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研究,历时悠久。其最早的系统研究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传统的隐喻研究只是将其看作一种修辞,其后,Lakoff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释,将隐喻看作是一种思维方式,认为隐喻是一种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从而真正把隐喻研究正式纳入了认知科学领域。当代隐喻研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而且是人类认识和体验世界的一种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可以用来解释人们头脑中概念的形成、思维的过程、认知的发展和行为的依据等。隐喻可以反映交际者的情绪、态度和概念化过程。因而隐喻研究对于理解交际者的情绪、态度和交际意图意义重大。2004年,Charteris-Black提出了批评隐喻分析理论,融合了语料库、批评话语分析和认知语言学,来探索和揭示隐藏在政治话语背后的态度、价值观和执政理念。束定芳在《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回顾与反思》中指出“一些研究停留于低层次的重复介绍,缺乏结合我国语言实际和语料的系统、创新的研究”。然而,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其在国际舞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也吸引了外部世界的更多关注。外部世界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特别是它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杰出成绩。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措辞朴素严密,语气客观中立,是极具权威和代表性的政治语篇,是准确地了解中国政府执政理念和价值观的理想语料。2014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以李克强同志为国务院总理的新一届中国政府向全社会提交的第一份答卷,备受瞩目。以2014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共16907中文,11093英文字符)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隐喻的使用,并尝试揭示语篇背后隐藏的诸如态度、价值观、执政理念以及影响隐喻选择的因素,希望能对概念隐喻理论和批评隐喻分析理论提供支持,帮助大众更好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分析发现,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隐喻使用广泛,主要有七种隐喻类型,即建筑隐喻、旅程隐喻、战争隐喻、竞赛隐喻、家庭隐喻、植物隐喻和身体隐喻。其中,建筑隐喻、旅程隐喻和战争隐喻是使用最为频繁的三种隐喻,它们共同凸显了当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事实,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发展,迫切需要和平而稳定的国内外环境。同时,这三种使用最为频繁的隐喻也强调了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这就意味着在发展过程中,所有中国国民都应当保持耐心、警觉,不屈不挠,以防发生任何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