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明前期是大理从乱到治的社会整合时期,是明朝在大理地区获得土著居民认可的时期,也是民族融合的关键时期。本文主要利用文献、碑刻和综合研究法,以洪武至宣德时期大理社会整合为研究对象,研究明前期大理社会变化。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元朝在大理的设置情况、元末大理的户口、人口、社会等级以及寺院与土地兼并情况;继而讨论明前期在大理的统治措施,包括府州县设置、流官体系与土官体系设置,卫所设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前期是大理从乱到治的社会整合时期,是明朝在大理地区获得土著居民认可的时期,也是民族融合的关键时期。本文主要利用文献、碑刻和综合研究法,以洪武至宣德时期大理社会整合为研究对象,研究明前期大理社会变化。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元朝在大理的设置情况、元末大理的户口、人口、社会等级以及寺院与土地兼并情况;继而讨论明前期在大理的统治措施,包括府州县设置、流官体系与土官体系设置,卫所设置,以及明朝对包括户口制度、文化习俗在内对元朝制度的荫袭和改革等,最后是明朝对元末佛教体系的整顿。第二部分讨论明朝与大理段氏之间的互动、土官群体的出现,尤其是详细讨论了明前期大理地区的动乱与明朝的应对措施,进而讨论该地区社会的变化。第三部分讨论通过设立世袭的土官制度、阿扎力僧纲司制度以及科举制度解决了社会的向上流动和传统世家大族权力延续的问题,以及大理地区的土著最终认可了卫所移民进入该地区后带来的土地、水等资源分配后的变化。论文发现:(1)明前期在制度上多有延续元朝制度的内容,如府州县体系的设置,将元朝驻扎在大理的镇戍军吸收入卫所。(2)明前期大理社会动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明军进入大理后,打破原有社会结构的因素,也有土著中的群体如段氏、普颜笃对特权或故元的坚守等,还有明军进入后资源的重新分配。(3)明前期大理资源配置的变化主要包括:明军粮饷不足,采取将盐等资源收归国有,通过招商中纳的方式解决军队粮饷需求,影响了土著原有的经济利益;而卫所的设置、移民的进入导致了土地、水等资源的重新分配,进而容易导致土著与移民之间的资源冲突。(4)明前期在大理的政策中断了大理地区的士人、僧侣、官员的社会流动途径,直到明朝在大理地区确立科举制度、僧官制度以及土官制度后才解决了这一问题,进而明朝得到大理地区居民的认可,完成了社会整合。
其他文献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强调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彼此依存、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又指出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彼此影响、相互滋养的内在联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离不开各民族文化交融这个前提与基础
李郢是晚唐一名诗人,诗调清丽,因其独特的诗歌面貌,对后世诗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李郢与当时重要诗人杜牧、李商隐等都有交往,但有关他的文献记载较少,散佚各处,所存诗歌也不多。本文在现有材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晚唐时代背景,分四个章节对李郢的其人其诗展开分析和研究。本文的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第一章介绍了李郢的生平研究。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对李郢的生卒年、籍贯、仕履、交游等方面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从这段论述可以看出,“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也就是说,中华文化认同是“五个认同”
消费既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特别是受中美经济摩擦加剧、新冠疫情冲击和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可见,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成为国家战略层面的举措。家庭负债是影响家庭消费支出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通过金融信贷产品创新,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背负债务,对繁荣消费市场和扩大内需起到了良好促进作用,但考虑过度负债会对消费
风险决策历来是经济学与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而决策者在行为决策研究中的风险偏好规律更是备受瞩目。然而,人们如何进行风险决策仍然是未解之谜,风险决策的过程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已有研究发现奖赏幅度会影响个体的风险决策偏好,然而,奖赏幅度对风险决策的影响方向并未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有研究发现奖赏幅度越大,个体越有可能承担风险,而另一些学者却得出相反的结论,即奖赏幅度越小,个体的冒险倾向更高。同时,研究
自尊是个人对自我的积极或消极评价,能够影响自身的情绪、认知和行为。研究旨在探讨中学生感知母亲心理控制、学业效能感与自尊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业效能感在感知母亲心理控制与自尊之间的中介作用,并采用认知行为取向的团体辅导干预学生学业效能感。具体分为两个研究: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福建省漳州市、山东省青岛市的774名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的学生施测《母亲心理控制量表》《学业效能感量表》《自尊量表》
在教育资源差异以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我国学龄儿童的焦虑现象相当普遍,这也逐渐成为了社会各界研究的热点。以往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有益于个体处理任务,但过度焦虑则会影响个体认知资源的分配,干扰个体对与任务无关信息的处理,损害他们在不同任务之间转换注意力的能力,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阻碍着他们的学业发展。本研究以学习焦虑为切入点,通过问卷施测和统计分析探究4-6年级小学生学习焦虑、注意力与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途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之上,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文化交融间具有内涵与外延的内在逻辑,决定了民族文化交融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存在方式与表现形式。因此,民族文化交融是透视和揭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规律性的重要视角与维度。大理下关是一个白族、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同构”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涵。它植根于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极大影响了宏观层面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构,又深刻影响着微观层面的家庭建设。“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习近平总书记从“家国同构”的高度论述了家风于国家、于民族、于社会、于家庭、于个人之非凡意义。位于祖
滇西地区是云南最为重要的地域之一。从明清以来,滇西地区的移民政策、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地理优势等因素,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全国人口都在流动,江西地区又是如何在滇西展开移民活动的,与当时滇西社会进行了怎样的交流互动,江西移民与滇西社会的关系是什么,值得探究。本研究基于江西会馆的研究视角,运用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江西会馆为研究切入点,论述了江西移民在滇西地区的发展,重点分析了江西会馆在滇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