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煤制气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分析及政策建议

来源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g56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制气是以煤炭为原料,经由煤气化后生成的合成气,再经甲烷化处理,生产热值符合规定的代用天然气。目前世界上在建和已建成煤制气商业化运行装置的国家有三个:中国、美国和韩国,但已投入商业化运营的只有美国。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对天然气的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但天然气在中国是一种稀缺能源,未来国内对于天然气的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基于中国"煤多、气少"这一能源的基本国情,发展煤制气被认为是解决天然气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煤炭清洁利用的重要方向。拥有丰富煤炭资源的新疆被中央列为煤制气产业的主要基地之一,并将全国近70%的煤制气项目安排在新疆,希望利用新疆较低的煤炭价格,推动煤制气产业的发展。但由于煤制气项目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吨产品耗水在6-7吨左右;而且在生产过程中要排出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盈利能力受煤炭价格波动和配套设施建设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并且煤制气企业虽可通过多联产技术大幅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但一方面多联产技术尚不成熟,另一方面还需解决行业垄断与市场之间的转移等问题,不仅需要技术上的突破,还需要国家的组织协调。
其他文献
风能参数计算关系到风电的经济性和开发价值,目前的风能参数计算大都基于长时间序列的地面气象站点的实测数据来进行的。这种计算方式在陆地风能资源开发与评估中使用较合理,计算结果精度高。而在近海风能资源开发与评估中,因地面气象站点在近海区域数量较少以及观测数据受陆地下垫面的影响较大,进而会影响结果的真实性。随着卫星遥感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卫星遥感数据的观测在全球陆地和海域均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在
石油资源利用包括从原油中提炼汽柴油、重油、润滑油等成品油,生产乙烯、丙烯等基础石化原料,并继而合成各种石化中间体、合纤单体和聚合物,进一步生产各种合成材料的过程,以石化产业为其主要载体。石油资源的利用依赖于一定的区域发展条件,由于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条件、技术经济水平、经营管理能力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各区域的石油资源利用水平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石油资源利用又将通过一定的产业间投入产出关系,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北方地区水资源紧张状况日趋严峻。经多年反复论证,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已于2002年12月正式批准立项。南水北调作为一项生态环境工程,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华北和西北可持续发展最基础的条件,也是保护和改善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的最基本措施。南水北调工程则有效地解决了北方地区缺水的问题,可以有效解决当地因气候等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的问题,有益于北方地区补回地下水,保护了
民族文化依托于一定的生态系统环境孕育而生,又与其所依托的生态系统环境相互影响。民族文化的变迁虽然是受多种因素影响而成,但变迁后的民族文化又会改变该民族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利用方式。内蒙古鄂托克旗作为蒙古民族原始传统文化保留比较完整的地方,自古以来游牧民族繁衍生息,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游牧文化、草原文化,经历了从狩猎到游牧、从游牧到定居、从单一畜牧业到多种经营等几次显著的文化选择过程。该区域民族文化与自然
会议
甲烷是全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甲烷的单分子增温潜势是CO2的25倍,全球大气甲甲烷浓度的微量变化将引起气候的深刻变化,因而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但关于甲烷产生和氧化对外源物质输入的响应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系统性的研究河口湿地沉积物甲烷甲烷产生与氧化对外源物质输入的响应,对其环境保护以及温室气体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闽江河口鳝鱼滩半咸水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湿地沉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降水量少,潜在蒸发量大,因此地下水补给是长期以来广泛争论的科学问题。另外,干旱区包气带通常较厚,由于巨厚包气带的缓冲作用,使得现今植被-土壤-大气的动态,很少与深部包气带或者更深的地下水相平衡,这种时间尺度可以从几十年到上万年。所以按照当前的地表平衡关系来评价整个地下水系统,则是一种误导。我国黄土高原包气带厚度可达30-80 m,是研究半干旱、巨厚包气带地区地下水补给与演化理
本文沿艾比湖湖滨周长80 km范围,每隔20 km,在距湖岸8km的范围,设置博河、鸟岛、鸭子湾、东大桥、奎屯河5样地;在距湖滨鸟岛站处每隔5km、10km、15km、20km设置样地4个,于2012年5月和10月分别对样地乔木、灌木和草本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艾比湖湿地在所发现的植物中,禾本科有4个种,灌木有6个种,草本有61个种.样地上分布的草本植物比较丰富.(2)根据重要值计算,5和10
会议
人类-环境系统(Human-environment system)是以人为中心的,由人类与其生存环境长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系统(陈静生等,2001; Turner等,2003)。人类-环境系统的可持续性主要指无论社会经济和自然如何变化,该系统所具有的、能够长期而稳定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从而维持和改善人类福祉的综合能力(Turner,2003; Wu,2013;邬建国等,2014)。改革开放以来,在
乡村聚落,作为人类聚居地之一,其首要功能是居住。然而由于历史渊源、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和生活习俗等原因,乡村聚落的空间布局长期处于农民的自发选择状态,导致出现乡村聚落布局分散、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利用效率地下、公共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脏乱差等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同时也对乡村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基于实地调查访谈,应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以阳新县
农户是耕地的直接利用者,同时又是重要的耕地保护主体,探讨不同类型农户参与耕地保护意愿能够为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本文选取地处传统农区河南省周口市为样本点,利用PRA评估方法对农户参与耕地保护意愿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方差分析方法和分组比较方法探讨不同类型农户参与耕地保护意愿差异.主要结论如下:(1)调查区域绝大部分农户有强烈的参与耕地保护的意愿,所占比重达到了82.4%.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