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由于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许多进城的农民工没有能力把子女带在身边,而是选择把孩子留在户籍地,由此产生了所说的农村“留守儿童”现象。
这些留守家中的少年儿童,由于缺少监管及家庭教育的弱化或缺失,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个体发展的问题。因此,如何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教育,解决留守儿童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成了各级政府及专家学者关注的重点。鉴于目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弱化甚至缺失,社会教育还未真正建立的现实,只有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影响作用,才能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本研究以合肥市肥东县的留守儿童教育示范单位——长乐中学为例,立足于如何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展开。主要运用了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调查研究研究,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通过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本次研究活动共发放问卷92份,收回有效问卷87份,并对学校领导、教师及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家长进行了个案访谈。
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研究所运用的相关理论,及国内关于该问题的研究情况。
文章第二章在整理、分析调查问卷及访谈、观察获得资料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情况、日常生活、学习、监护类型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留守儿童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教育缺失;学习成绩不理想,对学习不感兴趣;监护人监管不力;人际交往不积极;人身安全存在隐患等问题。
文章第三章主要阐述了学校教育的功能,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需要承担的“二元教育”使命,并介绍了长乐中学在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采取的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以及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时面临的困难,即活动经费不充裕,无法保障活动的有效开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社会不良影响难以消除;学校无法对农村留守儿童做到全方位的“跟踪式”教育等。
文章第四章指出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民间办学力量的兴起,公办学校出现生源不足、日益衰落的现象。为了优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满足农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需求,学校需要进行布局调整。然而,学校的整合不是短时期就可完成的,留守儿童群体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所以,在实现调整之前,仍需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即在转型过渡期内,乡学校依然需要担负起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特殊教育的现时职责,一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实施特殊管理:建立、完善“留守儿童档案”制,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另一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实行特殊教育:以学校为中心,建立家庭——学校教育合作制,对农村留守儿童实行寄宿制教育等;还应调动、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充分发挥政府、媒体、企业以及大学生自愿者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形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和社会合力,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