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9世纪以来的视觉现代性运动以格林伯格“平面性”理论为标志,让专注于审美的图像作为“架上艺术”,从图像中分离独立出来。绘画图像作为艺术家主观创造、专注于审美品质的艺术图像,与生活世界中具有美感的功能性图像因为物媒介和时空媒介的不同,存在着根本的审美差异。首先是绘画图像作为人造手工物的媒介平面呈现,借由笔触书写的主体性创作痕迹,拥有更自由的创作空间,能够为观者提供视觉平面和笔触物感的双重审美直观,从
【出 处】
:
“媒介视域下的艺术变迁”学术研讨会暨2020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以来的视觉现代性运动以格林伯格“平面性”理论为标志,让专注于审美的图像作为“架上艺术”,从图像中分离独立出来。绘画图像作为艺术家主观创造、专注于审美品质的艺术图像,与生活世界中具有美感的功能性图像因为物媒介和时空媒介的不同,存在着根本的审美差异。首先是绘画图像作为人造手工物的媒介平面呈现,借由笔触书写的主体性创作痕迹,拥有更自由的创作空间,能够为观者提供视觉平面和笔触物感的双重审美直观,从而建立一种绵延性的审美内时间体验。其次是当代美术馆、博物馆作为审美现代性的空间机制,在时空媒介的层面为观者提供了“审美异托邦”的时空剧场审美体验。因此,无论是基于物媒介的书写性的自由创造还是基于时空媒介对于审美时空剧场的建构,以上两点都是前卫艺术区别于日常生活审美物的重要特质,也是未来艺术家艺术创作的重要突破方向。
其他文献
“表演研究”之“表演”,首先是一种研究的对象;其次也是一种分析的方法;它又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最后它还是一种指导个体生存在世的观念。人类行为的自然癖性是多元选择的、混杂的,这就导致人类行为永恒的创造性与变异性,正是通过这种不息的行为之流,人类创造着自身与世界;“表演研究”的工作即是研究探索、理解、刺激、欣赏并创造合意的人类行为。
媒介迁变带来许多不同以往的时代变化,艺术自身和艺术批评也随之遭遇无法抵抗的变化。后疫情时代促发媒介影响力和艺术认知的变化,也使得艺术批评从一个独立存在的一个价值和体系,增多了生态环境的诸多变化。艺术批评可以不依附于艺术创作,但要依循艺术创作的规律来倡导、来指点、来评点。作为独立性的艺术批评,本身的理论的素养和对更多的超越单一艺术作品的宏观的观照,使之能够更宽阔的看待创作的走向,比较创作的得失和给一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所以也是人类的世界观与方法类。在迄今为止的人类艺术形式创造中,电影是与技术关系最密切的艺术形式,它随着技术的诞生而诞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技术不仅是手段,同时兼具有主体实现愿望或达成目标的观念、过程、路径或方法的意义,在此意义上,技术即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本文拟以李安的《双
“互联网+”是互联网形态演进的结果,处于知识社会创新2.0下“互联网+”的形成,将互联网推向了新业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了新形态阶段.本文着重探讨“互联网+”媒介视域下的昆曲艺术传播,分析“互联网+”媒介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探寻“互联网+”媒介视域下的艺术产业生存与发展路径选择.首先,论文阐述了“互联网+”的提出背景以及发展历史;其次,提出了“互联网+”与艺术产业的融合,并对“互联网+”与艺术
当下,作为艺术实践载体的媒介发生了重大变革,为中国当代艺术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道路。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更加趋向多元化,现代艺术也随之脱离传统媒介形式不断得以更新,新媒介有效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创新发展,使得艺术表意功能更加明确化与内容化。当然过分强调新媒介的功能与作用,就会导致当代艺术脱离原本艺术表达而致使艺术作品流于形式化,因此,尽力避免新媒介应用于当代艺术创
明代书法家祝允明的一些书法作品,是在宴饮狂欢、友朋环睹情况下的产物。这种友朋相聚一堂、酒酣耳热后进行艺术创作的现象,在元末松江一带、明中期至明末南方社团群体文化活动中较为常见。在这类艺术创作的氛围中,观众的文化功能是什么?这是本文关心的问题。有研究者从艺术创作的表演性角度阐释这一文化现象,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本文研究后指出,如果以正在进行的艺术创作活动的主体性为区分艺术家与观众的标准,观众就具有了
在近代戏剧改良实践中,存在着西方戏剧观念与本国传统元素相结合的新旧折衷形式。这种形式是由戏剧市场的资源、惯例与美学传统决定的,对资源与惯例的适应是职业剧团能够存续的基本要素。以新派剧为例,它所带有的歌舞伎底色就是人力资源和市场惯例共同的作用,但它的写实性契合了日本的文艺思潮,使它在适应市场的基础上又因这种独特性取得成功。新派剧对故事情节的拓展培养了观众的喜好,推动了日本戏剧从重技艺到重情节的美学转
“超文本电影”指通过不同方式的媒介挪用或仿拟形成超文本特征的电影.作为Web2.0时代兴起的典型艺术现象,超文本电影形成于信息社会的受众变迁和数字时代的审美变化,是电影媒介本体性的凸显,既反映出当下社会中互动性、非线性、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思维逻辑,同时也在电影产业、文化结构、媒介生态等方面对社会产生了反向塑造作用.超文本电影侧重价值理性和实用主义,具有超越传统电影封闭文本叙事的高信息
音乐可视化在当今数字化综合艺术创新制作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多年艺术实践中,作者总结出以联觉为导向的音乐可视化工具来构建音乐-空间联觉性超结构,以此指导音乐可视化创作。作为这种工具的具体应用,在本文中,作者根据巴赫《善牧羔羊》音乐,通过分析其音乐-空间联觉性超结构要素,以四种完全不同媒介艺术实验创作或设计(油画、装置、3D投影、舞蹈),对巴赫音乐进行创意的跨感官艺术表达,从而实现从单一到多元综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