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岭南地区自古以来皆以蛮夷之地著称,但由于科举制度及任用制度的原因,非粤籍的文人书家被派遣到岭南之地任职,其中包括苏轼、米芾、翁方纲、伊秉绶等人.本文旨在探讨伊秉绶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岭南地区自古以来皆以蛮夷之地著称,但由于科举制度及任用制度的原因,非粤籍的文人书家被派遣到岭南之地任职,其中包括苏轼、米芾、翁方纲、伊秉绶等人.本文旨在探讨伊秉绶入粤后其自身对岭南书法文化的影响,通过考察伊氏在粤的交友概况,试着了解伊氏在书学观和审美观上是如何影响岭南本土书家,从而进一步发掘伊秉绶来粤后对岭南书法文化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其他文献
"碑学、帖学"的观点经阮元、康有为等人鼓吹、渲染,成为一种定论.此论在中国书法理论及实践创作中影响极大,至今尚有余波.而有关碑与帖的关系至今讨论不休,笔者从文献学、历
笔者在学习书论过程中发现历代书论中屡次提到"藁书"一词.随着疑惑的增加,对藁书的意义也有了新的认识.历代以来的书法家,研究者都对藁书有过不一样的诠释,而笔者认为,藁书即
宋代以来,书法逐渐形成了"先文后墨"的历史倾向.众多书家在书法作品及传世书论中也越来越多运用和贯彻"先文后墨".本文试通过论述古代书法教育发展(书学制度教育、世家书法教
当代行草书以意境为中心,行草书的创作思维必然随之围绕着意境而展开.生命意味是书法形式美法则——笔法、章法、墨法的主要审美依据,本源于对生命意味的体悟与追求.当代"二
书法史上,庾肩吾的《书品》是第一篇明确以"书品"命名的论著,被学者认为是书法品第类著述的开山之作.本文以《书品》为立足点,爬梳剔抉南朝书法史,梳理出南朝书风的流变,来探
石刻帖及翻刻的研究视野往往需要超出书法领域,本文结合文献学考据的方法,从新的角度研究"第一山"旧刻及潮州金山翻刻之间的文化关系,揭示"第一山"石刻在不同时期的文化传播
"雄浑"一词在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被列为二十四品中的第一品,历来都被人所推崇,对中国的诗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雄浑"风格也在中国美学史上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清代中期以后,碑学体系经阮元的倡导与包世臣的推动在清代中后期很快风靡拓展,而至康有为将碑学的发展推至顶峰.然在革新求变的社会背景下,书坛充斥着"尊碑贬帖"的风气.通过
古今书家坚持"学书立品""人书合一""书文同耕"的人文思想,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人文精神是书法艺术的灵魂,艺术学养是书法教师的育人之本.高校书法研究生是未来书法教学和
本文主要论述苏轼日常书写与其尚意书学思想之间的关系,从其传世书迹入手,统计和分析日常书写在其书法风格产生——形成——成熟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通过对其日常书写状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