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是最常见的肾脏遗传病之一,发病率为1/400-1/1000。引起ADPKD的基因主要有两种:多囊肾病基因1(PKD1)和多囊肾病基因2(PKD2)。其中PKD1基因突变致病约占85%,且症状最为严重,为主要致病基因。PKD1基因定位于16号染色体短臂1区3带3亚带(16p13.3),由46个外显子组成,其产物多囊蛋白PCI参与了多囊肾的发病机制。因此,检测PKD1基因的突变是理解多囊肾病分子发病机制的重要步骤。本文旨在检测ADPKD患者的PKD1基因突变位点,研究其突变规律,为进行产前诊断打下基础。方法:采集来自18个家系的多囊肾患者外周抗凝血样本,用QIAamp外周血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利用长链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首先特异性扩增出PKD1多拷贝区包括外显子1至外显子34间的编码区序列,再以长链PCR扩增产物为模板,进一步通过巢式PCR技术将其扩增为长度较短的片段。扩增产物经分离纯化后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序分析,在Genebank中查找正常基因序列,并经Mutation Surveyor软件与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测序结果。结果:应用长链PCR及巢式PCR方法特异性的扩增出PKD1 1-46号外显子,对18个ADPKD家系的PKD1基因进行突变检测,结果发现了19个正常基因多态性位点、10个致病突变,后者包括3个无义突变、一个重复突变和6个缺失突变,其中有11个基因多态性位点和8个致病突变位点为首次报道。本次检测多囊肾突变率为55.6%(10/18)。结论:通过本研究发现ADPKD患者的PKD1基因突变范围较为广泛,不存在突变热点,从而为PKD1的突变检测带来了难度,但长链和巢式PCR方法及基因测序技术是目前检测PKD1基因突变最准确的方法,为产前诊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