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来源 :喀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hnhjc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更好的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需要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来大显身手,这就突出了劳动教育的短板。因而,我国已经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之中,党和国家也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在202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期劳动教育进行了全面整体的规划布局。同时期,教育部也发布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不仅阐释了劳动教育的基本概念以及开展的重要性。因此,本文研究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要大力推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一方面也是伴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增长、文化的兴盛,社会的发展是意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发展的关键因素,展现出高校学生在新征途中劳动教育方面的新风貌、新特征。他们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劳动意识以及面对生活的态度等各个方面发生了不同层面的变化。另一方面,高校学生中普遍有不愿劳动、不想劳动等行为的存在。近年来,高校学生在群体行为表现出社会主人翁意识逐渐淡化、诚信下滑、重享受、轻践行的现象不断出现,追逐物质、享受生活在校园里普遍存在,我国优秀的劳动文化的精髓在高校学生当中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本研究以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指导纲要》为基本依据,梳理国内外有关劳动教育的研究成果,对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论来源和必要性进行学理性分析。对劳动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概述,提出了高校学生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基本内容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并对如何加强高校学生劳动教育提出重要的举措,结合当下高校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体现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促进高校教师和学生在关于对劳动教育这一概念性理论、具体实践化的基础上,这就必须要求高校教师要丰富高校劳动教育模式和内容,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上,为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提出有关学生专业素质培养方案,全面性、综合性为高校学生进入未来劳动市场,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标准、高质量的人才队伍。
其他文献
新时代小学教师师德师风的内涵意蕴,一是以修身立德为关键,正己化人;二是以仁而爱人为根本,以爱与尊重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三是以业精善学为基础,严谨治学。本文提出新时代加强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四条路径:紧跟教育政策,加强自身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培训与考核;引导教师积极参加实践,服务社会;社会共同建设优秀师德师风,形成良好的风气。
期刊
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法治理论,指向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终实现。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法治问题上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的必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法治篇章。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法治理论体系创新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新飞跃,引领了社会主义法治治理新实践,
期刊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新课改的纵深推进,在教育过程中贯穿生活理念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着重于眼下学生的学业成绩,很少考虑到学生对未来生活的期许。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理念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同时不再囿于以往的教学范式,将生活中发生或未发生的具体事件,并结合学生的主体地位,持续地把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匹配,不断从生活中培养他们的爱好,教材
学位
恩格斯婚姻家庭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含了恩格斯对两性、家庭与婚姻关系等复杂问题的思索。恩格斯从现实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下剥削与被剥削的经济根源出发,描摹出19世纪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乃至理性主义下人类思想普遍觉醒的时代环境,结合德国古典婚姻家庭思想及19世纪人类学家婚姻家庭思想,在摩尔根等先哲思想的基础上逐步产生了自己对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的想法。本文的研究主体即为恩
学位
时政资源作为一种具有时代性、多样性和广泛性等特点的课程资源,在与教材形成有效互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通过近年来对学生素质的新要求,尤其是对近几年高考题的分析发现,时政资源所占分数比重逐渐增加,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常学习中,通过与时政资源相结合进行讲解,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有效地将时政资源
学位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课程,随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和实施,课程改革也进入新的阶段,鉴于此,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对传统教育模式和理念进行改革。近些年来,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具有真实、生动、富有体验性的特点,它通过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达到拓展学
学位
培育高中生科学精神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还能够在培育过程中促使高中生获得知识,增长能力,成为对社会的发展与繁荣稳定有用之人,成为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教科书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哲学与文化》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容,运用好此教材能够很好地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本研究以培育高中生科学精神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将科学精神的特质定义为理性精神、求真精神、批判精神、求实精神、
学位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内容高屋建瓴、振聋发聩、思想深刻。全面总结了一百年来我们党取得的历史成就和历史经验,是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献。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九个必须”高瞻远瞩、内涵丰富、鼓舞人心,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是百年奋斗史的成功经验和历史启示的深刻总结,是激
学位
“侈而惰者贫,力而检者富”,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五千来来不能丢的传家宝,任何时代提倡节约都永不过时。当前,我们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已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全国人民正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拒奢崇俭无论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从个人层面看,节约是美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厉行节约不仅是个人私德,更是社会公德的表现,一个人厉行节约,体现出自律、
学位
追寻幸福是全人类最大的共同性,人类的发展历程就是追寻幸福的历程。从古至今,无论处于哪个时空和国度,人们对幸福都有着深深的渴望。幸福理论的存在就是为了帮助人们找到人生幸福的真谛。这些幸福思想多出于自身经验,但并没有阐明幸福的本质。马克思心怀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为了实现他们的幸福而不断地进行理论创作和实际斗争,最终确立了他对幸福的科学认识,并为人们追寻幸福提供了一条途径。本文以马克思经典著作为着手点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