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文献检索和临床观察两个途径,初步探讨胃癌前病变的病性证素与舌象特征的分布规律,以期为本病的中医诊断提供正确的辨证思路和参考依据来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 (1)文献检索:采用文献检索的方法收集1986-2016年间有关胃癌前病变及其舌象特征的参考文献约736篇,参照《中医诊断学》教材、《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证素辨证学》提取舌象特征及病性要素,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总结出该病病性证素及舌象的分布规律。 (2)临床研究:在对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一科的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期间,通过收集患者电子胃镜及病理活检报告,筛查出胃癌前病变患者100例,请专家组运用四诊合参的方法对该100例患者进行证候信息采集,并通过SPSS20.0统计软件统计出不同病理分型胃癌前病变患者的中医证素及舌象特征的分布规律。 结果: (1)文献研究结果:①文献统计结果中胃癌前病变病性证素所占比率从多到少依次为:湿、气滞、气虚、血瘀、阳虚、阴虚、痰、热、食积、血虚;②胃癌前病变常见舌象分布情况:舌色从多到少依次为:青紫舌、绛舌、红舌、淡白舌;舌苔频次从多到少依次为:黄腻苔、白腻苔、剥脱苔、薄黄苔、无苔;舌形频次从多到少依次为:正常舌、裂纹舌、齿痕舌;③胃癌前病变的舌象与病性证素的关系:舌色青紫舌中血瘀、气滞所占比率最高;绛舌在湿、热中占比最高;红舌在热和阴虚中所占比率最高;淡白舌中阳虚中所占比率最高;舌苔黄腻苔在湿、热中出现的比率最高;白腻苔在阳虚和痰中所占比例最大;剥脱苔在阴虚、气虚、热中所占比率最高;薄黄苔中占比最高的是热;无苔中阴虚为最主要证素;舌形舌态正常中气滞占比最高;裂纹舌中阴虚、血瘀占比最高;齿痕舌中气虚、湿、阳虚所占比例最大。 (2)临床研究结果:①年龄和性别有男性61例(61%),女性39例(39%),最大年龄67岁,最小年龄19岁,平均年龄是51.6岁,男女总比例约为3比2,其中18-40岁共17例,41-50岁共21例,51-60岁共40例,61-70岁有22例,统计结果表明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价值。②病程分布本研究统计结果显示,病程为0-5年患者,所占比例最大,为42%,其次为6-10年病程患者,占比达到39%;病程大于11年的患者,所占比例为19%。③症状分布情况100例胃癌前病变患者主要症状和体征有:胃脘胀满71.0%,口干占59.0%,口苦、嗳气46%,饮食减少45%,胃痛占43%,矢气42%,胁肋痛、失眠、急躁易怒40%。④胃癌前病变的主要病性证素为湿、气滞、气虚、血瘀、阴虚、阳虚、痰、热、食积;⑤胃癌前病变常见舌象分布情况:舌色频次从多到少依次为:绛舌、青紫舌、红舌、淡白舌;舌苔频次从多到少依次为:黄腻苔、白腻苔、剥脱苔、薄黄苔;舌形舌态频次从多到少依次为:正常舌、裂纹舌、齿痕舌;⑥不同病理分型与舌象的关系:肠上皮化生中红舌、薄黄苔、齿痕舌的比率与其他两种病理分型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中度异型增生中青紫舌、白腻苔、裂纹舌与其他两种病理分型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重度异型增生中绛舌、黄腻苔的比率与其他病理分型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⑦不同病理分型与病性证素的关系:肠上皮化生中阴虚的比率与其他两种病理分型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中度异型增生中气虚、血瘀与其他两种病理分型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重度异型增生中湿、气滞的比率与其他病理分型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胃癌前病变患者舌色以绛舌、青紫舌、红舌和淡白舌为主;舌苔主要有黄腻苔、白腻苔、剥脱苔、薄黄苔、无苔;舌形分为正常舌、裂纹舌和齿痕舌3种。本研究中共涉及病性证素10种,所占比率从多到少依次为:湿>气滞>气虚>血瘀>阳虚>阴虚>痰>热>食积>血虚。 (2)胃癌前病变伴青紫舌的病人,多考虑气滞和血瘀为主要致病因素;绛舌、红舌、黄腻苔、薄黄苔的患者,与火热之邪关系密切;绛舌、黄腻苔、白腻苔、齿痕舌患者多与湿邪关系密切;淡白舌、白腻苔患者多与阳虚关系密切;红舌、剥脱苔、无苔或呈裂纹舌的患者,考虑与阴虚关系密切。 (3)临床中见到胃癌前病变伴红舌、薄黄苔、齿痕舌的病人,若呈现一派阴虚之象,多考虑为肠上皮化生阶段;胃癌前病变患者伴青紫舌、白腻苔、裂纹舌,若血瘀、气虚症状明显,多考虑为中度异型增生阶段;胃癌前病变伴绛舌、黄腻苔的病人,若湿、气滞明显,多考虑重度异型增生。 本课题中试图从文献资料和临床研究两个角度着手,通过分析该病的病性证素及舌象特征,紧抓辨证核心,全面探讨该病不同病理分型中病性证素及舌象的分布规律,为其正确辨证及早期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对于辅助临床医生防治胃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