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人们对于土地需求的不断增长,导致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变化,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土地空间压力增大,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冲突现象。这种冲突现象在空间上会有所体现,表现为用地类型转变频繁,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并侵占农田、城镇发展挤压乡村发展、农业用地空间、建设用地空间与生态空间之间相互重叠,相互竞争,使得地类景观格局复杂化、破碎化,从而使得土地利用空间冲突问题凸显。岷江上游是维护我国西南地区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掌握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对于土地需求的不断增长,导致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变化,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土地空间压力增大,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冲突现象。这种冲突现象在空间上会有所体现,表现为用地类型转变频繁,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并侵占农田、城镇发展挤压乡村发展、农业用地空间、建设用地空间与生态空间之间相互重叠,相互竞争,使得地类景观格局复杂化、破碎化,从而使得土地利用空间冲突问题凸显。岷江上游是维护我国西南地区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掌握该区域土地利用空间冲突的时空演变特征,不仅可以增进对岷江上游土地利用状态的认知,而且在促进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空间格局优化、山区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并行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岷江上游作为研究对象,以2005-2020年为研究时段,对研究时段内岷江上游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定量的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景观格局视角,构建了土地利用空间冲突测度模型,探究岷江上游土地利用空间冲突的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CLUE-S模型探究2030年岷江上游自然发展、生态保护、城镇化快速发展这三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空间冲突水平,识别冲突易变区域,以期实现土地利用空间冲突风险预警。通过以上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岷江上游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和草地;整个研究期间,林地、耕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呈现增长趋势,草地面积以减少为主;土地利用转移特征明显,耕、林、草之间互转现象较为突出,建设用地以转入为主,建设用地挤压耕地、林地、草地的现象较为明显;研究期间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0.893%。(2)2005-2020年,岷江上游土地利用空间冲突水平面积占比最大的是轻度冲突的区域,基本可控级别的面积次之,重度冲突的面积最少。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轻度及以下级别的冲突面积呈现降低的趋势,轻度以上的中度、重度冲突面积以增加为主;土地利用空间冲突平均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分县域看,黑水县、茂县在五县域内冲突水平一直较高,汶川县和松潘县居中,理县最低。(3)冲突的空间分异特征也很显著。冲突高值聚集区域主要位于岷江上游的农牧交错区域、水陆过渡区域以及耕地、建设用地交错分布的地区,低值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在岷江上游的生态优先保护区域内;海拔越低,土地利用空间冲突水平偏高,海拔越高,土地利用空间冲突水平则偏低;将岷江上游用地空间划分为三种空间(城镇、农业和生态),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冲突水平整体偏高,生态空间冲突水平相对而言偏低。(4)首先,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了最佳模拟尺度为250m×250m;其次,运用CLUE-S模型模拟2020年土地利用情况,验证模型精度达到93.78%,表明该模型和所选参数设定适用于岷江上游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模拟预测;最后,利用CLUE-S模型模拟预测了岷江上游2030年三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探究2030年三种情景下土地利用空间冲突水平。研究表明,岷江上游冲突平均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城镇化快速发展情景下冲突水平最高,自然发展情景下次之,生态保护情景下冲突水平最低;将2030年三种情景下岷江上游用地空间划分为三种空间(城镇、农业和生态),分析发现在自然发展情景、城镇化快速发展情景下,各空间类型上冲突强度整体偏高,对于土地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而言负面影响较大,而生态保护情景下各空间类型上冲突强度较低,对于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而言更优;识别三种情景下冲突水平波动较大的区域,为未来岷江上游重点检测区域,重点监测区域面积约为297900hm~2,主要分布于汶川县西南部,理县东南部,茂县西部和东部,黑水县西北部,松潘县北部。
其他文献
