荠菜的......
[期刊论文] 作者:常书侦, 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 年份:2016
在广阔的冀中平原,大年初一流行着踩岁的民俗。  经过腊月二十四除尘,家里已经基本上干干净净了。到了除夕早晨,经过第二次细致打扫整理,更是干净到一尘不染。但经过一整天的忙活折腾,屋子、院子、门前的地上,同样会产生一些垃圾,譬如,抱柴火做饭时落在地上的柴草叶子......
[期刊论文] 作者:常书侦, 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 年份:2016
在我家乡河北省内流传着一句俗语:“重阳敬老人,霜降敬耕牛。”把“敬耕牛”与“敬老人”相提并论,可见农人对耕牛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  历来,耕牛和庄稼人相依为命,很难想象,昔日没有耕牛的农人要养家糊口,需要付出多少汗水和辛苦。有了一头耕牛,就等于有了一个好帮......
[期刊论文] 作者:常书侦, 来源:新民周刊 年份:2015
在我们这地儿,门卫被称为“看大门的”。老葛就是我们机关的门卫。   老葛来自西部深山区,五十七八岁的样子,个子不高,瘦瘦的,看上去蛮精神。他自己说只念过三年小学,可他却是个很内秀的人,不但拉得一手好二胡,还懂得一些书法。他的气功也有些眉目,一块砖在他的掌下,一......
[期刊论文] 作者:常书侦, 来源:新民周刊 年份:2015
李亚洲五年前从一家职业厨师学校毕业后,凭着自己在全市厨师技艺大赛上获得的前三名的优异成绩,被招聘到市政府餐厅工作。虽然他有了用武之地,但随着结婚、生子,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他越发感到靠这点儿收入难以支撑。经过反复、慎重考虑,他决定辞掉这份工作,在比较繁......
[期刊论文] 作者:常书侦, 来源:润·文摘 年份:2017
老家祖屋的房梁间隙里,插着一把笊篱,笊篱里筑着一个燕子窝。  三间土坯老屋坐北朝南,冬暖夏凉。偌大的院子只有父亲和母亲居住。干净安逸的环境,年年吸引着燕子前来安家落户。  五年前春天的一个早晨,母亲起来做早饭,发现院子的晾衣绳上落着一双燕子,叽叽喳喳像是......
[期刊论文] 作者:常书侦, 来源:新民周刊 年份:2015
炎炎盛夏,用雪糕消暑的时候,便不由想起儿时的冰棒。  记忆中,小贩们用自行车驮着或者背着冰棒箱子走村串街叫卖。质量好些的五分钱一根,质量次些的五分钱可以买到两根。可以用现钱买,也可以拿雞蛋换,一个鸡蛋可以换一到两根。小贩们一吆喝,我们这些在街头打闹的毛孩......
[期刊论文] 作者:常书侦, 来源:特别健康·上半月 年份:2015
“文化大革命”前,我们这一带有几个小有名气的说书人,村里人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真名实姓,而是根据他们的相貌特征或说书特点,给他们起绰号,譬如王大麻子、沙哑嗓儿、熬干灯等等。这些绰号他们也清楚,听见别人这么叫也不生气,反而还会乐滋滋地笑纳。因为这些绰号是他们......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