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6-7月降水异常的成因分析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we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中国740测站1951-201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美国NCEP/NCAR提供的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提供的的月平均海平面温度(SST)和月平均海平面温度(SSTA)等资料,对2010年6-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降水异常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在此基础上,使用NCARCAM3.0大气环流模式对海温进行模拟试验。
  主要结论如下:
  (1)2009—2010年发生了较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在这样大尺度气候背景下,将梅雨期降水按降水峰值分为三个阶段,6月7-11日雨带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随后18-22日主要雨带中心南压至到华南地区,在长江中下游仍有降水峰值出现,然后,7月7-17日雨带中心又北抬回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2)强冷空气南下是造成第二阶段雨带偏南的主要原因。在降水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别出现暖式切变和弱的暖式切变,这也是造成这两次降水的主要原因。
  (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指数与2010年6-7月长江中下游降水呈显著的负相关,并且在降水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二者的负相关关系更显著。视热源(Q1)、视水汽汇(Q2)的大值中心与每次的降水过程时间、位置相对应,并且伴有强烈的上升运动,有利于强降水发生和维持,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4)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在不同的持续时间强迫下的降水距平有正距平存在,整体上降水距平存在随持续时间的缩短而减小的趋势。表明前期秋季赤道太平洋有较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对6月降水有重要影响。
  (5)当改变前期9月至次年6月持续的海温异常强度大小后,当海温异常强度增强到2℃以上时,降水转为正距平,并且随着海温异常强度的增强降水距平有增大的趋势。
  (6)当在模式中加入理想的正海温异常时,随着海温异常强度的增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距平也随之增加;但当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变为负异常后,降水距平并没有都变为负距平,从而说明模式对负海温异常并不敏感。
其他文献
利用1948—2010年NCEP/NCAR再分析位势高度场资料(2.5°×2.5°),美国国家海洋局提供的1948年1月到2010年12月共756个月海温再分析资料,网络分辨率为2.0°×2.0°。分别定义1000hPa与200hPa两等压面上位势高度差、500hPa与200hPa两等压面上位势高度差和1000hPa与500hPa两等压面上位势高度差为对流层厚度、对流层上部厚度和对流层下部厚度。利
学位
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再分析资料(ERA-40),对北太平洋风暴轴“深冬抑制”现象本身的时空变化及其可能机制进行了分析。  主要结论概括如下:(1)北太平洋风暴轴“深冬抑制”现象是指北太平洋风暴轴在主体区域的强度在某年深冬时期弱于前期晚秋和后期早春的现象,“深冬抑制”现象在对流层高层表现最为显著,对流层中层其次,而在对流层低层则不明显;“深冬抑制”现象还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年代
学位
本文利用欧洲中心逐日再分析资料(ERA-40)以及全球海冰海温资料集(GISST),考察了北半球东部风暴轴的时空演变特征,并从内部动力学和外部热力强迫两方面,对北半球东部风暴轴的维持与异常的物理机制进行了研究。  主要结论如下:(1)逐月来看,北太平洋风暴轴多中心现象普遍存在,概率高达94.7%,最典型的分布呈2—3个中心分布。从季节上来看,春季是多中心现象最容易出现的季节,秋季和冬季相对较少,而
与全球环流模式相比,高分辨率的区域气候模式不仅可以更好描述物理过程及其参数化,同时又可以获取更小尺度的强迫信息,对于区域与局地气候的描述可以更精确。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全球模式对中国气候的模拟经常出现明显的偏差,使得区域气候模式在这一区域的的应用更加重要,RegCM系列模式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区域气候模式之一,2010年6月RegCM的最新版本4.0发行,在很多物理过程上进行了改进
学位
为比较MM5和WRF对冬季雾的预报效果,本文应用MM5和WRF对2006、2007年12月进行逐日模拟,并用模拟区域内的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及南京和安庆08、20时逐日探空资料分别对模拟的地面及边界层内气象要素、雾的多种预报方法进行了客观评估。  关于边界层内气象要素的评估结果表明:(1)MM5和WRF模拟的地面温度和湿度均较理想,但风速误差较大,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的观测与模拟偏差的概率分布均呈近正
学位
利用1979—2009年NOAA卫星观测OLR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中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及1982—2011年NOAA的SST资料,研究了亚洲夏季风流经区域海洋上空OLR的气候低频振荡CLFO(30-90天)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扰动的可能联系。  结果表明:(1)印度洋区域OLR的CLFO30-60天振荡在4—9月功率谱最强,且是CLFO方差贡献率大值区。气候平均状况下低频
学位
正如海洋一样,作为地球系统下垫面的陆地对天气、气候能够产生显著的影响。大气与陆地之间不断进行动量、能量和物质的交换过程,陆地和大气之间存在不同尺度的相互作用。由于陆面过程的复杂多样以及陆面观测资料获取的困难,陆面模式成为了研究陆面过程的重要工具。公共陆面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 CLM)作为较为完善的陆面模式,在当今被研究人员广泛使用。但是CLM模式不同版本间的差异会对模拟
气候模式是气候模拟、预测和预估的重要工具,随着气候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气候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气候模式的系统性误差,气候模拟、预测和预估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对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估,是开展气候模拟、预测和预估的基础性工作。利用耦合模式比较计划(Phase3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大气运动系统中包含着各种系统,而中、小尺度系统对于降水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尺度系统中又包含孤立对流系统、带状对流系统和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根据不同的系统设计合适的扰动方案是必要的。  本文运用WRF3.0.1.1模式,针对中尺度对流复合体这一系统,根据该系统自身特点,设计适合MCC的初始扰动方案。  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对MCC系统模拟研究发现,在850hPa水汽通量大于17*
本文重点结合2009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登陆福建省引发的强降水过程,通过考虑对流凝结潜热加热,探讨了对非均匀饱和大气中非地转湿Q矢量(Qum)的改进研究,并讨论登陆热带气旋降水过程及成因。  结果表明:  (1)2009年8月9日08时-10日08时24h期间“莫拉克”台风给浙江省大部、福建省中北部带来了一次暴雨过程,WRF模式较成功地模拟了此次强降水过程。  (2)考虑对流凝结潜热加热作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