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域处于欧洲文明、西亚文明、印度文明和华夏文明辐射的焦点,是我国汉文史籍对古代西北边疆地区的专门称谓。该地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在地理上与中原地区山水相连,自古以来就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该地作为著名的交通枢纽,不仅输出不同商品,也接受从中原传来的文明。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在当时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作为当时世界文化的中心,周边诸国纷纷向其靠拢,“万国衣冠拜冕旒”正体现出了这一盛况。而较于其他国家而言,西域则有着明显的地缘优势,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一机会,与唐朝进行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是显而易见的。唐与西域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学者多以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研究视角,而以书籍为切入点研究两地文化交流的成果甚少。因而本文主要以书籍交流为视角切入,在综合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传世文献资料和出土的相关吐鲁番文书,以印证传世典籍中所载有关唐与西域书籍交往活动、文化交流活动的真实性,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书籍活动的全貌。运用拉斯韦尔“5W”模式,以传播学方法来研究唐与西域之间的书籍交流活动,从而还原整个书籍活动的过程。这其中涵盖了书籍活动的背景、原因、书籍传播途径与内容以及接受情况等。 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探讨书籍活动的发生及原因。通过对“西域”的范围界定,以讨论书籍活动的发生,从而探讨吐鲁番出土文书与书籍活动的内在关联。唐朝的书籍能传播到西域主要归因于双边需要,即唐朝“赐书”与西域“求书”。唐在西域推行的相关政策,如羁縻、和亲等制度促进汉籍西传,教育、科举制度为书籍传播提供了文化基础。在此基础上,双边的文化互动为汉籍西传营造了一种文化氛围,使之成为可能。第二章主要论述书籍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及途径,即书籍从唐传播到西域的渠道和媒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主要参与者即使节、质子僧侣和商人;二是主要途径即人口迁移、贸易活动和军事活动。探讨在这个动态传播过程中,信息以何种方式与途径如何由传播者流向接受者。第三章主要讨论书籍传播类型即传播的信息内容。采用文献分析归纳法,运用版本学和目录学的基本理论方法,结合吐鲁番出土的唐写本文书,以“四分法”为基础对书籍传播类型分门别类,分为儒家经典、宗教典籍、史书、文学类书籍、科技杂占、法律诏策、蒙书等七类书籍。以传世文献和相关出土文书相结合,论述书籍传播的类型,从而建构唐与西域之间的书籍活动,以期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书籍活动的全貌。第四章从文化史、文献学、文学史和“一带一路”这四方面分析书籍活动所产生的重要历史意义,也即书籍活动取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