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州书院与中州文学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ia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一种文教组织形式,为读书人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学问及文化提供了一方载体和各种条件。其存在时间由唐至清,历史悠久;总计有七千余所,数量庞大,为古代教育、学术、文学、文化、出版、藏书等事业的发展,对学风士气、民俗风情的培植,乃至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养成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清代中州书院既具有传统书院的一般性特征,又在时间和地域空间上呈现出了一定的特殊性。而和清代中州书院同一时期的地域文学,则与书院文教关系密切,两者之间彼此影响。将清代中州书院与中州文学放在一起研究,是交叉了文献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综合立体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反映清代中州书院活动的相关文献的梳理,将“书院”和“文学”作为研究的两大平行主体进行探究,以丰富文学研究的基本内涵,拓展书院文化的研究视域。同时以书院为导引,也是对清代中州文学遗产做一次重新清理。
  论文由绪论、正文和余论三部分组成,正文部分共六章。
  第一章是对清代中州书院规模和历史状态的介绍。清代中州书院在科举制度、理学、汉学、新学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应试型、学术型、实用型三种类型。由于官学化程度的加强,各时期、各类型书院的规模和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清代官方书院文教政策的变化。清代中州书院正是在书院发展一般过程的基础上呈现出了自身的特点。围绕着书院的发展,产生了一批特征较为突出、范围相对明确的“书院文献”,而对于清代中州书院的全面把握,正应该建立在这些文献资料基础之上。对中州“书院文献”的整理研究也因此具有了充分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对清代中州书院的文学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主要涉及了课试活动及课艺评点、科举文教育、古文诗赋教育、“汉学”影响下的经史词章教育等四种角度。其中,对课试活动与科举文教育的重视,正是清代中州书院官学化加强的表现,官方倡导的“清真雅正”衡文准则也成为了众多书院的文教导向。以八股文为代表的制艺文体具备丰富的文学要素,其文学价值不容否定,通过深度剖析,清代中州书院的科举文教育得失应得到公允的评判。古文诗赋教育中,书院山长、主讲是主体,他们的诗文风格对生徒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书院相关文士也有着自己或隐或显的文学主张,并取得了一定的诗文创作成就。无论理学还是汉学,均对中州书院文学教育有着不容忽视、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三章是对第二章的延伸,清代中州书院师生、文友间有着密切的文学互动与交流,在清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而中州的小说、戏曲创作也与文学交游有一定的关联,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李绿园及其小说《歧路灯》的创作。清代中州书院文士在互动与交流中还留下了众多的诗文集与文人别集,在诗文集的汇编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第四章、第五章分别以清代中州书院的藏书刻书活动、学规管理为载体探究其中的文学因素与体现。清代中州书院藏书刻书有自身独特之处,文学在其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书院藏书刻书对中州文学事业也有影响,更能够从侧面反映出近世中州文学衰而不显的深层原因。书院学规在其嬗变历程中显示着价值追求,清代中州书院学规也有其特征,在内容上有关涉文学的条目,反映了其在一定程度上对生徒文学素养的重视,它的效用更应得到全面看待。
  第六章在前五章的基础上探讨了清代中州书院的文化精神与对中原文化风尚的影响。诸多实例能够显示,清代中州书院培养出的生徒往往有着胸怀天下、立己达人,中庸务实、尊君重伦,又崇古尚贤的文化精神,还兼具浓重的文化本位意识。此外,书院文教对中州习俗风尚和思想观念,以及民间文学发展也有着多样的作用和意义。
  余论部分收束全文,提出了书院文化精神在文学中的传承与文化自信问题,讨论了如何发挥其“文”的价值。清代中州书院与文学的研究对当代中州的学风建设与学术潮流引领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通过对《昭明文选》诸多版本中所存音注的研究,本文提出了音注与版本双向研究的新概念。这种"双向"考察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对李善、五臣两家《文选》音注在版本中演变脉络的梳理;二是从音注的角度对《文选》版本系统中尚有疑虑的问题进行验证;三是在对《文选》版本考察的基础上,发现并探索中古音韵文献中前人忽视或误解的特殊注音现象。  本文首先拟测了李善、五臣两家音注的"原初形式",认为"随注出音"与"正文夹音
学位
本文以殷商西周时期的金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结合传世文献,对这一时期的祭祀礼、宾礼、战争礼、以及册命礼等四种礼制及相关名物进行探讨。在金文所涉及的诸类礼仪中,这四种礼制与政治关系密切,且包含了丰富的名物。通过对礼制内容及名物的探讨,得出礼制与名物变化的规律及原因,以祈能够更多的与传世文献做出补充与对比。  在祭祀礼相关铭文中,祭祀礼的关键因素有三:首先是祭名。通过大量甲骨、金文中祭名的对比发现,这些
学位
高步瀛是晚清民国的著名学者,一生致力于古文典籍的整理、笺注工作,《文选李注义疏》和《选学举要》是其晚年在“文选学”方面的著作成果。《文选李注义疏》以恢复李注原貌为目的,全面整理《文选》李善注,虽然只完成八卷,但在校勘、注释和考证方面的成果得到“文选学”界的充分肯定;《选学举要》是其在萃升书院时的讲义之作,但整部著作蕴含“新选学”因素,对“新选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整理、分析高步瀛的“文
学位
自晋代挚虞编纂《文章流别集》确立了“文、志、论”并列的总集经典体例以来,总集成为文学文献载录传承的重要形式。清人严可均从嘉庆十三年(1808)至道光十四年(1834),经历草创和整理两个阶段,编成《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以下简称《全文》)。是书收录唐以前作者三千四百九十七人(或作三千五百零二人),文稿七百四十七卷,编目一百零三卷,合计八百五十卷,成为迄今为止收录唐以前文章最全的一部总集,也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