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外债相关论文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针对商办铁路出现的一系列弊端,决定改弦更张,实行“铁路国有”政策。这是一项基本正确的政策,但由于清政府措......
北京民国政府时期铁路外债述略孔永松,蔡佳伍对中国近代铁路外债乃至于中国近代外债来说,北京民国政府时期的铁路外债既是重点也是难......
日俄战争后,为挽救东北危局,以徐世昌和锡良为代表的东北地方大员试图将美国的资本引入东北铁路,通过铁路外债的形式实现均势外交......
外债是中国近代铁路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南京国民政府在筹集铁路修筑资金内外交困中,铁路外债政策是以整理旧债为主,目的在于举借......
1920年10月,美国倡议组成了新银行团.新银行团正式成立后长期无所作为,并逐步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垄断性,中国朝野期望值逐渐降低,对......
晚清最后几年,收回利权运动趋于式微.而从经济学理角度就债论债,肯定借款筑路的积极作用,逐渐为人注意.只是它的声音是微弱的,难以......
晚清势力均势外交政策,是中国传统"以夷制夷"外交政策的延伸。徐世昌和锡良是东北的铁路外债均势外交策略的执行者,前者在外债的选择......
1889年,清政府确定修建铁路的政策,但对借债筑路仍持一贯的反对态度,铁路建设实行官办政策。至甲午战争结束后,在财政危机与严峻的......
甲午战后,清政府为“自强”、“求存”实施大规模急造铁路的政策,陆续与西方国家、银行、和公司签订十几笔铁路外债,总额高达白银3亿......
引言利用外资进行铁路建设,在中国由来已久。溯自光绪二十三年(1897),清政府与比利时签定“卢汉铁路借款合同”肇始,旧中国的一部......
甲午战前关于外债问题的讨论,在近代中国关于外债的认识和外债政策的变迁历程中具有导向性的影响。在军政外债与实业外债两个不同的......
在晚清铁路外债举借过程中,洋务官员逐步有了成型的、带有明显思想倾向的外债观,芦汉比国债款交涉是典型的蓝本。其核心是在依赖心理......
在东北实行均势外交 ,打破日俄垄断地位 ,是清政府的基本方针。东三省改制前后 ,均势外交策略经历了由全面引进外资的“开门通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