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支撑文化建设普惠化服务造福市民群众--浅谈利用“社区文化在线”项目推广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标准化

来源 :江西省图书馆学会2014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aseltri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南昌市西湖区成功做法为例,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方式,概括起来,就是全力实施"138"工程,即建好"一个平台",抓好"三大机制",用好"八大在线".“社区文化在线”项目的核心就是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为此,南昌市西湖区立足网站开发、功能设置和基地建设,全力搭建“社区文化在线”项目信息化平台。高度重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成立了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社区文化在线示范项目创建领导机构,通过完善一系列工作机制,保障“社区文化在线”项目顺利实施、取得实效,举全区之力推动项目建设。 依托“社区文化在线”项目信息化平台,借助“八大在线”服务窗口,实现全区社区文化工作信息全收录、全公开,立体化、数字化地展现全区社区文化建设成果,让全区居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轻松享受全区社区文化的各项服务与便利。
其他文献
本文首度提出了高职院校多维度评估网络教学的理念,定性研究了评估的指标体系,量化了教师、学生、课程资源、网络软硬件系统、技术支持这五个环节的考评,梳理出评估流程,“数据说话”,能够使各院校客观评价网络教学五大节点的问题,全面敦促网络教学质量提升。通过互为考评,客观反应了网络教学各参与主体存在的问题,方便学校清晰地查找问题、解决问题;打破了各专业的网络课程只建不用、流于表面不良现状,有力推动了网络教学
从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使用的语文教材来看,文学篇目占了相当高的比例,如六年级第一学期,全书34课,可归并到散文、小说(包括科幻小说)、诗歌、寓言这些文学体裁的有22篇(现代文共25篇),由于现在教材编写是按照主题组元,因此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了单元的主题,而忽视了单元内每一篇文章的教学文体,把很多本应该用文学的视野去备课授课的篇目,当作了没有任何文体划分的
《香菱学诗》一文选自人教版教材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所选的内容是古代著名长篇小说中几个经典片段,基于初三学生有了两年学习小说的经验,笔者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于"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名著的热爱".因此,以《香菱学诗》一文为引子,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为学生打开《红楼梦》这座文化、思想、艺术殿堂的大门。
本文以笔者若干年前的教学案例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针对有效选择散文合宜的教学内容的探究,为了实现散文课程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更多关注散文“教什么”,通过该方式有效选择散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真正体验散文阅读韵味。
针对语文教学中《长亭送别》这篇文章,应当思考的就应该是《长亭送别》这篇课文是否完整地展现了《西厢记》的文学成就。对于文中的很多曲调来说,所谓的“渲染”即各种艺术手法的使用,其意义应该并不在于使语句中的复杂情感更加回环往复、更加让人品味不尽,而是在于通过环境的营造、语辞的修饰而让听众或者读者更加容易明白曲中的情感是什么,或者说,使显而易见的情感表现得更为浓墨重彩。
本人对《始得西山宴游记》(第二课时)进行四次备课,现将这个过程作一整理,以便进一步学习、反思,探寻出优化教材、实施高效教学之路,认为古典散文当作散文来教,以读懂作者为主,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文本的文体特征,先从进入教材的角度确定文本属于定篇、例文、样本、用件中哪一类,从语文学科新课程论角度来审视苏版专题主题情境编排体系。对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要适合学情的需求。
本文以高中语文课程中《胡同文化》这一课程教学实践进行了介绍,课堂上学生一般会从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角度进行鉴赏,即兴的回答也不太可能全面到位,教师可以稍加点拨,但不一定非得引导学生达到教师理解的程度,只要能感受到两段文字的高下之别即可,同学们完全有可能去培养一种接近自然的文风,只要记得写作时不要做作,不要堆积辞藻,不要故弄玄虚,不要故作高深,心中无真感受,就不要无病呻吟,不要附庸风雅,不要没话找话,
本文通过对中学语文课程中《送考》一课教学实践的总结,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和情节结构,并初步领会语言、神态和心理等描写手法以及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态度,重点让学生比较阅读文中老师宣布录取结果这一节内容,因为这里既集中运用了语言、神态和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还深刻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及文章的主题思想,最具解剖价值。先通过比较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送考》一文通过这样一种非常
《蜡烛》一文被安排在八年级上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正是初中六册书中唯一一个涉及新闻的单元.单元目标的落脚点也就是在新闻、小说等记叙性文章的教学上.作为一篇战地通讯,它既与新闻有着相似性,又与小说有着共通性,因而这篇自读课文有值得好好推敲琢磨之处.教师在阅读教学之前,首先要深入地走进文本,然后结合学情设定教学目标,将教师的解读来引导学生的解读,以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内化.教师解读的结果就像一块璞玉,首先教师
对于鲁迅的散文《风筝》,许多教师都觉得是关乎亲情,关乎鲁迅对自己的严于律己、知错就改的好品性.从学生的情况来看,通过调查访谈学生对《风筝》的初读感受,可以发现学生对于这种意义阐释多元,而又在语言上非常隐晦深奥的文本,很难透过散文的“物质元素”收获“精神发现”,本课对《风筝》的解读,致力于扎扎实实细读文本,通过理解饱含深意的字词真实还原作者在特定时空下的特定情感状态和深沉的内心思考。并力图摆脱教参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