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严重危害婴幼儿健康的最常见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我国RSV发病的高峰季节主要是冬春季,首次感染多发生在1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2-6个月的婴幼儿,感染后常引起婴幼儿细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等下呼吸道疾病,多表现为咳嗽、憋喘、高热,甚至呼吸困难、心力衰竭导致死亡,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由此,WHO提出RSV的防治成为全球首要任务之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安全有效的疫苗批准上市,而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缺乏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没有模拟人体RSV感染的高致病性病毒株建立理想动物模型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本论文基于RSV研究没有高致病性临床株及理想动物模型的现实问题,开展了呼吸道合胞病毒分离鉴定及其感染乳鼠模型的研究,以期为RSV疫苗与治疗药物的有效性评价及致病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目的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RSV感染体系,利用Hep-2细胞分离鉴定临床RSV高致病性强毒株并建立动物模型,为药物、疫苗的评价及致病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RSV A2的F基因构建RSV A2质粒,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RSV A感染体系,并评价其敏感性、重复性及特异性。收集临床呼吸道感染重症患儿的鼻咽分泌物样本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进而采用流式CBA测定患儿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变化。阳性临床样本通过Hep-2细胞分离培养,空斑纯化,电镜、RT-PCR及WB鉴定,获得RSV临床分离株。测定RSV临床分离株毒力,并感染14日龄C57乳鼠,通过观察体质量及死亡率的变化筛选RSV高致病性强毒株。采用RSV高致病性强毒株感染乳鼠,通过检测乳鼠体质量、死亡率,感染后1,3,5,7天肺组织的病毒载量、湿干比,病理、炎性细胞总量及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变化,建立RSV感染乳鼠模型。结果100份临床呼吸道感染重症患儿鼻咽分泌物样本中,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定为RSV A亚型阳性共21例。流式CBA检测阳性血清发现IL-6、GCSF、GM-CSF、MCP-1、MIP-1α、MIP-1β均较正常血清有显著性升高,而IFN-γ则显著性降低。21例阳性临床样本经病毒分离培养、空斑纯化、电镜、RT-PCR及WB鉴定后得到16株RSV临床分离株。通过测定16株RSV临床分离株的毒力,并将其感染C57乳鼠,观察乳鼠体质量及死亡率变化,筛选出一株能致死14日龄C57乳鼠的RSV高致病性强毒株。经全基因组测序后,构建RSV进化树显示其为A型NA1基因型,命名为BJ016。将BJ016传代培养,毒力呈逐渐升高趋势,到第8代趋于稳定达108.5 TCID50/ml,将毒力稳定后的BJ016感染乳鼠后,乳鼠体质量下降,死亡率达到60%,感染后第5,7日乳鼠肺组织病毒载量、湿干比及炎性细胞总数均较对照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肺组织病理在第3日出现病变,第5日最严重。感染后乳鼠血清中IL-6、IFN-γ、G-CSF、GM-CSF、MCP-1、MIP-1α、MIP-1β水平变化与临床患儿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变化一致。结论成功建立了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体系,分离出一株能致死14日龄C57乳鼠的RSV高致病性强毒株并建立了其感染乳鼠模型,高度模拟了人类感染RSV的特点,为RSV疫苗、治疗药物的评价及RSV致病机制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