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改良相关论文
马君武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一位学贯中西的学者,本身便极有研究意义和探索价值,但这样一位传奇人物,在学术界却未引起足......
戏剧是文化运动的有力工具,在社会变革时期这一功用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清末民初的动荡年代,民族复兴和国家一统成为最重要的时代精......
五四时期主张“戏剧改良”的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给中国戏曲贴上“野蛮”、“落后”的标签,这恰好迎合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与......
“戏剧改良”口号发端于晚清,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戏剧改良”的高潮.本文通过1918年《新青年》推出的“易卜生号”和“戏......
“五四”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阶段。以《新青年》杂志为核心的中国最初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和......
五四戏剧论争有理论上的历史渊源和现实的必然性。戏剧改良是《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整体建构中重要的一环,其强调的......
丰富的看戏经历为胡适日后进行戏剧改良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和经验,胡适戏剧改良的理论基点是文学进化观念和实验主义哲学,胡适的戏剧......
<正> 宋春舫,浙江吴兴人(今浙江湖州市)。十九世纪末出生于上海一个富豪之家,少年时代在上海度过,并学习英、法等语言。一九一二年......
在《中国戏剧》2013年8期上,读到傅瑾先生的文章《戏曲表演理论刍议》。这是一篇讨论中国戏剧表演体系理论构建的文章。傅瑾先生在......
<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今天,中国比较文学已走向世界,并引起国际同仁的瞩目;世界比较文学走向中国,那是新文化运动到三十年代。......
报刊是清末民初出现的一种最主要的新型传播媒介,也是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等传播交流的最佳方式。对清末民国报刊的研究已成为近几......
1919年3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剧本《终身大事》,这是中国现代作家创作的第一个戏剧剧本。洪深曾说:“这一时期(20世纪30年代),......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如今,人们在阅读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时,对其中戏曲的状貌、戏曲的格局一定会感到很......
潘月樵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京剧艺术家,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以“伶人”身份担任政府“沪军调查部长”之要职,拥有“梨园少将”特......
20世纪初,“新政”、“改良”运动层出不穷,作为有着巨大影响力的艺术形式,戏曲的教化功能与社会作用也愈发为人重视。清廷、改良派与......
李宣倜组织发起的裁曲唱和是关涉民国戏曲改良的独特现象,依托报刊杂志钩沉发微,我们可以再现这一文化活动;追溯填词裁曲唱和的源流脉......
<正> 如果将艺术与审美活动视为美学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美学史的漫长历程,是由不同社会阶层的审美立场与审美......
<正>清朝末年,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了包括戏剧改良在内的文学改良运动。梁启超、蒋观云、柳亚子、陈去病、汪笑侬等人在《新民丛报......
【正】清末民初时期,也正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空前的危机,危机引发了当时中国有识之士的忧虑,社会各界改良和革命的......
<正> 在秦腔的发展史上,恐怕没有人能否定易俗社的作用和贡献。这个成立于中华民国元年(1912)的戏曲艺术团体,由于发起人与主事者......
“戏曲生态”指戏曲及其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和文化环境所构成的整体状态。以人对戏曲生态影响程度的深浅来作为分类标准,戏曲生态又......
易俗社是1912年在西安成立的秦腔表演艺术团体,以移风易俗、补助教育为宗旨。为了实现以戏剧开民智的目的,易俗社制定了剧本挑选和......
定县戏剧改良是晏阳初定县实验中文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平教会用以治“愚”、“作育新民”的主要方式之一。熊佛西等人对剧......
二十世纪初,西方悲剧传入中国,其悲剧结局与中国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截然相反的现象引发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国人在引进西方悲剧......
京剧改良运动从清末开始,以社会改良与革命的内容介入戏曲戏剧改良。经过清末民初、五四运动时期,直到1930年代至1940年代延安解放......
<正>在民初之平津地区,《春柳》杂志据说是第一份戏剧专刊[1],且影响颇大。以往之研究对这份刊物的关注多限于若干史料,如对春柳社......
<正> 一对于戏剧,向来有“综合艺术”的说法。对于中国戏曲,论者更把“综合性”视为它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怎样理解这个“综合性......
<正>晚清社会的历史在武昌辛亥革命中结束;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的建立,为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划分了一个时代。晚清的戏剧改良,依托......
臧懋循用"戏曲"一词作为中国传统戏剧的统称,这一用法被马礼逊继承,在《英汉字典》中,马礼逊将戏曲与drama对译。明治时期,这一用......
<正> 一、戏曲概说 人们通常把中国传统戏剧名之曰“戏曲”。 综观历代著作,“戏曲”一名其实有两种意义。其一是文学概念,指的是......
五四运动爆发前不久,《新青年》上演了一场"戏剧改良"运动,对中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新青年》为材料,再现《新青年》"戏......
<正> 怀臻先生是一位勤于思考的戏剧家,他的剧作常能给剧坛带来冲击,他的理论文章也多能给人以启发。他发表在《中国戏剧》2004年......
我国著名戏剧学家叶长海教授及其弟子张福海博士撰著的《插图本中国戏剧史》一书,于2004年4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20......
<正> 在“扎硬寨,打死战”的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新旧势力的冲突异常尖锐,文学观念的论争十分激烈。这其中尤以戏剧界和诗界为甚。如......
<正>提及张厚载,印象最深的当数1918年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而爆发的那场"五四"戏剧论争。时为北大学生的他为维护中国旧戏,与胡......
1919年5月4日,中国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它是一次青年知识分子发动的爱国运动,也是一场旨在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它高扬民......
中日两国的戏剧文化在激烈的时代变革中面临着评判与选择。对传统戏剧的全面清算、以国际性的视野来审察和保存祖国文化遗产;传统戏......
【正】 一“五四”前夕,随着对传统旧文化、旧思想批判的开展,中国的传统戏曲,亦即当时新派知识分子所称的“旧戏”,作为体现中国......
【正】 在京剧艺术发展历史的恢宏画卷中,1919年曾升起三颗新星。这就是“南通伶工学社”、“更俗剧场”和“梅欧阁”。它们就象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