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相关论文
“十七年”儿童文学既与这一时期的整体文学合辙同构,又因其“儿童”的独特性而带有浓厚的教育色彩。其中的劳动教育可谓“热闹有声......
本文引入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阐释“十七年”时期农村电影放映作为互动仪式链促成社会团结的微观机制。以身体在场和设......
通观山东儿童文学,“十七年”山东儿童小说在当时产生过相对较大的影响,有些作品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经典性。然而目前对“十七年......
以“共同意识”作为切入点,采用较为深度的泛文本语境方法,对“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品进行叙事层面的剖析,尝试对其间......
在以题材为创作导向的十七年(1949-1966)电影中,喜剧电影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电影类别,它跨越题材的限制,聚焦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劳动人......
现代文学学科的确立已近60年,有珍贵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十七年”的主要教训是简约化、概念化、政治化、模式化;新时期以来,学科......
从传播学的视阈来看,红色小说能在建国后十七年中畅销城乡,离不开社会历史语境、媒介生态、传播渠道、消费环境等场域的转换。小说传......
翻译批评是翻译“知识谱系”中的重要一环,是联系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的桥梁。传统的翻译批评研究者大多钟情“纠错式”或“赞誉式......
"人民动画"与"中国动画学派"是新中国动画电影在历史发展中的时代产物。它发端于"人民电影"并逐步走向"中国学派"。这些作......
"十七年"时期,《电影艺术》中的美术电影史书写,在"革命美术电影史观"逐渐深化的大环境下,文本"缝隙"中依旧贮藏着多元而"......
在"十七年"的合作化小说中,牲畜不仅是作为乡村社会的农业生产资料与家庭财富而存在,它还涉及合作化运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问题,同......
对外美术交流活动,一直是新中国美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49年至1966年的“十七年”间,许多外国美术家借访华机会创作反映新中国......
“血吸虫病防治电影”是指建国后为配合血吸虫病防治运动而出现的一种主要面向疫区群众传播血防知识或以血防运动为主要表现内容的......
“红色经典”电影是中国特有的文艺形式,它以强大的政治宣传功能和革命精神透射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人。“十七年”时期,产生了大量“......
五十年代初期,儿童文学事业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创刊的《少年文艺》月刊作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本儿童文学期刊,为......
从显形的层面上看,建立社会主义集体话语是“十七年”合作化小说的最终意图,但是,从人畜关系的角度对“十七年”合作化小说进行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学者为了适应国家意识形态的改造,在文学批评的思想原则与学术方法上作了有意识的调整。......
作为政治话语与美学理论相结合的概念,人民美学是“十七年”文艺的一种审美追求,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在文艺领域的实践,它以人民......
“黄皮书”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出版的文学类内部书之一种,主要于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出版,随着“文革”结束而逐渐结束。作为特......
建国后,郭沫若既身兼政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政府要职,同时担当着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
“十七年”时期,中国大陆共出版211本美国文学的中文单行本。其中,小说文体占比超过64%,剧本、诗歌、随笔等文体较少。这些中文单......
摘 要:共和国第一代作家指的是共和国最初十年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们大多出生于二三十年代,起步于五十年代,并于新时期复出。这一代作......
在建国初1949年-1966年期间,国家的经济处于恢复阶段,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一系列政策鼓励全民参与“大跃进”运动,在这一背景下,农村的......
“十七年”主流文学作品受当时批评界推崇的同时,也被批评界指出了多种类型的“瑕疵”。从当时批评家对它们的厘定方式来看,这些“......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用中国梦这一开放又通俗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思想扩大不同社会群体的共识,高压反腐......
在“十七年”宏大的时代环境中,凡是活跃在“十七年”文坛的女性作家的写作在“说什么”方面与男性无大差别,如表现出对主流权利话语......
京剧于民国初年随河北梆子艺人传入宁夏,民国末年伴随着艺人的离散,京剧在宁夏的演出渐趋 消歇.1958年,在国家“ 支宁”政策的实施......
"十七年"时期丁玲的创作思想充满了矛盾与混杂:在理论层面上她仍然强调和重视人的个性、人性和生活的复杂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但......
在“十七年”间,法国作家乔治·桑的四部长篇小说被首译为汉语,从而扩大了乔治·桑在中国的知名度;乔治·桑的社会小......
20世纪40~70年代期间,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政权开始由理论上的探讨走向实际的创建,并在建国后的“十七年”里创造了令世人吃惊的丰功伟绩......
新中国为了寻求和平建设的环境,建国初亟需加强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建没保卫世界和平的外交工作。然而在大多数国家尚未和我国建立......
《三里湾》是一个充满紧张关系的复合文本:其显性文本是作家赵树理按照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需要而定制的,隐性文本则是作者下意识的产......
期刊
席扬撰文《文学经典的“生成”语境与“指认”困境》指出,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过程中,其“经典指认”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
随着20世纪前半期中国革命和政治形势的剧烈变化,文学批评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逐渐紧密,由“大众”及其演化而成的“工农兵”批评话语也......
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十七年文学"不是单纯的文学,而史无前例地承载着太多的重负。作为缔造共和国"神话"重要文本的"十七年文学",我们能......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新中国"十七年"中外文学关系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研究。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世界处于美苏为代表的两大阵营间的"冷......
“十七年”时期传统“水浒戏”剧目的整理,不仅在承继、保存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上值得肯定,而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数量及其规模......
由于农业集体化组织的影响。在传统乡村社会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家庭”丧失了它原有的身份.开始变得可疑起来:首先,它的现实存在被历史......
一我不常读散文.有人在谈到散文时曾说,"在繁复的世态,火热的斗争中,作家有所见,有所闻,有所采撷.但重要的是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激......
一文本,特别是以现实主义方法创作出来的文本,作为一种独特的并永远存在着的"可触可摸"的精神实体,是作家心声的坦露,是其思维的外......
一 在“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主流意识形态与民间文化的共存,或者说政治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共存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情况。其中......
1949至1966这"十七年"间,新中国出版业在"为人民服务"出版方针指引下,对新文学书籍的生产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控。其主要手段包括: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