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00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培育具有创造性与实践性的人才;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发布,为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教育部发布了最新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不仅对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实施产生了影响,也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信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培育具有创造性与实践性的人才;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发布,为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教育部发布了最新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不仅对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实施产生了影响,也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信息技术教师作为课程的直接设计者与实施者,其对新课程的关注程度和实施程度是影响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而在教师队伍中,农村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切性问题最为突出。因此,笔者对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实施效果展开相关研究,以期能够更好地提升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质量。霍尔(Hall)等人所提出的“关注为本采纳模式(Concerns-Based Adoption Model,简称CBAM)”是衡量教师新课程实施效果的一种有效科学的工具。在该工具的支持下,笔者以S县A小学为个案学校,对关注为本采纳模式中的“关注阶段”与“课程实施水平”两个诊断工具进行了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化的改编;借助访谈、课堂观察、实物收集等方法评估了A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关注阶段”与“课程实施水平”,探究了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关注阶段”与“课程实施水平”的关系,分析了影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课程实施效果的因素,并为进一步改善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实施效果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第一,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关注阶段”与“实施水平”之间并非是完全一一对应的关系;第二,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关注阶段会影响到自身的实施水平;第三,教龄对教师的关注程度有重要的影响,表现为教龄长的老教师会更多地关注任务阶段与影响阶段,而教龄短的年轻教师会更多地关注自我阶段;第四,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对新课程的关注程度并不高,更多关注的是个人的提升与课程任务的解决,很少对课程进行反思;第五,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课程实施水平的提升较为缓慢,并且判定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课程实施水平的主要维度为“知识”、“评估”、“执行状况”三个维度。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状况,笔者认为课程标准、教师关注、学校文化以及变革促进者团队是影响教师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提出了一些改进策略:制定课程标准,研制科学教材;加强教师“合作”,促进“知识”与“评估”内化;改善校长认知,构建支持性环境;落实变革促进者团队职能,形成创始型风格。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不断演化,城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城市收缩与城市活力在我国城市转型发展中日益受到关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和《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从国家层面重点指出要重视“收缩型中小城市”的发展,由此可见,收缩城市的治理与转型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愈发突出。同时,城市活力作为评价城市品质、衡量城市高质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教育领域,推动着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农村教师群体的信息素养是实现农村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关键因素。同时,我国农村教师在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新形势下还经历了线上教学这一大考,农村教师信息素养为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着。为了解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进一步发现不同群体农村教师在教师信息素养各个维度和发展阶段上存在的问题及背后的原因,并探明有效策略从而为农村教师信息素养
<正>基层党校是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的主阵地。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基层党员干部素质的逐步提高,对基层党校的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基层党校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从上层设计、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等维度上发力,切实推进教学改革创新。
在基础教育发展和新课改实施的推动下,社会各界人士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高要求,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日益引起广大研究者的关注。作为沟通理论与实践中介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也引发了研究者广泛的关注。与城市新手教师相比,农村新手教师实践性知识结构出现失衡的现象,他们过于注重学科方面的知识而对学科教学方面的知识有所忽视。此外,他们虽然重视实践经验,以经验为主导,但缺乏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建构,难以
面对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工作的挑战,新时代基层党校教学必须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新期盼。如何进行基层党校教学创新,是一个现实课题,也是一个时代课题。
全球化和信息化对世界范围内城市相互联系的空间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城市地理学中,从城市的空间相互联系出发先后产生了城市体系、城市层级和城市网络等相关概念。其中,城市体系可看成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多个存在相互联系的城市所组成的系统,而城市层级和城市网络是城市体系的两种组织方式。城市层级反映了城市的等级排序,并强调城市间垂直化的联系格局。城市网络体现了城市间的合作互补,所以既涵盖了垂直化的联系也包含了扁
促进师资在城乡学校之间均衡分布是促进县域内教育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所以县域内教师资源的分布情况影响着本县教育质量的长期发展,本文以教育公平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理论为基础,研究县域内师资分布的情况,比较城乡学校教师分布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在2016年至2020年是否有变化。本研究基于L县教师的调查数据,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城乡代码划分为城镇学校和乡村学校两类。通过对城乡教师总人数的变
如何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一直是教育研究的热点议题,以往的研究多注重于薪资待遇、生活条件等外在物质环境,较少关注到教师情感负荷带来的影响。互动对象的多样性和应对事件的复杂性意味着班主任教师承担着更重的情感负荷,也带来更多的情感劳动。个人情感复杂多变且与工作情境息息相关,因此质的研究方法更能体现教师情感劳动的复杂性和情境性。故本研究以农村小学班主任教师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质的研究方法在格兰迪情感劳动机制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一系列城市问题也在不断地涌现。在现今越来越关注城市发展的品质与质量的时代,城市发展缺乏活力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提升城市活力可以使城市保持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整体发展水平。街区单元是城市的组成部分,街区活力是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活力的重要因素,研究街区活力为城市活力的优化与提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也为城市活力的探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并且能够给后续街区规划研究提供
我国教育事业的推进逐渐由起点公平向过程公平过渡,教育公平研究的重点也逐渐从机会公平转向质量公平。改革开放以后,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松动,人口流动限制逐渐消除,这为农村人口向城流动提供了可能。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持续推进,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得到改善,在子女教育选择上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而陪读成为他们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可选择的一种渠道。农村家庭在考量家庭经济条件与教育环境氛围的基础上,希望通过陪读获取优质的教