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西迁相关论文
浙江大学在民族危亡的时刻西迁贵州遵义,全校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的率领下,发扬“求是精神”,坚持办学的同时,致力于贵州的地方发展.......
战时偏于一隅的遵义让丰子恺有了短暂的停歇,遵义山水以及遵义人民给予了画家丰子恺安全和庇佑,丰子恺也以其美术作品丰富了遵义的......
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加大了在遵义、渭潭的办学力度。浙江大学从一所普通大学跃升为全国知名大学,被誉为“东方剑桥”。浙江大学......
抗日战争时期浙大在遵义、湄潭办学,办学实力显著增加,浙大从一所普通大学一跃为全国著名大学,被誉为"东方剑桥"。浙大西迁过程中,......
1937年9月至1940年2月,浙大师生踏着红军长征的足迹,行程五千余公里,进行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军”长征,最终选择了遵义和湄潭作为......
从1940到1946年,西迁黔北的浙江大学在不到七年的时间中,在生活清苦无电少舍的山城小镇,创造了中国科教史上的奇迹,由一所地方性大......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立浙江大学在校长竺可桢的带领下西迁。于1940年年初西迁至贵州湄潭,并在湄潭办学长达7年之久,在此......
一幅约70年前摄于贵州湄潭的照片(文中照片1)近些年被多部以浙大西迁为题的文本所采用,但照片中两位人物的名字注记各不相同,时间说明......
从20世纪50年代直至"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之前,这段历史——浙大西迁历史,一直是被漠视或遮蔽的,甚至它的"实物材料"——历史遗址、遗迹......
说到贵州茶叶品质的大幅度提高,在茶叶科研上得到突破性的发展,这与浙江大学抗战期间西迁湄潭七年(1940-1946)和民国农林部所属中央实......
摘 要:浙江大学承载着伟人丰富的人文精神,在浙江大学西迁贵州后,浙江大学的校长、老师以及学生们所表现出来的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
浙大西迁遵义期间,成立“湄江吟社”进行诗词创作。其主要成员苏步青除湄江吟社八次集会所作外,尚有不少叙事写景抒情及与亲友赠答......
<正>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布迁都宣言,将政府首脑机关迁往陪都重庆,此后大批学校、工厂内迁,约3000万难民撤往后方。从1937年......
黔剧《湄水长歌》取材于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西迁,最终在贵州湄潭县坚守七年、砥砺前行的办学历史。这是一种既表现浙大师生在中国人民......
《湄江吟社诗存》是浙大教授在西迁时期结社创作的诗歌结集。它记录了浙大在遵的历史细节及浙大教授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心路历程;......
<正>也许你不知道,浙江大学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对于贵州省湄潭籍考生免收学费。2008年,浙大在湄潭成立了支教点,每年都会派学生到湄......
浙大选择了遵义,遵义孕育了浙大。抗战时期,浙江大学不断西迁,最终落脚遵义并得到极大发展,被誉为“东方剑桥”。文章从遵义的地理......
在中国抗战的艰苦岁月里,浙江大学西迁至遵义。一方面秉承“求是”的精神继续进行科学的探索,取得了累累的硕果;一方面以天下兴亡为己......
教授是大学的灵魂。浙大西迁时期,竺可桢校长积极物色名师学者,礼聘国学家马一浮来校任教。马一浮是著名文史学家、书法艺术家,被周恩......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救亡图存,保存民族文化实力,浙江大学在校长竺可桢的带领下举校西迁,开始了长达八年的艰......
王阳明与竺可桢,皆为浙江绍兴人,一位是明朝大儒,一位是浙大校长。阳明先生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圣贤,竺可桢以阳明先生“致知力学......
<正> 2003年暮春时节,笔者随贵州省写作学会采风团赴湄潭采风,有缘参观了作为贵州省三大文庙之一的湄潭的文庙及设在文庙内的“浙......
周开迅先生主编的《永远的大学精神》(修订校园版)一书,在浙大西迁的相关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并且对资料的整理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