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以J大学思政教育专业为例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近些年,随着教师教育逐渐开放化,高师院校的培养质量备受学界关注。作为培养师范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历史积淀、现实条件、体系结构与部属师范大学等高水平师范大学、综合类大学相比,有着自己的独特性。课堂教学作为地方高师院校培养师范生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了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培养质量,在新的历史征程下,专业认证对地方高师院校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发展机遇,必然要求其进行改革。据此,本文选取了地方高师院校——J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案例,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现状及影响因素是什么?具体分为三个子问题:1)在专业认证的背景下,J大学思政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现状如何?2)在专业认证的背景下,J大学思政教育专业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存在哪些问题?3)在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影响J大学思政教育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因素有哪些?基于研究问题,首先剖解了专业认证对地方高师院校的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以归纳总结的课堂教学五要素为分析框架,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多方印证探究了J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进而总结该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与问题,同时,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该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因素,最后提出专业认证背景下对地方高师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研究发现,在专业认证新理念和新标准的引领下,J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经过改革,该专业已顺利通过了中等教育的二级认证。笔者基于改革现状进行了成效和问题总结,改革的成效包括:专业认证理念已深入一线课堂、更加注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教学方法中实践性教学显著增加,问题包括: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性低下、教学中培养学生育人能力的指向不强、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资源供应不足。影响因素分析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有:地方高师院校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地方高师院校生源质量不高、认证制度的某些环节设计受到质疑、课堂教学改革效果的滞后性,主观因素主要有:地方高师院校对专业认证的理解程度、地方高师院校对专业认证的认同程度、地方高师院校对专业认证的重视程度、重科研轻教学观念的矛盾冲突。因此,为顺利推进地方高师院校课堂教学的改革,建议国家要加大对师范专业建设的投入力度、持续改进师范类专业认证政策,学校应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建设高质量教学资源、寻找科研与教学的支点,院系要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合理分配教师任务,教师要完善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多维教学评价。
其他文献
我国教育事业的推进逐渐由起点公平向过程公平过渡,教育公平研究的重点也逐渐从机会公平转向质量公平。改革开放以后,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松动,人口流动限制逐渐消除,这为农村人口向城流动提供了可能。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持续推进,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得到改善,在子女教育选择上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而陪读成为他们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可选择的一种渠道。农村家庭在考量家庭经济条件与教育环境氛围的基础上,希望通过陪读获取优质的教
学位
2000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培育具有创造性与实践性的人才;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发布,为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教育部发布了最新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不仅对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实施产生了影响,也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信
学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给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许多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依赖,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与社会交往。网络依赖是个体因过度使用网络而对网络产生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的失控行为,会使个体心理、生理、行为上受到损害,进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与城镇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属于处境不利群体,其面临的风险可能更多,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弱。生态系统理论和问题行为模型表明大学生的家庭环境
学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让所有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战略目标。影响个人教育成就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师德建设和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已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然而教师的自信心建设还处于边缘地位,特别是对教师的教学信心研究相对较少。随着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乡村的风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强乡村教师的教学信心,促进乡村学生的学业表现,是今后我国教育
学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但由于有限的家庭经济能力和象征身份区隔的户籍制度,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代留守儿童已经逐渐长大成人,他们有的通过劳动力再生产过程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有的成功克服了不利的留守环境迈入了大学的校园,但这部分留守过的大学生与未留守的大学生相比,留守经历对他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还未可知。因此,本文以抗逆力为研究的切入点
学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中国亿万学生的个人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进步,关系到国家教育强国之梦目标的实现。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有这样一群人民教师,他们游离于编制体制之外,拿着微薄的薪酬,却干着和在编教师一样繁重的工作,“同工不同酬”已然成为常态。然而,这些编外教师自身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跨专业现象普遍存在,相对不稳定等。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发展,教育强国战略
学位
近年来,国家政策和学者们的研究中可见,“如何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话题受到广泛的关注,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可以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也可以促进培训供给一方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调查研究,来明确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研究,通过对县域初中教师培训供给和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以明确教师培训供给和教师培训需求的差异性,从教师培训的差异性来分析
学位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在迈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的重心转向居民市民化,人的适应与融入是其关键。现有安置政策在宏观层面把握了搬迁居民的适应难题,其中针对学龄段儿童的教育安置政策以入学问题为主,解决了“能不能上学”“在哪里上学”等基本问题,但对于就读安置校后的校园经历、在校体验的关注还较少。现有学校适应研究重点分析了儿童的学校适应现状及社会支持状况,往往忽视了儿童在应对转校压力、适应新
学位
近年来,在教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和现代性知识生产对大学提出的教师培养要求的背景下,国内高校先后与地方中小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协同搭建了协作培养师资的平台,构建了职前教师与“双导师”组成的职前教师PLC。职前教师专业共同体以合作学习为核心理念,依托于特定的教学实践场域,承担了培养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卓越职前教师的社会任务,适应了以对话、共享、合作为核心的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观,不仅有
学位
当前,乡村教师队伍中青年女教师的比例逐渐增加,随着她们从学校步入工作岗位,要面对的问题不再是“立业”而是“成家”。中国自古就有“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的俗语,可见女性婚恋问题一直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关注。由于工作地点的特殊性,使得乡村青年女教师这一群体的婚恋问题与其他职业女性或城市青年女教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所以应当注意到,关注乡村青年女教师职业发展问题的同时,加强对于这一群体婚恋问题的探索与研究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