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译学词典的本体研究

来源 :中国翻译协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171455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学词典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理论问题需要探讨梳理。正因为译学词典的研究还处于肇始时期,所以应该明确译学词典研究的本体论及本体问题,以防止在“泛文化”现象的影响下,消解了译学词典研究的中心,从而消解了译学词典的研编。同时,本文提出“本体依靠,外位参照,体用不二”的研编思想。
其他文献
本文考察了《蒙古秘史》的诸多译本,通过比较,探讨了这部蒙古族典籍的翻译学价值,及其不同译本之间的互补性。作者认为,在典籍翻译中,复译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多个译本共同构成原作的译本集合,以译本集合实现对原作的忠实,体现了翻译原则的普适性。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翻译研究经历了一场大的变革,随着西方翻译理论的引进,研究逐步由纯文本内转向文本外。统计并分析了国内主要翻译刊物上论文3092篇,按文本内研究和文本外研究逐一展开定量与定性分析,为研究中国翻译走向提供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目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力与本身的内涵和蕴力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反差。翻译领域外译中和中译外有采用双重翻译策略标准的倾向:外译中异化策略明显日占上风;中译外归化策略大都作为准绳。中译外时中国文化在目的语中处于隐形和流失的状态。为此,探索文化对外传播的规律,研究测定传播效果的客观指标,分析翻译在文化对外传播中的策略和原理,寻求中国文化在国际市场的开拓和营销策略与翻译的有效关联,思考中译外队
《庄子》以文学形式表达哲学思想,这一特点要求译者虚实兼顾,抓住作者的行文目的和话语风格,使译作传神。《庄子》翻译中,除了注意概念词汇的意义外,还应特别注意虚词、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上下文的指代关系。另外,前人对《庄子》注疏系统庞大,可以考虑利用语料库研究手段加以分析,为《庄子》注译开拓门径,也为古代汉语研究提供参考。
翻译并不是两种语言的直接转换,而是需要经由中介对象的间接转换。任何两种语言之间都不存在直接对等、完全对等形式,翻译首先要把原语言转换为非语言符号,即语指对象,然后把语指对象转化为译语言。因而,翻译思维首先要辨异,以避免两种语言完全直接“对等”转化,导致望文生义、貌合神离;接着要“求同”,翻译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两种语言的等值转换。但“求同”只有通过“变异”才能实现,既然两种语言之间不存在完全对等的直接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和“互文性”概念,以一篇科技英语文章的汉译为例,对初学翻译的学生在目的语文本重构过程中,如何利用辅助性文本和利用平行文本完成目的语文本的构建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观察和分析,本文认为,初学翻译的学员对辅助性文本的阅读体验对于其重构目的语文本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其正确理解原文,而且有助于其在目的语文本中对文体、语篇、度量衡单位、数字、质量、文本语类的结构、句子的长
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曾经是戏剧翻译“可表演性”原则的提倡者,后转而多次撰文主张摈弃“可表演性”这一概念,因为: (一)“可表演性”抗拒任何形式的定义; (二)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潜台词捉摸不定,难以有一致诠释。本文就此两点展开讨论,并提出:只有坚守“可表演性”原则,才能走出戏剧翻译的迷宫。
翻译研究与跨文化交际息息相关,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尤为重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翻译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涵化”的过程,追求在译语中保留源语的文化价值。因此,译者在处理文化负载词——颜色词时,只有尽可能采取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才能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实现颜色词的跨文化建构,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社会进步。
《伙伴》杂志是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管、黑龙江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俄文期刊。其宗旨是遵循中国的对外方针政策,向俄罗斯读者介绍中国当今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介绍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创刊五年来,受到俄读者的关注和欢迎。本文谈四个问题:1.翻译工作的严肃性与灵活性。翻译工作,是由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汉译俄工作,不能受翻译规则的限制,不能受汉语的束缚,要根据汉语语篇的具体情况,具体处理。思想
人文纪录片是一种以历史文化为内涵,调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运用精致的纪实性镜头,客观呈现人文景象,体现人文关怀,表现人文价值和理念的影片样式;具有纪实性、论述性、知识性、艺术性、人文性的特征。人文纪录片的翻译文本内容往往是由解说词、人物同期声、以及字幕共同构成;翻译方式有两种:字幕翻译和配音翻译。人文纪录片的翻译应以目标受众为归宿,主要采用归化、译写、改写的策略体现译文的最佳表达方式和最佳语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