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不同时段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探讨PSE术后影响长期疗效及脾亢复发的因素。[方法]1.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行PSE术患者163例,纳入随访时间超过3年具有完整资料的患者79例。根据CT测量的实际栓塞比例分为三组,A组(栓塞比例<50%)12例,B组(50%≤栓塞比例≤60%)29例,C组(栓塞比例>60%)38例。2.收集患者术前1周、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腹CT平扫+三期增强扫描,观察PSE术后脾脏影像学改变。将术前1周、术后1月CT数据传输至Philiips Intelli Space Portal后处理工作站,使用容积计算软件得出术前脾脏体积。对PSE术后1月CT,勾画脾脏非梗死区域,得出残余脾脏体积。脾脏栓塞体积=术前脾脏体积-残余脾脏体积。栓塞比例(%)=栓塞体积/术前脾脏体积 ×100%。血小板/脾脏体积比(platelet spleen volume ratio,PSVR)=术前血小板/术前脾脏体积。3.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栓塞材料种类、栓塞材料粒径、是否行TIPS、肝功能、Child-Pugh评分、残余脾脏体积、PSVR、术前脾脏体积、栓塞体积、栓塞比例)、术前及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年、术后2年、术后3年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并观察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变化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采用线性回归对以上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年、术后2年、术后3年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因素,并采用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得出术后 3 月、术后6月、术后1年、术后2年、术后3年,血小板达到60×109/L、80×109/L、100×109/L时最佳的栓塞比例和(或)残余脾脏体积。4.根据PSE术后血小板计数降至50 × 109/L以下或术前水平,并伴有脾脏体积增大,统计三组患者脾功能亢进复发率,将患者分为复发组(Ⅰ组)和未复发组(Ⅱ组),对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多因素分析脾功能亢进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1.PSE术后外周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变化所有患者术后1周血小板计数开始上升,1月达最高值,3月血小板计数出现下降,但术后各时段随访血小板水平均高于术前水平(P<0.05)。C组患者术后不同时段血小板计数均大于B组,B组患者术后不同时段血小板计数均大于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术后1周上升至(67.24±19.23)×109/L,术后 1 月为(70.50±17.50)×109/L,术后 6 月至术后3年,血小板平均值低于60 × 109/L。B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术后1周上升至(87.13±17.31)×109/L,术后 1 月为(90.24±22.14)×109/L,术后 3 月下降至(82.54±41.12)×109/L,术后 6 月维持在(84.18±36.74)× 109/L,术后1年至术后3年,血小板平均值维持在70 × 109/L左右。C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术后1周明显上升(113.33±20.36)×109/L,术后1月至术后6月维持在正常水平(血小板>100×109/L),术后1年至术后3年,血小板平均值维持在(80~90)×109/L。三组患者PSE术后白细胞计数开始上升,术后1周达最高值,术后1月白细胞计数开始下降,术后各时段随访白细胞水平均高于术前水平(P<0.05)。C组患者术后不同时段白细胞计数大于B组,B组患者术后不同时段白细胞计数大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脾脏栓塞体积和PSE术后脾脏影像学表现三组组间比较显示:三组之间的术前脾脏体积、栓塞材料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栓塞脾脏体积小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A组患者的残余脾脏体积大于B组,B组的残余脾脏体积大于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复查的CT显示:术后1周脾脏实质可见斑片状边界不清的低密度梗死区,残脾组织呈斑片状改变,脾脏呈炎性肿大。术后1月梗死区与非梗死区边界清楚,低密度梗死区逐渐减少,脾脏组织开始修复,残余脾脏体积开始增生、融合。A组梗死区的吸收速率及残余组织的修复比例高于B、C两组。术后3月三组患者脾脏体积缩小,A组脾脏的低密度梗死区基本消失,斑片状残脾组织继续增生、融合,脾脏体积较术后1月明显增大、形态不规则。B、C两组脾脏仍可见未吸收的低密度梗死区,部分伴液化坏死,剩余脾脏增生、融合速率较A组慢;术后6月三组患者脾脏继续增生,体积增大,A、B两组脾脏的低密度梗死区消失,脾脏完全修复。C组部分患者仍可见未吸收的液化坏死区。3.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年、术后2年、术后3年外周血小板计数影响因素分析术后3月外周血小板计数的独立预测因素为栓塞比例、是否行TIPS治疗,采用ROC曲线得出术后3月PLT升高分别达到60.0×109/L、80.0×109/L、100× 109/L时,脾脏栓塞比例的截断值分别为41.23%、46.84%、57.23%。术后6月外周血小板计数的独立预测因素为栓塞比例、是否行TIPS治疗、PSVR;PLT 升高分别达到 60.0×109/L、80.0× 109/L、100×109/L 时,脾脏栓塞比例的截断值分别为45.84%、49.87%、60.13%。术后1年外周血小板计数的独立预测因素为栓塞比例和残余脾脏体积;PLT升高分别达到60.0×109/L、80.0×109/L、100×109/L时,脾脏栓塞比例、残余脾脏体积的截断值分别为59.90%和434.64cm3、62.61%和336.38cm3、67.20%和220.00cm3。术后2年、术后3年血小板计数的独立预测因素为残余脾脏体积;PLT升高分别达到60.0 × 109/L、80.0 × 109/L、100×109/L时,残余脾脏体积的截断值分别为 328.57cm3、220.00cm3、220.00cm3。4.PSE术后脾功能亢进复发危险因素分析三组共复发38例,A组复发12例,复发率100%,复发高峰期为术后3月;B组复发14例,复发率48.28%,复发高峰期为术后1年;C组复发12例,复发率31.58%,复发高峰期为术后2年。Ⅰ组和Ⅱ组的组间比较显示:材料粒径、栓塞比例、残余脾脏体积、既往有无出血史、PSVR具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栓塞比例、残余脾脏体积、PSVR是PSE术后脾功能亢进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1.PSE术能显著改善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导致的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减少;2.栓塞比例是PSE术短中期疗效的主要影响因素,栓塞比例>50%,可以获得满意的短中期疗效;残余脾脏体积是PSE术后长期疗效的主要影响因素,残余脾脏体积小于220.00cm3,可以获得满意的长期疗效;3.若栓塞比例<50%,术后3月为脾功能亢进复发高峰期;50≤栓塞比例≤60%,术后1年为复发高峰期;栓塞比例>60%,术后2年为复发高峰期;4.栓塞比例、残余脾脏体积和血小板/脾脏体积比是PSE术后脾功能亢进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5.栓塞比例>60%,中重度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