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一次山东暴雨的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mnbin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析了2009年5月9日-10日发生在山东北部的春季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以及水汽条件。在2009年5月9日1200UTC高层新疆北部有一倾斜的低槽,冷空气顺势南下。在暴雨发生之前,584dagpm等位势高度线猛地向西北发展,起到了对上游系统的阻塞作用。
  中层青藏高原地区为强低压中心,其东侧为狭长的低压带,在低压带内有风切变。低层有水平的切变线及横槽,地面有强风切变及锋面的形成。降水区域850hPa的相对湿度基本大于90%,南部的水汽输送有两条线路。利用中尺度模式WRF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利用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资料对该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
  结果表明:
  该次降水主要发生于低空东北气流和西南气流的大尺度切变线处,切变线附近有中尺度涡旋生成,涡旋南侧的风向和风速不连续造成的辐合是暴雨初期增幅的直接影响系统。这次暴雨给山东地区高青县造成的灾害最大。
  文中重点分析造成降水初期增幅过程的系统。这次降水增幅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是低空西南风的风速辐合。辐合中心南侧,低层有一较强的偏南入流,偏南风动量在对流区域被强烈的上升运动输送至中高层,而后在对流中心北侧形成一较强的偏南风出流。低空急流的风速辐合是这次降水增幅过程的不稳定触发机制,辐合最初发生在锋区南侧的暖区内。
  暴雨的突然增强与对流中心南侧低层辐合中心的北移并与低层正涡度区合并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低层正垂直相对涡度极大值区与降水的位置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对流层中低层的小的偏南风急流中心在降水加强的时候加强。利用完全形式的涡度方程分析造成垂直方向相对涡度局地变化的原因。发现水平平流作用及扭转项是造成局地涡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另外,扭转作用中两项的重要性有很大的不同。
  利用陈忠明等(2009)提出的新型散度方程分析了高青地区附近水平散度发展的原因。结果表明:该处散度的发展主要是由位能及动能作用项引起的,动量场项与该项的作用相反;另外,次级环流项使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利用Gao等(2004)提出的非均匀饱和理论,分析了山东地区暴雨初期的位温、相当位温和广义位温,理查逊数、湿理查逊数和广义理查逊数。
  结果表明:
  广义位温和广义理查逊数在暴雨区域的异常更明显,能更好地判断出暴雨中心的位温异常和不稳定。利用质量螺旋度因子、广义位温平流梯度因子、湿热力平流梯度因子及动力学涡度矢量因子对暴雨的落区进行诊断,结果表明这些因子对该次降水落区和强度均有较好的诊断效果。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欧洲中心逐日再分析资料(ERA-40)以及全球海冰海温资料集(GISST),考察了北半球东部风暴轴的时空演变特征,并从内部动力学和外部热力强迫两方面,对北半球东部风暴轴的维持与异常的物理机制进行了研究。  主要结论如下:(1)逐月来看,北太平洋风暴轴多中心现象普遍存在,概率高达94.7%,最典型的分布呈2—3个中心分布。从季节上来看,春季是多中心现象最容易出现的季节,秋季和冬季相对较少,而
与全球环流模式相比,高分辨率的区域气候模式不仅可以更好描述物理过程及其参数化,同时又可以获取更小尺度的强迫信息,对于区域与局地气候的描述可以更精确。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全球模式对中国气候的模拟经常出现明显的偏差,使得区域气候模式在这一区域的的应用更加重要,RegCM系列模式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区域气候模式之一,2010年6月RegCM的最新版本4.0发行,在很多物理过程上进行了改进
学位
为比较MM5和WRF对冬季雾的预报效果,本文应用MM5和WRF对2006、2007年12月进行逐日模拟,并用模拟区域内的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及南京和安庆08、20时逐日探空资料分别对模拟的地面及边界层内气象要素、雾的多种预报方法进行了客观评估。  关于边界层内气象要素的评估结果表明:(1)MM5和WRF模拟的地面温度和湿度均较理想,但风速误差较大,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的观测与模拟偏差的概率分布均呈近正
学位
利用1979—2009年NOAA卫星观测OLR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中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及1982—2011年NOAA的SST资料,研究了亚洲夏季风流经区域海洋上空OLR的气候低频振荡CLFO(30-90天)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扰动的可能联系。  结果表明:(1)印度洋区域OLR的CLFO30-60天振荡在4—9月功率谱最强,且是CLFO方差贡献率大值区。气候平均状况下低频
学位
正如海洋一样,作为地球系统下垫面的陆地对天气、气候能够产生显著的影响。大气与陆地之间不断进行动量、能量和物质的交换过程,陆地和大气之间存在不同尺度的相互作用。由于陆面过程的复杂多样以及陆面观测资料获取的困难,陆面模式成为了研究陆面过程的重要工具。公共陆面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 CLM)作为较为完善的陆面模式,在当今被研究人员广泛使用。但是CLM模式不同版本间的差异会对模拟
气候模式是气候模拟、预测和预估的重要工具,随着气候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气候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气候模式的系统性误差,气候模拟、预测和预估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对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估,是开展气候模拟、预测和预估的基础性工作。利用耦合模式比较计划(Phase3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大气运动系统中包含着各种系统,而中、小尺度系统对于降水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尺度系统中又包含孤立对流系统、带状对流系统和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根据不同的系统设计合适的扰动方案是必要的。  本文运用WRF3.0.1.1模式,针对中尺度对流复合体这一系统,根据该系统自身特点,设计适合MCC的初始扰动方案。  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对MCC系统模拟研究发现,在850hPa水汽通量大于17*
本文重点结合2009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登陆福建省引发的强降水过程,通过考虑对流凝结潜热加热,探讨了对非均匀饱和大气中非地转湿Q矢量(Qum)的改进研究,并讨论登陆热带气旋降水过程及成因。  结果表明:  (1)2009年8月9日08时-10日08时24h期间“莫拉克”台风给浙江省大部、福建省中北部带来了一次暴雨过程,WRF模式较成功地模拟了此次强降水过程。  (2)考虑对流凝结潜热加热作用完成
本文利用中国740测站1951-201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美国NCEP/NCAR提供的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提供的的月平均海平面温度(SST)和月平均海平面温度(SSTA)等资料,对2010年6-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降水异常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在此基础上,使用NCARCAM3.0大气环流模式对海温进行模拟试验。  主要结论如下:  (1)2009—2010年发生了较强的
本文利用1979-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和全国753个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4-5月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过程的年际变化特征,并对年际变化差异的可能原因、年际变化与后期亚洲南部夏季风爆发及中国中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最后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进一步揭示了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的建立过程机理,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4-5月南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