股东权代理征集人资格不仅是公开征集制度构建的起点,更关系其预设功能的实现,直接影响到征集主体参与公司治理的广度和深度,在我国的制度建设过程中一直存在争议,整体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模糊到精确的变化过程。现行制度从积极资格和消极资格两个维度构建了征集人资格规范体系,为股东代理征集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但从制度有效实施角度看,仍有制度细化、优化的空间。论文在界定征集人资格及其法律规范必要性后,对现
景物描写是初中阶段记叙文写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景物描写是提高学生记叙文写作水平的必要条件。但当前初中学生景物描写中存在缺少新意、缺少特点、缺乏情感等问题,不能达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抓住事物的特征”、“真情实感”、“表达力求有创意”等要求,更不能在文中起到表达人物情感、烘托环境气氛等景物描写应有的作用。当前对于记叙文写作指导的研究多集中在审题、立义方面,针对于景物描写的写作指导较少,仅有的研究
本文从演播者的演播策略与技巧出发,运用“情动”理论和心理学相关理论,以播放量高、谈论度大的广播剧《魔道祖师》《杀破狼》《将进酒》《默读》《三体》等作为研究对象。期望本文能够丰富“情动”在新领域的应用,拓展广播剧演播的研究视野,既能为“情动”理论应用理论开辟新天地,又能为广播剧的演播提供理论指导,提高广播剧演播水平。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讨论了研究缘起,国内外的对“情动”理论和广播剧演播
记叙文写作是初中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记叙文写作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教师不重视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对学生写作过程的帮助较少。同时,教师不重视在把握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设置写作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言说兴趣以及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以致于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支架式教学理论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了解学生当前实际的写作水平基础上,重视教师
我国遗嘱信托采用《民法典》和《信托法》并存的立法模式,但尚未形成成熟的法律规范体系,部分法条之间存在适用上的不协调。涉及遗嘱信托这一特殊类型信托时,《信托法》仅有两条特别规定。现有规则的冲突和阙如导致实务中遗嘱信托的设立和执行存在较大障碍,委托人财富传承的希冀难以实现。如何完善遗嘱信托立法并有效推动实务发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当前相关研究中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的较少,且未与本土实务充分结合。本文共分为
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流通价值愈发重要。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倾向,逐渐由对私人权益的突出强调到重视公共利益与私人权益的平衡。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不同于一般个人信息,其具有独特属性:专属性、唯一性、恒久性、易复制性等,理应根据其独特属性对其进行特殊保护。但是,当前我国对于生物识别信息保护的立法存在诸多问题:法律规定不系统、依附于敏感个人信息保护缺乏特殊性、知情同意规则存在缺陷、诉讼存在困难等。有鉴于此,
自主修改指导是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写作教学要提高初中生的修改水平,但在实际教学中,自主修改教学在写作教学领域,仍处于“未完成”状态。初中生的自主修改水平始终难以提升。从认知心理学来看,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受传统“文本(写作结果)”为中心的写作观念影响,侧重于关注学生的修改结果,而忽略了从写作修改的认知加工角度指导学生自改作文。海耶斯(Hayes)修改模型(或称修改的认知模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作状语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现象,长期以来备受汉语语法学界的关注,很多学者对此问题也进行过研究。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这一语言现象,分析NV状中结构内部要素的语义特点,解决名词、动词的选择性问题,从认知语言学的非范畴化、概念融合、经济原则三个方面,揭示名词作状语背后的机制与动因。全文共六章。第一章主要对本文研究缘起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和研究对象进行了交代
沱江是长江上游左岸一级支流,同时也是流经四川盆地的一条重要河流。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腹心地带,沱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对长江流域具有重要意义。受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影响,流域降水量有所下降;流域内城镇集中、人口密度大,水资源开发强度大,使区域水资源供需出现失衡且水污染严重;该流域也是突发性暴雨多发地,典型发生地处于上游金堂及其以上地区;流域内地形较为复杂且植被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较为典型。本文对沱江流
本文以广元市为研究区域,在探讨该市农业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参数估算法和IPCC清单估算法测算该市近25年来(1995-2019)农牧业碳收支量、净碳汇量并分析其时空动态特征;基于GM(1,1)和ARIMA模型预测该市及各区县未来6年(2020-2025)年农牧业碳排放量及变化趋势与区域差异;针对该市低碳农业发展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低碳发展对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广元市近25年来农业结构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