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篮球运动经过122年的演变,已经发展成为全世界人们所关注的集竞技、娱乐和媒体广告于一体的运动项目之一。由于其自身具有的竞争、对抗、娱乐、趣味和易普及等特性,尤其是职业篮球的出现,篮球运动在全球的影响力逐渐加大、影响范围越来越广阔,吸引了各阶层的高度关注,参与其中的人群也越来越多。中国篮球职业化联赛自1995年开始,迄今已走过十八年的历程。十八年里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从无到有,运行机制从半职业逐渐到完全职业,运行模式从赞助模式逐渐到资本市场运作模式,这些职业化、市场化的举措对中国篮球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了大批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在篮球职业化发展过程中,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化模式,结合我国篮球的特点,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国篮球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模式,使运动员的培养、管理日趋职业化、规范化。而篮球运动的培育体现了个人到团队、团队到国家的一种民族精神,以及社会文化心理与文明进步的层次氛围。湖北是篮球运动大省,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达到鼎盛时期,男女篮均获得过全国冠军。上世纪90年代末,湖北篮球开始呈明显下滑趋势,目前位于全国篮球水平的中下游,近十多年与全国顶级篮球赛事(CBA、WCBA联赛)无缘,参加全国各级篮球比赛成绩一直在中下游徘徊。其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水平篮球后备人才的匮乏。本研究结合目前我国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的整体发展趋势,探讨湖北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为其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提升湖北篮球竞技运动水平,促进湖北篮球运动的发展,重塑湖北篮球的辉煌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现场观摩、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湖北省青少年篮球运动后备人才现状及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存在的问题:1、湖北省篮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主体,已从原来具备体校学籍学生的格局逐渐发展至各地市非体校学籍的普通初高中学生;在湖北省体育局篮球排球运动管理中心注册的人群中,符合后备人才年龄段的人口基数较小。2、湖北省篮球运动后备人才选材缺乏科学性。大多数教练仅根据主观经验判断,未运用科学的选材手段。3、湖北省篮球运动后备人才教练员年龄结构较为合理。“黄金年龄”高级教练员、具备一定执教经验的一级教练员和高学历年轻教练员,构成了我省篮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梯队建设,但部分教练员篮球运动经历有限、学历较低。4、湖北省基层教练员缺乏将《全国青少年儿童篮球教学训练大纲》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运用于日常训练的能力和意识。制定训练计划与内容缺乏因材施教,训练方法单一。5、竞赛制度由于受经费的限制,湖北省篮球运动后备人才年龄段竞赛场次明显不足;竞赛办法简单,未能完全反映平时的训练水平,未完全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在运动员资格、裁判员培养及赛风赛纪管理等方面,力度大、较规范。6、湖北省篮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管理以体育职能部门为主,教育职能部门为辅。结论和建议:1、体育职能部门下属各体校篮球业余训练人口基数较小,后备人才发展受其制约,但其运动选材、教练员水平、训练质量等方面能力较强;教育职能部门下属大多数篮球传统项目学校业余训练人口基数大,运动选材、教练员水平、训练质量等方面能力较弱,制约了后备人才的发展;部分“教体结合”传统项目学校业余训练人口基数相对于体校较饱和,运动选材、教练员水平、训练质量等方面能力较强。2、通过政策支持,加大经费投入,完善篮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根据社会需要对动力机制全新定位,将“体教结合”向“教体结合”方式转变。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育人功能,解决“学训矛盾”,不断提升后备人才整体素质,使之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积极引入教育职能部门、社会力量整合培养机制;树立后备人才培养品牌意识、提升社会认可度,促进激励机制的发展:加大业余训练过程的监控机制,保证训练质量;循序渐进拓宽并完善运动员、教练员保障机制。3、加强后备人才选材的科学性。通过科学、系统的手段,运用网络技术,建立湖北省篮球运动后备人才信息数据库,将运动员注册信息、学习情况、比赛信息、身体素质信息、出入口等纳入信息库,为后备人才选材提供科学依据。4、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教练员理论和实践培训,及时掌握青少年篮球运动的最新动态和科学、先进的训练方法。5、为排球、皮划艇、田径十项全能、足球等运动项目的选材拓宽了渠道和空间,促进排球等运动项目的发展在湖北省表现比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